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虹
- 作品数:8 被引量:7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功能性肠病与器质性肠病临床特点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背景:熟悉功能性肠病(FBDs)的临床特点并了解罗马Ⅲ标准在诊断中的实用性,对其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比较FBDs与器质性肠病(OB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鉴别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年5月8日~10月31日于武汉协和医院消化科行结肠镜检查者进行连续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下消化道症状、报警症状、内镜检查结果等。FBDs的诊断采用罗马Ⅲ标准并排除报警症状。结果:FBDs为女性多见而OBDs为男性多见(P<0.05)。OBDs组年龄显著高于FBDs组(P<0.01),45岁以上的患者OBDs所占比例逐渐上升。FBDs组病程显著长于OBDs组(P<0.05)。FBDs组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泻、便秘、腹泻便秘交替、排便窘迫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症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OBDs组(P<0.05)。OBDs组报警症状中以便血最为多见(20.9%)。507例无报警症状且符合FBDs罗马Ⅲ标准的患者中,131例(25.8%)结肠镜检查发现异常,最终诊断为OBDs,腹泻是这部分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58.8%。结论:FBDs与OBDs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明显差异。以罗马Ⅲ标准初步诊断FBDs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必要时应行结肠镜检查。
- 黄虹刘劲松
- 关键词:功能性肠病问卷调查
- 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和强啡肽能神经的影响
- 2011年
- 研究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下丘脑促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和强啡肽表达的影响,探讨高频短波胃电刺激治疗消化不良的可能机制。方法 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胃电刺激组,每组5只,均于胃浆膜面植入刺激电极一对。对照组给予假性胃电刺激,胃电刺激组给予短波胃电刺激(频率20次/min,波宽300μs,波幅2 mA),1 h后取各组大鼠下丘脑组织做CRF、强啡肽和c-fos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各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胃电刺激组大鼠下丘脑c-fos和强啡肽阳性神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下丘脑CRF阳性神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波胃电刺激增加下丘脑c-fos和强啡肽阳性神经的表达,并抑制CRF能神经的表达,提示下丘脑强啡肽能神经和CRF能神经参与短波胃电刺激的神经调控。
- 向翼飞邵翠黄虹许美霞刘劲松
- 关键词:强啡肽下丘脑
- 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减退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 32只雄性大鼠被分为4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5-HT4受体激动剂组、糖尿病+生理盐水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腹壁回撤反射并记录评分(AWR评分)评估结直肠感觉功能。大鼠给予直肠扩张刺激后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直肠黏膜层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后两组大鼠在直肠扩张前3 d分别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和生理盐水灌胃。结果①糖尿病大鼠腹壁回撤反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②糖尿病大鼠直肠黏膜层肥大细胞阳性率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糖尿病大鼠在给予5-HT4受体激动剂干预后,腹壁回撤反射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均显著增加。而生理盐水干预组大鼠腹壁回撤反射及脊髓后角c-fos阳性细胞数与糖尿病组大鼠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直肠感觉功能下降,肥大细胞及5-HT4受体可能参与此感觉功能的调控。
- 乔娴黄虹刘劲松
- 关键词:糖尿病肥大细胞5-HT4受体
- 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背景:了解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UFDs)与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UODs)临床特点的差异,有助于临床医师诊断思路的形成。目的:分析UFDs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6年7~8月因消化不良于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者行连续问卷调查。UFDs的诊断参照罗马Ⅲ标准。结果:UFDs中女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UODs(P=0.000),恶性肿瘤中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UFDs(P=0.000)。恶性肿瘤和良性UODs发病年龄显著高于UFDs(P=0.000和P=0.026)。各年龄段消化不良患者中均以良性UODs所占比例最高,UFDs比例在65岁前基本呈下降趋势,恶性肿瘤则在35岁后大致呈上升趋势。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上腹烧灼感、上腹不适、反酸、嗳气、烧心发生率显著低于糜烂溃疡性胃十二指肠疾病(P<0.05),早饱、腹胀、上腹不适、上腹饱胀、呕吐、食欲下降发生率显著低于胃十二指肠肿瘤(P<0.05)。UFDs可出现消瘦、贫血和吞咽困难症状,但发生率显著低于恶性肿瘤(P<0.01)。结论:UFDs与UODs在性别、发病年龄、消化不良症状、报警症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细致分析其临床特点可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思路。
- 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 关键词:问卷调查
- 短波胃电刺激对大鼠孤束核及下丘脑c—fos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肠肌间神经丛及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核团(孤束核及下丘脑)是否参与介导外源性短波胃电刺激调控中枢感觉功能。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5只,分为对照组、胃电刺激组、去肠肌间神经丛组,均于胃底、胃体交界处植入一对电极,去肠肌间神经丛组大鼠同时胃浆膜面予苯扎氯胺处理,后两组均予短波胃电刺激,持续30min。SP免疫组化法观察延髓孤束核及下丘脑c-los表达。结果胃电刺激组和去肠肌间神经丛组大鼠每高倍视野下孤束核处c-los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为(71.6±7.4)和(63.4±10.8)个,下丘脑处则分别为(224.2±47.3)和(249.1±44.0)个,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4±8.6)和(90.2±47.3)个,P值均〈0.05]。结论孤束核及下丘脑可能是介导短波胃电刺激治疗作用的中枢核团,而肠神经系统不参与介导此作用。
- 黄虹乔娴刘劲松
- 关键词:肠神经系统电刺激中枢神经系统
- 结肠功能性疾病罗马Ⅱ与罗马Ⅲ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
- 2009年
- 2006年,罗马Ⅲ标准取代了罗马Ⅱ标准,成为诊断消化系统功能性疾病的新标准并在国际上普遍应用。结肠功能性疾病(CFD)是消化科门诊的常见病,不单纯依赖检查,转而通过患者病史和症状特点进行诊断是目前该类疾病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分析罗马Ⅱ标准与罗马Ⅲ标准在诊断CFD中的异同,以进一步加深对CFD的了解。
- 黄虹刘劲松
- 关键词:症状特点CFD常见病
- 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各亚型临床症状特点分析被引量:20
- 2008年
- 目的分析按照罗马Ⅲ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4个亚型之间临床症状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5月-2007年10月在我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进行调查,按照罗马Ⅲ标准及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进行诊断及分型,分析IBS及其各亚型之间的临床特点。结果(1)207例按照罗马Ⅲ标准被诊断为IBS,其中男性100例,女性107例;便秘型IBS(IBS-C)48例,占23.19%,腹泻型IBS(IBS-D)130例(62.80%),混合型IBS(IBS-M)20例(9.66%),不定型IBS(IBS-U)9例(4.35%);(2)IBS患者以35-45岁年龄段最多见,占总数的36.23%,45岁之前IBS患者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而45岁以后则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3)女性IBS-C型和IBS-M型患者较IBS-D型患者多见,4型间发病年龄及发病病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87),IBS-C和IBS-U患者较IBS-M型患者发病病程长(P〈0.05)。IBS患者中,以腹痛和便后腹部症状缓解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78.74%和82.13%,4型IBS患者肠道症状中排便后腹部症状缓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腹痛、排便困难、腹胀、腹部不适、排便不尽感、排便急迫感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IBS腹部症状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下腹部,其次是脐周。结论4型IBS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临床上熟悉掌握这些症状特点有助于IBS的初步诊断及分型,以便选择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
- 黄虹刘劲松
-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 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与罗马Ⅱ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比较被引量:44
- 2007年
- 目的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FD)罗马Ⅱ与罗马Ⅲ诊断标准的异同点,提高对罗马Ⅲ标准的认识。方法2006年7月至8月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患者2552例,其中2195例同意接受问卷调查,其中有554例临床诊断为FD,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及分型,比较两种诊断标准的差异和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异同。结果①554例FD患者中符合罗马Ⅱ标准的有121例(21.84%),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有158例(28.52%),两个标准对FD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符合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的有71例。②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两组患者均以女性为主,但性别、年龄、发病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830、0.711和0.802)。③按罗马Ⅱ标准分型,溃疡样型82例(67.77%),运动障碍型34例(28.10%),非特异型5例(4.13%);按照罗马Ⅲ标准分型,仅符合上腹痛综合征(EPS)者为75.32%(119/158),仅符合餐后不适综合征(PDS)者为15.82%(25/158),同时符合PDS和EPS标准者为8.86%(14/158)。④按罗马Ⅱ和罗马Ⅲ标准诊断为FD的患者,上腹痛、腹胀、早饱、餐后饱胀、上腹饱胀、上腹烧灼、烧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罗马Ⅱ标准的FD患者上腹不适症状发生率高于符合罗马Ⅲ标准的患者(P= 0.012)。⑤两组分别有11.57%(14/121)和13.92%(22/158)患者伴有下消化道症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1)。结论在FD诊断率上罗马Ⅲ标准高于罗马Ⅱ标准,且罗马Ⅲ标准更利于操作和评估。在患者一般情况及临床症状等资料方面两项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样本量较少,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评价。
- 高晓阳邱敏霞黄虹侯晓华
- 关键词:胃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