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方奇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管
  • 2篇成像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介入
  • 1篇血管介入治疗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腰背
  • 1篇腰背部
  • 1篇腰腿痛
  • 1篇医患
  • 1篇医患双方
  • 1篇医院感染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造影
  • 1篇支气管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4篇陈方奇
  • 3篇徐华强
  • 3篇邵艳波
  • 2篇袁新平
  • 2篇朱莉莉
  • 1篇姜旻岚
  • 1篇袁新平
  • 1篇杨双旺
  • 1篇马骏
  • 1篇朱莉莉
  • 1篇王俊鹏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且行MR血管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本研究中的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检出肿瘤49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83.67%、85.71%;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低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P<0.05),但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的临床诊断符合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R血管成像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此两种检查方法。
王俊鹏邵艳波朱莉莉陈方奇
关键词:MR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
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诊断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支气管镜确诊的18例支气管黏液嵌塞的CT表现。结果 CT显示支气管黏液嵌塞呈指套状11例(61.1%)、短管状3例(16.7%)、葡萄状4例(22.2%)。MPR显示指套状11例,10例增强扫描黏液栓均无强化,7例病灶周边见肺动脉及其分支伴行。结论 "指套征"为支气管黏液嵌塞的较特征性CT表现,正确认识其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邵艳波徐华强朱莉莉陈方奇袁新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血管介入治疗医患双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护方法比较
2011年
目的:比较血管介入性治疗期间医、患双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防护方法。方法:在测定HBV传染性和经手术感染阈值的基础上,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性三方面比较血管介入性治疗期间医、患双方HBV感染的防护方法。结果:23.7%的手术患者HBsAg阳性,HBsAg阳性者中19.9%HBeAg阳性。HBsAg阳性和阴性、HBeAg阳性和阴性者的传染性范围分别在0~109、0~104、102~109和0~106ID/mL。手术患者的HBV感染阈值为105ID/mL,3.2%HBeAg阴性和80%阳性者为传染源,双层手套可使HBeAg阴性传染源和32%阳性传染源的传染性消失,剩余者仍具有传染性。手术医生HBV感染阈值为108.5ID/mL,HBeAg阴性者不能成为传染源,HBeAg3.2%阳性者为传染源,使用双层手套后传染性消失。结论:医生和患者经手术感染HBV的传染源和感染阈值不同,防护方法也不相同。
徐华强袁新平马骏陈方奇姜旻岚杨双旺
关键词:医院感染血管介入治疗
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诊断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腰背部浅筋膜炎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60例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结果:腰背部浅筋膜炎的MRI表现为60例患者腰背部浅筋膜层中均可见到条状或条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呈高或稍高信号,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清楚。29例伴腰(骶)部其他病变,31例为单纯性病变。结论:腰背部浅筋膜炎是造成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MRI是该病的有效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邵艳波徐华强朱莉莉陈方奇袁新平
关键词:腰背部筋膜炎腰腿痛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