任军
- 作品数:40 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舒脑胶囊治疗脑水肿的临床观察
- 2006年
- 目的观察舒脑胶囊治疗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42例伴有脑水肿的幕上胶质瘤、脑膜瘤术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和维生素B6,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舒脑胶囊,服药平均时间为4.5d,观察服药期间临床症状及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缓解头痛或头晕有效率分别为85.00%、27.27%(P<0.01),24h平均尿量分别为(1615.00±125.00)、(1415.91±117.93)ml(P<0.05)。结论舒脑胶囊可用于脑水肿的辅助治疗。
- 任军王凤丽丁永忠李平李强张新定张健生
- 关键词:脑水肿
- 经口-鼻-蝶及筛-蝶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入路的比较分析
- 2000年
- 目的:探讨两种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优缺点及各自适应怔.方法:经口-鼻-蝶及筛-蝶显微切除垂体腺瘤106例.结果:经筛-蝶入路组并发症低、痊愈率高,可能与主要这择的是小腺瘤有关.但其手术路径、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无鼻部并发症。结论:认为两种入路对垂体腺瘤都是理想的手术途径,若肿瘤直径<20mm,更适合经筛-蝶入路。
- 任军丁永忠张天龄张新定张永权裘明德张建生康笃伦
- 关键词: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手术入路手术适应证
- 解剖复位在后颅窝手术中的临床应用(附34例体会)
- 任军丁永忠张海林李强任海军张新定潘亚文张建生
- 颅骨锁在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08年
- 一、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对受伤后24h内开放性颅骨凹陷骨折的患者行清创并对复位后不稳定的骨片行颅骨锁内固定,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4~57岁,平均35.4岁。凹陷骨折部位:额骨8例,顶骨13例(其中跨窦2例),颞骨8例,枕骨7例。CT、X线示凹陷骨折范围:2cm×3cm~8cm×10cm,深度〉1cm。开放性颅骨粉碎骨折1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挫伤13例,硬膜下血肿2例,硬膜外血肿11例。本组手术采用全身麻醉,常规行清创、消毒,根据伤口设计皮瓣,按常规手术步骤选择游离骨片或骨瓣进行开颅术,清除夹在骨折片内的毛发和异物彻底清创后,取出游离骨片,清洗后一次放入1:1000庆大霉素盐水及0.1%的活力碘中浸泡各半小时备用,取出术区异物、清除挫伤失活的脑组织、硬膜外、硬膜下血肿。
- 李强张建生丁永忠任军李兰庆
-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手术步骤清创后
- 脑膜瘤性激素受体与瘤周水肿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0年
-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女性多于男性的良性肿瘤,已证实其发生发展与性激素有密切的关系,性激素受体与肿瘤瘤周水肿及生物学特性有关。瘤周水肿往往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症治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近年脑膜瘤性激素受体与瘤周水肿、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 任军
- 关键词:性激素受体脑膜瘤生物学特性瘤周水肿
- 硬脑膜切开方法677例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总结各种硬脑膜切开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77例颅内病变临床资料,采用不同的硬脑膜切开方法行开颅手术。幕上病变采用"U"形、"X"形、双"Y"形、双"T"形和半月形或弧形等切开方法;幕下病变采用"X"形、"Y"形、"H"形和半月形等切开方法。结果对于幕上病变,不同的硬脑膜切开方法均使脑皮质面积能满足手术需要,术后出现皮下积液113例,脑脊液漏12例,伤口感染27例,并发症与硬脑膜切开方法无关。对于幕下病变,硬脑膜不论采用何种切口,严密缝合较困难,大多需要修补,术后出现皮下积液7例,脑脊液漏4例,伤口感染5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开硬脑膜,取决于病变位置、可操作性、硬脑膜缝合的严密性及术者的经验和手术习惯等。
- 任军张海林李强丁永忠任海军张新定潘亚文张建生
- 关键词:颅内病变硬脑膜神经外科手术
- 经前额纵裂入路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附27例分析)
- 目的 经前额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探讨该入路与翼点入路相比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经前额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27例。行双额冠状头皮切口,右额开颅,额纵裂进入直达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结果 27例全...
- 任军张海林丁永忠李强张建生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并发症及防治策略
- 任军张海林孙守元唐博高俊伟
- 颈动脉狭窄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
- 孙守元任军张海林
-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情况,了解SDF-1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标本63例,采用Wilson改良的Hardy分类法将其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侵袭性垂体腺瘤(30例)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33例)中的SDF-1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然后进一步比较SDF-1在各种不同内分泌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以及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之间表达情况的差异。结果 (1)SDF-1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核,在3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00%,在33例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4.24%。χ2检验分析表明有显著性差异(χ2=9.042,P<0.05)。(2)SDF-1mRNA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结论 SDF-1是判断垂体腺瘤是否有侵袭性的指标,对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和复发的评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提供新的靶点。
- 李乾李强丁永忠任军张海林
- 关键词: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垂体腺瘤侵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