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娜
- 作品数:10 被引量:178H指数:5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和3型β微管蛋白分子检测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RMl)和3型β微管蛋白(TUBB3)分子检测在指导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个体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1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的48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和TUBB3的表达量,根据表达情况选择化疗方案:对照组则均采用顺铂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经过2个周期治疗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治疗后的PS评分、PS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病理组织的ERCC1、RRM1和TUBB3表达水平用于指导晚期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但在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不显著.建议进一步探索标志物指导下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
-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陈丽娜
-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非小细胞肺癌
- 金属蛋白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9(MMP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0例NSCLC标本为NSCLC组,10例肺良性病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MMP9、EGFR、VEGF在两组中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MMP9、EGFR、VEGF在NSCLC及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差异,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探讨MMP9、EGFR、VEGF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MMP9、EGFR、VEGF在NSCLC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MP9、EGFR、VEGF蛋白阴性表达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P<0.05),阳性表达率越高,预后越差。影响NSCLC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吸烟史、病程、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P<0.05)。结论 MMP9、EGFR与VEGF参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差。NSCLC的远期疗效与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病程、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 尹志永王兴波陈丽娜任士俊赵金杨大勇
- 关键词:金属蛋白酶9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非小细胞肺癌
- 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HER-2、P53、VEGF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黏附因子CD44、C-erbB-2基因(HER-2)、抑癌基因突变型P53(M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0例NSCLC及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相关基因在NSCLC及良性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NSCLC中相关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相关基因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检测出CD44、HER-2、MtP53、VEGF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5%、45%、50%、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44与病理类型有关(P<0.05);HER-2与年龄、淋巴结分期有关(P<0.05);MtP53与性别、吸烟史、淋巴结分期、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P<0.05);VEGF与病理类型、淋巴结、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CD44、HER-2、MtP53、VEGF基因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差(P<0.05)。结论 CD44、HER-2、MtP53、VEGF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CD44、HER-2、MtP53、VEGF阳性表达者预后差,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参考指标。
- 尹志永王兴波陈丽娜任士俊赵金杨大勇
-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
- 肿瘤相关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黏附因子CD44、C-erbB-2基因(HER-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抑癌基因P53、ras基因(P2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术后经病理证实的40例NSCLC,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采用x2检验分析NSCLC中相关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相关基因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和预后关系。结果检测出CD44、HER-2、MMP-9、P53、P21、EGFR、VEGF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65%(26/40)、45%(18/40)、50%(20/40)、50%(20/40)、30%(12/40)、30%(12/40)、55%(22/40)。CD44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x2=3.91,P〈0.05),HER-2与年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值分别为4.82、3.36,P均〈0.05),MMP-9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3.75、3.60、4.44、3.96,P均〈0.05),P53与性别、吸烟史、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TNM分期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10.99、12.38、14.40、4.44、3.96,P均〈0.05),P21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x2=3.89,P〈0.05),EGFR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x2=7.62,P〈0.05),VEGF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肿瘤大小、TNM分期密切相关(x2值分别为5.50、3.36、5.43、3.30、6.08,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CD44、HER-2、P53、VEGF基因阳性表达的NSCLC患者预后差(x2值分别为7.56、5.56、17.14、6.24,P均〈0.05)。结论CD44、HER.2、MMP-9、P53、P21、EGFR、VEGF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关;CD44、HER-2、P53、VEGF阳性表达者预后差,可作为判断NSCLC预后的参考指标。
- 尹志永王兴波陈丽娜任仕俊赵金杨大勇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基因表达预后
- 多种分子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究ERCC1、RRM1、TYMS和TUBB3分子检测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我院胸外科住院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晚期NSCLC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28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患者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TYMS、RRM1、TUBB3基因mRNA表达水平。研究组根据mRNA表达水平选择化疗药行化疗,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和总控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进展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P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P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PS评分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同系统的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尤其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胸水或静脉血中ERCC1、RRM1、TYMS和TUBB3表达水平选择化疗药,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降低毒副反应,提高肿瘤综合治疗效果。
-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陈丽娜
- 关键词:顺铂联合化疗分子检测化疗药实时荧光定量培美曲塞二钠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38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治疗中围术期护理引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有效性。方法将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选择围术期常规护理以及围术期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比2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引入胃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护理,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安全性较好,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陈丽娜宋江伟
-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胃癌围手术期护理
- 多基因联合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辅助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分析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核糖核酸还原酶M1亚基(RRM1)、腺苷酸合成酶(TYMS)和3型微管β蛋白(TUBB3)联合检测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0月住院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4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胸腔积液或静脉血中ERCC1、TYMS、RRM1、TUBB3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根据不同mRNA表达水平选择化疗方案。经过4个周期治疗后观察疗效、毒副反应及疾病进展、生存获益情况。结果本组总有效率为65.0%,疾病控制率为85.0%。生活质量改善率为75.0%。治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率为70.0%,中位生存时间为16.6个月。结论根据ERCC1、RRM1、TYMS和TUBB3 mRNA表达水平选择化疗方案,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治疗效果,减少毒副反应。
- 尹志永杨大勇杨立丰李华王铁军陈丽娜
-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