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天 作品数:31 被引量:19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开放课题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历史地理 更多>>
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被引量:14 2013年 微生物腐蚀与降解是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保存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造成魏晋墓砖壁画腐蚀的真菌类群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通过样品总DNA提取,目标片段扩增,克隆文库构建,序列测定与比对后发现,魏晋墓腐蚀砖壁画真菌序列主要隶属于曲霉属、Phialosimplex属和侧齿霉属。常年受人为扰动,墓室内腐蚀砖壁画真菌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墓室常年开放或常年关闭均不利于砖壁画的长久保存。分子技术在快速、准确检测壁画微生物群落组成方面优势明显,应加以推广应用。 武发思 汪万福 贺东鹏 陈港泉 马燕天 张国彬 张晓东 冯虎元关键词:微生物腐蚀 分子检测 文物保护 湖泊湿地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碳汇之一,其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经历的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等生态问题使其碳汇功能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湖泊湿地SOC的动态变化,但由于研究地点、实验方法和关注重点的不同,难以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详细阐明湖泊湿地SOC存储和转化过程的演化趋势尤为重要。综述国内外湖泊湿地SOC的研究成果,从其形成、周转及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现阶段湖泊湿地SOC的研究热点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湖泊湿地面临的现状,阐述影响其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植物源碳尤其是凋落物碳是湖泊湿地SOC的主要来源,但微生物碳在湖泊湿地SOC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且植物和微生物碳对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贡献比可能具有空间异质性。湿地SOC周转主要受微生物的调控,但中小型区系的土壤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能既是驱动者也是贡献者,研究提示将土壤动物纳入湿地SOC的周转模型才可更准确地评估湖泊湿地的碳周转过程。有机物-矿物化学结合态保护是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的最重要机制,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气候、水环境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SOC的稳定储存。目前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性的机制仍延用陆地或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需进一步评估其在湖泊湿地中的适用性。研究旨在总结湖泊湿地中SOC形成和转化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思路。 张金婷 张珊 赵蕾 余冠军 马燕天 吴兰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水位高程变化对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以蚌湖为例 被引量:10 2017年 在淡水湖泊生态系统中,水位高程的变化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鄱阳湖最具代表性的碟形湖——蚌湖为实验地点,研究了水位高程对于湖泊湿地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的影响。在实验中沿水位高程及植被带演替布设6个样地,利用Biolog-Eco技术探究不同水位高程样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样地水位高程的降低,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逐渐减少,土壤有机养分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土壤微生物对碳源代谢活性随着高程的降低依次减弱,且优先利用的碳源种类和碳源利用率也有显著不同。通过dbRDA排序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沿高程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相邻的两样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更为相近。影响湿地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主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pH、NH_4-N和地表植被类型。本研究结果可为合理管理和保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的指导。 李金前 王吉 刘亚军 邹锋 马燕天 吴兰关键词:鄱阳湖 微生物群落 土壤性质 环境微生物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降解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4年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蓝藻水华污染严重,而大部分蓝藻水华暴发后产生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极具危害性,对人类健康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威胁。有效控制和去除水体中的MCs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难题。现有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MCs具有高效和环保的治理效益。因此,本文综述了MCs的产生、结构和毒性危害,并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微生物降解MCs的酶促降解途径、降解基因和降解酶领域的研究进展;此外,还分析了微生物降解菌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潜在应用,并展望了对MCs的非mlr降解途径机制、优化表达MCs降解酶、构建高效双功能降解菌等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深入研究MCs微生物降解机制并有效改善全球水体中MCs污染现状提供新思路。 张赫 徐文昌 袁燕 徐静怡 马燕天关键词:蓝藻水华 微囊藻毒素 微生物降解 降解机制 土壤动物对鄱阳湖湿地冬季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1 2020年 为了研究湿地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速率以及对土壤养分归还的影响,于2017年11月份在鄱阳湖湿地收集苔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3种植物的凋落物,利用凋落物袋法开展原位的模拟实验.研究中使用了网孔大小分别为4.5 mm(大)和0.1 mm(小)的分解袋来对比分析土壤动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物种之间凋落物分解速率有差异,苔草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南荻和芦苇,南荻与芦苇的分解速率差异不明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凋落物总有机碳和总氮的积累量(NAITOC/NAITN)呈负相关,与残余凋落物质量呈负相关,与凋落物总磷含量呈正相关;凋落物总氮含量在不同物种凋落物中差异明显,表现为苔草>芦苇>南荻,并且与分解速率的大小关系相对应,因此高氮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土壤动物能够提高分解速率,促进凋落物营养元素的释放,进而调节凋落物中C、N、P元素向土壤养分库的归还过程.本研究将为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元素循环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肖玲 马燕天 甘志伟 蔡润发 李卓琳 葛刚 吴兰关键词:湿地 凋落物分解 分解速率 土壤动物 养分归还 鄱阳湖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2018年 为探究湿地土壤微生物对季节性水位变化的响应关系,以鄱阳湖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14年3、6、10及2015年1月4个季节采集了3个不同高程样带的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基础呼吸、生物量及胞外酶等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季节性水位变化不仅显著改变了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有效磷等含量,也使得微生物量碳和4种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活性表现出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的动态变化,而2种氧化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表现正好相反。(2)水位高程和地上植被类型同样对土壤微生物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南荻样带有较高营养元素含量和微生物活性。(3)一些土壤理化指标(含水量、铵态氮、有机碳、有效磷等)与微生物活性(微生物量、基础呼吸、酶活)显著相关;季节水位变化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大于高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波动对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鄱阳湖水文节律的改变将影响到湿地土壤的正常生态功能。 邹锋 武鑫鹏 张万港 马燕天 刘亚军 吴兰关键词:湿地 土壤微生物 水位变化 壁画的生物腐蚀与防护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14年 近年来生物因素对壁画的腐蚀破坏作用受到了众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针对壁画生物腐蚀的防护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可以造成壁画损害的生物因素出发,综述近年来壁画生物腐蚀研究的成果,分别从小型动物、昆虫、植物、微生物以及游客五个方面阐述对壁画的影响,并讨论了进行生物腐蚀防护的措施和研究方向:对小型动物,使用一些物理性的防护措施,应成为有害动物防护研究的重点;对昆虫,防治重点是减少昆虫的植物性食物,昆虫中存在的捕食关系也是限制昆虫种群数量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对微生物,一些具有抑菌效果的无机材料或许可成为生物杀菌剂的替代品;对植物,有害植物的清除技术的提高和有益植物的筛选和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对游客,建立人工复制的壁画或者设立数字影像代替原有文物壁画供人们参观,是目前一条行之有效的措施。本综述成果可为以后的壁画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马燕天 杜烨 向婷 田恬 张赫 武发思 汪万福 冯虎元关键词:生物腐蚀 昆虫 自养微生物 拉斯科洞穴史前壁画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10年 本文主要综述拉斯科洞窟内壁画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微生物对壁画影响的研究进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世界各地洞穴保护的借鉴意义。 马旭 毛琳 马燕天 武发思 汪万福 马晓军 安黎哲 冯虎元关键词: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植物地下碳输入对土壤有机碳贡献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植物源地下碳输入在土壤有机碳(SOC,Soil Organic Carbon)固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但目前该方向的研究不够系统,缺乏整合和总结。本文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1990~2023年间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方面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和总结,并进行研究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的研究随时间呈稳定上升的趋势,从发文主体上看,中美两国的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65.16%,中国科学院是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作者Kuzyakov Yakov的发文量和文章中心性最高。该领域在土壤科学类期刊Plant and Soil的文献出版量最高,但被引频次最高的文献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研究方向主要为生态和环境科学。此外,本文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将植物地下碳输入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生物(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大气氮沉降、气温升高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两个方面,系统综述了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贡献的影响。基于上述内容,本文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地下碳输入对SOC的贡献提供整体性思路。 李清鑫 张珊 张复茂 马燕天 吴兰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 土壤有机碳 植物根系 水淹条件下灰化薹草和虉草活体、枯落物分解过程的比较 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揭示鄱阳湖湿地活体植物和自然枯落物在水淹条件下分解过程的差异,以鄱阳湖湿地优势植被物种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研究对象,采用分解袋法开展室内模拟实验。植物样品设置新鲜和风干两种处理,分别模拟活体植物和自然枯落物在水下的分解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在180 d的淹水实验过程中,两种处理下的灰化薹草和虉草的分解过程都具有阶段性,前期分解速率较快,后期较慢。(2)两种植物枯落物的分解速率与植物C/N比有显著相关性,而活体植物的分解速率与植物C/N比相关性不强。(3)活体植物和自然枯落物的水下分解速率与物种有关,虉草活体比虉草枯落物分解速率快,而薹草活体比薹草枯落物分解速率慢。(4)模拟实验结束时活体植物仍有34%—43%未分解,推测鄱阳湖丰水期退水后大量洲滩植被消失的原因并非是植被在水淹下完全分解,而是一部分植被被水生动物啃噬或被水流冲走。 高敏敏 万凌凡 马燕天 邹锋 何亮 刘以珍 葛刚关键词:分解速率 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