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润华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普氏原羚
  • 2篇羚羊
  • 1篇动物
  • 1篇多角体
  • 1篇多角体病毒
  • 1篇性状
  • 1篇野外
  • 1篇野外工作
  • 1篇夜蛾
  • 1篇幼虫
  • 1篇质量性状
  • 1篇社群结构
  • 1篇生态
  • 1篇牛科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群结构
  • 1篇自然保护
  • 1篇物种
  • 1篇系统地理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上海市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8篇雷润华
  • 5篇蒋志刚
  • 4篇李春旺
  • 3篇刘丙万
  • 2篇曾岩
  • 2篇于广志
  • 2篇李迪强
  • 2篇阎彩娥
  • 1篇胡慧建
  • 1篇阳文龙
  • 1篇马瑞俊
  • 1篇杨道德
  • 1篇游兰韶
  • 1篇胡志昂
  • 1篇蒋祝瑞
  • 1篇肖治术
  • 1篇蒋杰贤
  • 1篇柏连阳
  • 1篇游章强
  • 1篇谢锋

传媒

  • 1篇动物分类学报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Entomo...

年份

  • 4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原羚属分类地位研究兼论中国羚羊的分类被引量:9
2004年
中国羚羊类动物在世界羚羊类动物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其中普氏原羚、藏原羚和藏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 ,普氏原羚是极度濒危动物。开展中国羚羊类动物的分类和进化研究是当务之急。本研究利用形态特征、头骨测量及线粒体DNA的 12SrRNA (44 0bp)和 16SrRNA (5 90bp)对原羚属的分类地位及中国其他几种羚羊分类地位进行了探讨 ,发现对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数据的聚类分析的结果差异大 ,而且质量性状的聚类结果比较符合传统的分类系统。分子分类也得到相似结果 ,但在属下的分析存在较大差异。 7种牛科动物的 12SrRNA和 16SrRNA序列差异分别为 0 2 %~ 7 1%和 0 3%~ 8 4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原羚属 3种羚羊形成单系群 ,且蒙古瞪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较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的关系近。赛加羚应归宿于羚羊亚科 ,而不是与羊亚科的藏羚形成独立的赛加羚亚科。原羚属的进化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
雷润华蒋志刚胡志昂阳文龙
关键词:羚羊普氏原羚藏原羚藏羚牛科质量性状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
蒋志刚李春旺曾岩于广志刘丙万雷润华胡慧建阎彩娥杨道德李迪强刘建
为大学生、研究生和自然保护工作者提供一本较系统、较全面的野外工作参考书,为自然保护工作者提供一本培训教材,也为广大大自然爱好者提供一本野外生存和工作手册。广大自然爱好者和生物学工作者在野外需要了解有关考察设备,如GPS定...
关键词:
关键词:自然保护野外工作
普氏原羚研究概述被引量:15
2003年
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在 2 0世纪 90年代以前 ,人们对普氏原羚的系统地位、生态行为和濒危现状了解有限。从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 ,中国研究人员对普氏原羚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除了普氏原羚的生态学、行为学、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以外 ,研究者还研究普氏原羚种群间的基因流 ,澄清了原羚属的分类地位 ,发现青海湖地区是目前普氏原羚的惟一分布区。有关普氏原羚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认识普氏原羚及中国羚羊的系统演化与科学地位 ,而且为实施对普氏原羚的有效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蒋志刚雷润华刘丙万李春旺
关键词:羚羊青藏高原濒危物种
普氏原羚的社群结构和保护遗传学研究
该文结合我们从1994年至2000年以来的野外考察所观察到的2748只次,404群次普氏原羚的数据和行为观察对普氏原羚社群结构进行初步的研究,以便了解影响普氏原羚同性聚群行为以及普氏原羚成群的主要因素.作者作用线粒体DN...
雷润华
关键词:普氏原羚社群结构分子系统地理学
文献传递
核型多角体病毒与侧沟茧蜂对斜纹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被引量:9
2004年
研究了斜纹夜蛾幼虫体内的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存活率、发育历期、寄主感染病毒时间、病毒浓度之间的关系 ,并测定了斜纹夜蛾侧沟茧蜂的传毒效率 .结果表明 ,病毒对寄主体内寄生蜂历期无明显影响 ,寄生在幼虫体内的寄生蜂能在寄主病死前完成发育 ,存活比例因寄主感染病毒的时间和浓度而异 .斜纹夜蛾被寄生后接种病毒 (SlNPV) ,距离寄生时间越长 ,饲毒浓度越低 ,寄生蜂完成发育的比例越大 ,但饲毒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从感病幼虫体内发育成的侧沟茧蜂或曾经在感病寄主上产过卵的寄生蜂 ,以及通过人工方式使产卵器被病毒污染的寄生蜂 ,均能携带一定数量的病毒 .通过产卵活动 ,侧沟茧蜂成蜂能在寄主幼虫个体间传递病毒 .当寄生蜂在感病的寄主幼虫上产卵带毒后 ,平均可传递病毒给 2 .14头幼虫 ;发育于感病幼虫体内的寄生蜂 ,平均可传递病毒给 2 .4 5头幼虫 .通过用病毒液浸茧或用混有病毒的蜂蜜饲喂成蜂等方式使产卵器污染病毒的寄生蜂 ,传毒效率随饲毒浓度增加而提高 ,平均可传递病毒 1.4 5头和0 .
蒋杰贤蒋祝瑞雷润华
关键词: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传播
《中国普氏原羚》
蒋志刚李迪强刘丙万雷润华郑杰李春旺游章强蔡联炳马瑞俊阎彩娥王秀磊
研究了普氏原羚的栖息地选择、生境适宜度和活动规律等问题,监测了普氏原羚的种群动态,利用航片、GM 卫星照片、GIS模型、生境适宜度模型、种群生存力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土地覆盖变化以及草地初级生产、生境管理措施对普氏原羚生存...
关键词:
关键词:普氏原羚生态
《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
蒋志刚李春旺曾岩于广志雷润华王丁王克雄费梁谢锋赵其昆胡惠建
本书在查阅大量最新文献和总结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动物行为学研究历史、行为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行为的激素调节理论等;详细阐述了动物的采食行为、繁殖行为、育幼行为、玩耍行为、通讯行为、聚群行为、领域行为、扩散和迁移等...
关键词:
关键词:动物保护方法
BIONOMIC OF CAMPOLETIS CHLORIDEAE (HYM:ICHNEUMONIDAE)AS A PARASITOID OF THE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LEP:NOCTUIDAE) *被引量:2
2002年
The bionomics of Campoletis chlorideae and the regularity of its seasonal fluctuations were studied in Changsha district,Hunan province. Field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ten generations of C. chlorideae a year, of which seven occurred in cotton fields. Three peaks of cotton bollworm parasitization by C. chlorideae were observed, early May to late June, mid August to early September, mid September to mid October respectively. One peak occurred in tomato and tobacco fields, the other two in cotton fields. The parasitization rate ranged from 25.1%- 63.1%. The total development time from egg to adult ranged from 13.0 days at 32℃ to 75.5 days at 11.6℃. Each wasp could parasitize the 5-23 second instar larvae of tobacco caterpillar. C. chlorideae could parasitize the cotton bollworm, beet armyworm and tobacco caterpillar, but preferred the cotton bollworm larvae. C. chlorideae could parasitized 1st-3rd instar larvae of the tobacco caterpillar, but seldom parasitzed 4th-6th instar larvae. Moreover, C. chlorideae preferred second instar larvae. Theoretical models for developmental speed, adult longev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were proposed. The overwintering of C. chlorideae Uchida was also discussed. Moreover, methods for utilization of C. chlorideae Uchida in crop protection were presented and the bionomics of Campoletis chlorideae in both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Yellow River Valley were compared.
游兰韶雷润华蒋杰贤柏连阳肖治术
关键词:BIONOMICS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