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娟

作品数:8 被引量:50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5篇导管
  • 3篇置管
  • 3篇中心静脉
  • 3篇中心静脉导管
  • 3篇外周
  • 3篇静脉
  • 3篇静脉导管
  • 3篇PICC导管
  • 2篇导管异位
  • 2篇导丝
  • 2篇置入中心静脉...
  • 2篇外周静脉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外周静脉置入...
  • 2篇经外周静脉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 2篇经外周静脉置...
  • 2篇PICC
  • 2篇PICC导管...

机构

  • 7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7篇王蕊
  • 7篇刘利
  • 7篇齐娟
  • 7篇何华
  • 6篇张爱华
  • 5篇李国辉
  • 4篇赵丽
  • 3篇张敏
  • 2篇康利芳
  • 2篇任国平
  • 2篇王黎红
  • 2篇张亚妮
  • 1篇郝淼旺
  • 1篇赵利

传媒

  • 1篇护理研究(上...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华护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PICC导管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5
2011年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安全、维护简单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传统的PICC置管术体外测量方法比实际置管长度深,常进入心脏,甚至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为此将PICC导管体外测量方法进行改进,并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何华刘利齐娟张爱华王蕊
关键词:PICC导管体外测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严重并发症置管长度
湿热敷在预防PICC拔管困难中的作用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湿热敷在预防PICC拔管困难中的作用。[方法]对照组拔管前病人休息10min,告知病人拔管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平卧位或坐位,但首选平卧位,同时置管侧手臂外展与身体成90°,即置管时的体位,按常规消毒局部皮肤,拔管时动作轻柔,不要按压穿刺点及置管静脉,每次拔出2cm左右,待导管完全拔出后按压穿刺点并再次消毒,以无菌敷料覆盖并用透明敷贴固定。热敷组拔管前置管侧穿刺点上沿血管方向热敷30min,其余操作同对(照8.组97。%[结),果两]组热比敷较组差拔异管有困统难计发学生意率(义1.(6P5<%0).低00于1)对。照[结组论]拔管前湿热敷可以降低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率。
何华刘利张敏齐娟张爱华李国辉郝淼旺王蕊赵丽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拔管困难热敷
利用重力纠正已撤导丝PICC导管异位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已撤导丝PICC导管异位的复位方法.方法:符合纳入标准69 例.PICC导管异位同侧颈内、锁骨下和头臂静脉复位方法是患者直立位或床头抬高约45°并面向置管对侧卧位,即异位的导管尖端侧的身体位于侧卧位的上方.
何华刘利张敏王黎红齐娟张爱华任国平王蕊张亚妮赵丽李国辉康利芳
术前患者训练对PICC置管异位的影响
近年来,经外周植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创伤小、无痛、安全、易操作、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置管过程中易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6.63%~25%。如置管过程中患者面转向术肢方向,下颌尽量下压,可以阻止导...
王蕊刘利齐娟张爱华李国辉赵丽何华
文献传递
磁性穴位贴在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小、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临床护理中,尤其是需长期化疗的病人。但PICC置管后引起机械性静脉炎,文献报道发生率17.65%-32.3%。2006年我们将磁性穴位贴应用于预防PICC机械性静脉炎,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何华刘利齐娟王蕊赵丽
关键词:机械性静脉炎磁性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利用重力纠正已撤导丝PICC导管异位的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利用重力已撤导丝PICC导管异位的复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纳入标准69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同侧颈内、锁骨下和头臂静脉复位方法是患者直立位或床头抬高约45°并面向置管对侧卧位,即异位的导管尖端侧的身体位于侧卧位的上方。导管异位对侧锁骨下、头臂和颈内静脉方法是患者直立位或床头抬高45°并面向置管侧卧位,即异位的导管尖端侧的身体位于侧卧位的上方。复位后12h或24h拍胸片定位。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比较应用χ^2检验。结果本组69例中64例复位成功,成功率92.8%,经χ^2检验P=0.637,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患者取半侧卧位,使导管头端走向的反向体位,通过血液动力学和重力作用,使导管头端向靶血管漂移,起到复位效果,降低了并发症,避免了非正常拔管,因此,是纠正已撤导丝PICC导管异位有效、可行的方法。
何华刘利张敏王黎红齐娟张爱华任国平王蕊张亚妮李国辉康利芳
关键词:导管插入术外周护理
回血速度对评价PICC置管中导管头端位置的作用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以其安全可靠、维护简单、并发症低而已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成功的标志是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需经X拍片确定,如PICC导管异位于其他静脉(腋...
何华刘利齐娟张爱华李国辉王蕊赵利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