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枫煜

作品数:11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细胞
  • 4篇
  • 3篇小鼠
  • 3篇基因
  • 3篇骨髓
  • 2篇蛋白
  • 2篇凋亡
  • 2篇乙酰化
  • 2篇乙酰化酶
  • 2篇酸钠
  • 2篇体外
  • 2篇贫血
  • 2篇贫血小鼠
  • 2篇去乙酰化
  • 2篇去乙酰化酶
  • 2篇自体外周血
  • 2篇自体外周血干...
  • 2篇自体外周血干...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机构

  • 10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作者

  • 11篇陈枫煜
  • 9篇俞康
  • 5篇葛杭萍
  • 3篇马泳泳
  • 3篇刘慧
  • 2篇蔡芳芳
  • 2篇周淑娟
  • 2篇陈怡
  • 2篇程婷婷
  • 2篇陈晶晶
  • 1篇施益芬
  • 1篇钱红兰
  • 1篇梁彬
  • 1篇徐希
  • 1篇沈志坚
  • 1篇洪莉莉
  • 1篇杨兵兵

传媒

  • 4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1篇2017
  • 7篇2014
  • 3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西他滨联合丙戊酸钠诱导的骨髓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CA)联合丙戊酸钠(VPA)体外诱导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凋亡及对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基因去甲基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多发性骨髓瘤RPMI 8226细胞,实验分为5组:DCA组(选取1.5、3μmol/L 2个浓度),VPA组(选取1、2μmol/L 2个浓度),DCA+VPA组(DCA 3μmol/L+VPA 2μmol/L),PBS组,阴性对照组。上述细胞分别培养24、72h后,MTT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培养72h后,透射电镜观察DCA+VPA组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Annexin V法检测上述5组细胞凋亡率;MSP法检测上述5组细胞(DCA组取3μmol/L浓度,VPA组取2μmol/L浓度)处理前后DAPK基因甲基化状态,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DAPK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处理72h后,DCA+VPA组MTT值下降最明显,细胞存活率降低,与PBS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A组及DCA组MTT值均下降,DCA 3μmol/L组与PBS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72h后,DCA+VPA、VPA、DCA组G1/G0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细胞凋亡率增加,DCA+VPA组凋亡率高于DCA组及VPA组(P<0.05),与PBS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DCA+VPA组细胞出现核染色质凝聚、固缩、边集、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处理72h后,DCA+VPA、VPA、DCA组细胞DAPK启动子均有去甲基化表现,以DCA+VPA组去甲基化程度为最大,与PBS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A+VPA、VPA、DCA组DAPK基因mRNA表达量均增加,且DCA+VPA组的相对mRNA比值高于其余4组(P<0.05)。结论DCA联合VPA可诱导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凋亡及DAPK基因启动子去甲基化,使DAPK基因表达恢复。
马泳泳周淑娟陈枫煜蔡芳芳俞康
关键词:糖尿病C反应蛋白
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建立及HDAC基因表达水平探讨
目的:1、建立一种稳定有效的苯诱导再障模型以提供致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平台。2、苯致造血系统疾病机制经过多年研究仍未完全阐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苯染毒骨髓单个核细胞TOPO IIa启动子组蛋白H4乙酰化水平有降低,推测...
陈枫煜葛杭萍郑周懿陈晶晶钱珊瑚厉嘉琪俞康
文献传递
苯吸入对小鼠骨髓细胞凋亡及HDAC酶活性的影响
<正>目的苯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为一种明确的致癌物质。骨髓细胞是苯诱导产生毒性的靶器官之一,苯及其代谢产物如氢醌通过影响TOPOⅡα启动子相关基因的甲基化和组蛋白的乙酰化修饰,改变其拓扑作用,影响基因的正常转录、复...
葛杭萍陈枫煜郑周懿陈晶晶钱珊瑚厉嘉琪俞康
文献传递
伊马替尼治疗14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总体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耐药情况,并比较慢性期患者与加速期/急变期患者的疗效、总体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方法慢性期患者予伊马替尼口服400m...
刘慧王威杨兵兵陈枫煜俞康
文献传递
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模型的建立及HDAC基因表达水平探讨
目的:随着工业的发展,苯作为一种常用工业原料其应用也愈加广泛,随之带来的苯中毒致血液系统疾病的问题也更加明显。苯可经多途径进入人体,抑制骨髓的造血能力,导致骨髓造血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等,然而苯中毒机制尚未阐明,...
陈枫煜
关键词: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去乙酰化酶
文献传递
恶性淋巴瘤患者继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继发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12年10月血液科住院的12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其中发生带状疱疹患者51例作为病例组,无带状疱疹的患者7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后带状疱疹患者进行分析,先将研究变量做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带状疱疹患者的发病部位以胸肋神经区和腰腹神经区为主,分别占56.86%和27.45%;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类型以寻常型为主,占86.27%;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B症状、初诊时原因不明的发热(>38℃)、恶性淋巴瘤未缓解状态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显著相关(P<0.01),而恶性淋巴瘤达缓解状态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保护因素(P<0.01);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恶性淋巴瘤达缓解状态(OR=0.091)、Ann Arbor分期(Ⅰ、Ⅱ期)(OR=0.089)、A症状(OR=0.065)与恶性淋巴瘤患者带状疱疹发病呈负相关(P<0.05)。结论医师应关注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马泳泳刘慧陈枫煜周淑娟沈志坚钱红兰蔡芳芳俞康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带状疱疹病例对照
苯吸入对骨髓细胞凋亡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影响
2017年
目的观察苯吸入对小鼠骨髓细胞损伤情况以及去乙酰化酶水平的变化。方法自制动式苯吸入装置中放8~9周龄CD1雄性小鼠实验组吸入苯,正常对照组吸空气,6h/d,5天/周,300ml/m^3及900ml/m^3维持12周。末次吸苯后第2天,获取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骨髓细胞凋亡情况及用去乙酰化酶(HDAC)试剂盒测去乙酰化酶(HDAC酶)活性变化。结果 300ml/m^3: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13.80%±5.31%)是对照组(8.33%±0.61%)的1.65倍(P<0.05);晚期骨髓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ml/m^3:实验组小鼠骨髓细胞中早期凋亡细胞(AnnexinⅤ+PI-)比例(13.10%±5.39%)是对照组(7.16%±2.18%)的1.83倍(P<0.05);实验组晚期凋亡骨髓细胞(AnnexinⅤ+PI+)比例(7.11%±3.54%)是对照组(4.54%±0.84%)的1.57倍(P<0.05)。(2)900ml/m^3苯浓度吸入小鼠组骨髓单个核细胞去乙酰化酶活性[(7.89±2.58)×10^(-3)A值/微克]是正常对照组[(5.00±1.52)×10^(-3)A值/微克)]的1.58倍(P<0.05)。结论苯吸入可致小鼠骨髓细胞产生凋亡坏死。苯吸入致小鼠骨髓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升高。
葛杭萍俞康陈枫煜施益芬洪莉莉
关键词:细胞凋亡去乙酰化酶
难治性Castleman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的观察和分析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astleman病的疗效及与联合化疗方法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移植中心3例和文献报道的5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难治性CD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文献报道联合化疗方法...
陈枫煜陈怡俞康
文献传递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astleman病疗效观察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难治性CD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均为多中心性CD,中位年龄为42.7(31-57)岁,移植前淋巴结平均最大直径为30mm,预处理2例采用BEAM,1例采用司莫司汀+依托泊甙+马法兰。采集物CD34’细胞中位数为7.47(5.51-10.00)×10 6/kg,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3.16(2.48-4.01)×10 8/kg。结果患者接受移植前均为难治性CD。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 9/L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2(11-13)天,血小板〉20×10 9/L为移植后13(12-15)天,移植后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淋巴结均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21天。3例患者均完全缓解,至最近随访时间均未复发,中位生存时间超过2年。而联合化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病死率达55.6%,CR率为16.7%,与自体干细胞移植相比存活率明显下降。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良好,可作为难治性CD的挽救治疗。
陈枫煜陈怡程婷婷刘慧葛杭萍俞康
关键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对树突状细胞的杀伤作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胸腺激酶(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方法构建含自杀基因TK的慢病毒载体质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通过更昔洛韦激活自杀基因使细胞死亡。结果阳性重组质粒酶切及测序鉴定与预期结果相符,成功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收集含自杀基因的慢病毒,测其效价为2×109TU/ml,达到实验要求。慢病毒转染树突状细胞后,观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大小及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率为96.43%。CCK-8法检测发现,树突状细胞随着更昔洛韦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药物浓度100μg/ml作用时间48h时,为药物对细胞的最佳杀伤作用时间;更昔洛韦该药物对正常的树突状细胞未发现有毒性作用。结论慢病毒介导的自杀基因TK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程婷婷徐希葛杭萍陈枫煜梁彬俞康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自杀基因慢病毒更昔洛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