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彦明
- 作品数:54 被引量:102H指数:5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血脑屏障、脑水肿、脑损伤体积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应用Feeney法制作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实验模型。选取72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24只)、对照组(24只)和EPO治疗组(24只)。制模成功48h后通过测定脑组织伊文思兰(EB)含量观察血脑屏障(BBB)的破坏程度、干湿重法测脑水含量、TTC染色法测定脑损伤体积。24h时放免法测定血清NSE含量。结果:EPO治疗组BBB破坏程度(67.3±13.1μg/g)与对照组(182.8±15.9μg/g)相比显著减轻(P<0.01)。EPO治疗组脑水肿(80.6%±0.2%)较对照组(91.8%±0.6%)明显减轻(P<0.01)。EPO治疗组脑损伤体积(17.9±4.0mm3)较对照组(37.7±3.8mm3)明显变小(P<0.01)。EPO组血清NSE水平(6.28±3.37ng/ml)也较对照组(10.02±1.50n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EPO能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缩小脑损伤体积,减轻脑水肿和神经元的损害。
- 原睿智张新定冯伟韩广韩彦明周旺宁程得均冯广才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创伤性脑损伤脑水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局灶性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治疗局灶性癫痫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多模态评估植入脑深部电极,定位致痫区,行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射频热凝后随访5~18个月,平均(9.4±4.2)个月,其中Engle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在行热凝后1周至3个月,5例患者行二次手术切除致痫区,病理检查结果为节细胞胶质瘤及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Ⅰa型、Ⅰc型。结论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是一种安全低风险的微创局灶性癫痫治疗方式,短期疗效良好,并发症少,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文博韩彦明沈云娟杨宝慧史哲张新定
- 关键词:局灶性癫痫致痫区射频热凝术
- 小脑脑桥角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小脑脑桥角(CPA)区表皮样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CPA区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表现为三叉神经痛43例、面肌痉挛4例、三叉神经痛合并面肌痉挛3例。所有患者接受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 术中探查血管与脑神经的关系, 必要时行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或神经部分离断术。术后3个月及之后每年进行电话及门诊随访, 随访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有无肿瘤复发等。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肿瘤切除术, 5例患者同期行MVD, 1例患者同期行三叉神经部分离断术。肿瘤全切除31例, 次全切除9例, 大部切除10例。术后, 50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均缓解, 18例出现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出现颅内少量出血3例, 无菌性脑膜炎4例, 脑脊液漏1例, 口周疱疹1例。5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3~91个月)。随访期间, 3例患者症状复发, 其中2例肿瘤复发。至末次随访, 17例患者术后新发脑神经功能障碍完全缓解, 仅1例遗留面瘫。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CPA区表皮样囊肿, 同时选择性采用MVD或神经部分离断术, 术后疗效好、并发症较少。
- 杨宝慧严忠辉杨文桢史雪峰赵明睿韩彦明张新定
- 关键词:小脑脑桥角三叉神经面神经表皮样囊肿显微外科手术
- 高压氧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神经元凋亡及其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T)、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应用自由落体法建立中度颅脑损伤的大鼠模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检测脑挫伤灶旁周围半影区的细胞凋亡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spase-3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HBOT组与损伤对照组相比,凋亡细胞数和Caspase-3阳性表达均有不同水平降低,Bcl-2表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假手术组各指标均为阴性。结论:HBO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HBOT对促凋亡蛋白Caspase-3的抑制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促进作用有关。
- 姚焱鹏张新定韩彦明杨文桢霍龙伟
- 关键词:高压氧CASPASE-3BCL-2
- 颅内外沟通罗萨伊-多尔夫曼(Rosai-Dorfman)病1例
- 2024年
- 罗萨伊-多尔夫曼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非朗格汉斯(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病因不明,其特点是发热、无痛性淋巴结病变,以颈部淋巴结为最多发病部位,常同时累及双侧^([1])。淋巴结外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受累常以硬脑膜为主^([2])。CNS受累在临床上可能与脑膜瘤相似,通常与淋巴结疾病无关^([3]),位于颅骨凸面颅内外相沟通的RDD更罕见。
- 王仁王小强史雪峰韩彦明张新定
- 关键词:淋巴结外淋巴结病变萨伊LANGERHANS
-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术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 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RF-TC)在癫痫中的治疗效果,并初步探讨影响效果的原因。方法对32例SEEG引导RF-TC患者,分析热凝后2个月、6个月、12个月癫痫治疗效果;比较MRI阴性与MRI阳性、SEEG发作起始有低波幅快节律与无低波幅快节律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1)32例患者热凝后2个月达EngelⅠ级26例(81%),发作频率减少达50%以上30例(90%);热凝后6个月,达EngelⅠ级14例(44%),发作频率减少达50%以上22例(66%);热凝后12月,达EngelⅠ级12例(33%),发作频率减少达50%以上17例(53%);(2)2个月疗效与6个月、12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6个月疗效与12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MRI阴性者与MRI阳性者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4)SEEG发作起始有低波幅快节律与无低波幅快节律者之间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治疗癫痫初期效果良好,2~6个月疗效明显减退,6个月后疗效趋于稳定,但较传统切除手术疗效差;增加致痫灶内电极数可提高疗效;SEEG发作起始有低波幅快节律者RF-TC效果良好。
- 韩彦明史哲兰正波颜抒阳王天成张新定
- 关键词:射频热凝
- 立体定向脑电图在岛叶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4例报告被引量:1
- 2022年
- 岛叶位置深在,被额、颞、顶叶所覆盖,功能复杂,与周围脑叶有广泛神经纤维联系,因此,头皮脑电图很难记录到岛叶癫痫发作期及发作间期特征性脑电图[1]。随着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促进了对岛叶癫痫发作的认识,也出现了比以往更多的岛叶或岛叶-岛盖癫痫患者[2]。SEEG技术使我们能深刻理解岛叶癫痫复杂的发作症状学和解剖-电-临床相关性的知识,为开展微创手术治疗岛叶癫痫方面积累一些经验[3]。我科2015年12月~2021年12月采用SEEG技术定位致痫区手术治疗4例难治性岛叶癫痫(正规服用可耐受的2种及以上抗癫痫药物,仍不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4]),报道如下,旨在探讨SEEG在岛叶癫痫定位中的应用价值。
- 王小强马继羽田川杨宝慧史哲沈云娟刘亚丽韩彦明张新定
- 关键词:抗癫痫药物发作间期岛叶微创手术治疗术前评估
- 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附4例报告)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三叉神经痛术后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临床少见,本文报告4例并探讨其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出现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处理方法及随访结果,并探讨发病机制。结果 94例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发生4例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临床表现的特征为停药前服药剂量较大,疗程较长,均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给予口服卡马西平替代治疗后好转,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未见复发。结论三叉神经痛术后是否出现卡马西平药物戒断综合征有不同观点。我们观察到的主要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替代治疗并逐渐减药可获良效。
- 何蓓张新定韩彦明王小强贺振华兰正波李志磊孟永鹏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戒断综合征显微血管减压术
- 标准外伤骨瓣与常规骨瓣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对照研究
- 重型颅脑损伤由于合并广泛脑挫裂伤,继发颅内血肿及脑水肿,导致恶性颅内高压脑疝形成,患者有很高的死残率,美国Kelly和Becker等主张采用标准外伤骨瓣开颅术(Standard trauma craniotomy)做为幕...
- 乔栎韩广韩彦明李强刘健雄梁金
- 关键词:常规骨瓣治疗组重型颅脑损伤骨瓣开颅术临床对照研究
- 文献传递
- 锁孔开颅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
- 2016年
- 目的 探讨采用锁孔开颅术处理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回顾性总结35例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患者诊治经过,所有患者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开颅技术,并将30例常规开颅术组设为对照组,对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锁孔组35例患者均经MR确诊,术后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其中33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2例术后1个月内逐渐消失,肿瘤全切除25例,残留少量包膜的近全切除10例。锁孔组手术持续时间(126±48)min,而常规手术组手术持续时间(216±66)min(t=2.536,P〈0.05)。锁孔组术中出血量(91.3±52.2)m L,而常规组术中出血量(186.3±65.4)m L(t=2.163,P〈0.05)。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估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系统,锁孔组Ⅰ级32例,Ⅱ级3例,2例合并听力下降者在术后3个月内逐渐改善,常规组Ⅰ级25例,Ⅱ级5例(χ2=4.158,P〈0.05)。术后听力评估采用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AAO-HNS)分级法,锁孔组A级33例,B级2例,常规组A级27例,B级3例(χ~2=5.167,P〈0.05)。跟踪随访3个月至5年症状无复发,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应用锁孔开颅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型桥小脑角区胆脂瘤是安全有效的。
- 王小强张新定韩彦明史雪峰兰正波侯国阔陈念东潘亚
- 关键词:胆脂瘤三叉神经痛桥小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