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婧斯
- 作品数:11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江格尔》人物造型与宗教图像的比较研究
- 2021年
- 人物是史诗中的关键要素。对人物的刻画描述,能较为直观地体现出民众的期待与想象、憎恶与畏惧。通过艺人描绘的“所见”,透视民众的“所想”,是我们了解史诗生发时代的社会信息的重要路径。通过比较《江格尔》中英雄人物和蟒古斯的造型描写与萨满教、佛教图像,可以看出,《江格尔》中的英雄造型与萨满神祇形象具有相近性,这种相近性很大程度上可能来自于民众将史诗英雄看作战神的心理定位。而《江格尔》中的蟒古斯形象整体上比较模糊和象征化,与萨满教恶神形象比较近似。相比之下,东蒙古蟒古斯故事作为新型变异型史诗记录了更多的佛教元素,在蟒古斯造型上可以看到更多来自佛教造像的影响。
- 阿婧斯
- 关键词:《江格尔》
- 试论蒙古史诗讲唱中的“替罪羊”现象
- 2012年
- "替罪羊"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原始民族风俗信仰中,蒙古史诗讲唱同样也存在类似现象。通过对史诗讲唱"替罪羊"现象的分析,使我们获得了一个了解古代蒙古人精神世界与风俗信仰的角度。今天曾经在民众心中具有神圣地位的蒙古史诗早已被现代文明观念所消解,但这绑在毡包前代人受过的羔羊却能向我们传达出千年前蒙古先民的原始思维以及蒙古史诗那神异威严的力量。
- 阿婧斯
- 关键词:蒙古史诗
- 《江格尔》的图像表达研究——以插图、数据库、动漫为例
- 2019年
- 进入图像时代,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愈加引起学界重视,在民间文学领域尤其具有理论增长点。本文主要对蒙古史诗《江格尔》的图像表达情况展开研究,包括平面静态图像——插图、超媒体图像——图像数据库、动态叙事图像——动漫等,意在了解不同图像手段在表现古老史诗《江格尔》时,所采取的转译策略和各自的形式特点,拓宽对于《江格尔》的研究视野,从而助益于古老史诗的当代传播,使其在图像时代可以找到一种具有合理性的新型"语言"。
- 阿婧斯
- 关键词:《江格尔》图像媒介
- 求“真”、求“理”、求“精”——蒙古国诗人巴·拉哈巴苏荣诗歌创作分析
- 2012年
- 巴·拉哈巴苏荣是蒙古国著名诗人,但我国对他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他的诗歌创作具有求"真"的诗意理想,既包括诗人对自然本真的恋慕又包括诗人真挚深切的情感;其创作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体现在他对人生的超越性认识以及他对事物间界限的淡化和破除;诗人创作的语言极为精彩巧妙,是蒙古族传统修辞与现代性手法的完美结合。
- 阿婧斯
- 关键词:诗歌
- 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中的隐喻之比较被引量:1
- 2018年
- 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中存在大量的隐喻,本论文主要阐释了史诗隐喻,并对两个民族史诗的母题隐喻、神话隐喻、人物隐喻进行比较研究,挖掘其异同产生的原因。如此研究对于理解史诗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对比两个民族史诗隐喻意义的不同,更能深入理解不同民族史诗的独特风格以及其中呈现的民族文化与心理。
- 王艳凤阿婧斯
- 关键词:蒙古史诗印度史诗隐喻
- 《江格尔》与游牧民族图案的比较研究——以程式和平行对称法则为例被引量:2
- 2021年
- 《江格尔》作为蒙古族口头叙事的艺术高峰,既是蒙古民族物质世界的诗化写照,也是精神世界的文学映像。而文学与造型、口头与视觉都是一个民族重要的不同的艺术手段,所以《江格尔》与游牧民族艺术图案在内容层面和结构风格等形式的维度上,都体现出一定的相通性。例如,二者都运用了程式手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程式不仅是一种文学范畴内的修辞方式,更是民间艺术重要的创作机制,有效地助益于史诗和造型艺术的生成、传播和接受,并且符合民间美学心理中对于"秩序感"的需求。同样,平行对称法则也广泛运用于史诗和造型艺术中,既可以简便创作过程,体现对称、重复的美,也反映出深隐的二元对立的原始心理。
- 阿婧斯
- 关键词:《江格尔》图案
- 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实施方法探析
- 2022年
- 教学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抓手,使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让我国的高校成为培养既有全面专业知识,又具有爱国爱党思想,有崇高理想追求的人才基地。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应如何具体实施是当前本专业教师们认真探索的问题。文章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们普遍关注的比较方法的运用、“润物无声”的教学原则、“马工程”教材的使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教师们能将其真正地应用于教学中。
- 阿婧斯
- 关键词:外国文学润物无声
- 试论蒙古族史诗的文学禳灾功能被引量:1
- 2013年
- 蒙古族史诗的禳灾功能是其多元价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蒙古族史诗的文本就可以概括为对一个民族消除灾祸的诗意表达,包括英雄不败的母题,以及大量的祝赞词都对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禳灾意义。而讲唱史诗的过程则完成了一个禳灾仪式,但为了保持史诗消灾的神力也在讲唱过程中伴随着诸多的禁忌。
- 王艳凤阿婧斯
- 关键词:禳灾文本
-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 2023年
-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 阿婧斯
- 关键词:蒙古史诗图像
- 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中呈现的民族精神之比较
- 2017年
- 作为草原文明和森林文明代表的蒙古民族和印度民族,其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辽阔的草原和繁茂的森林之中。在蒙古史诗与印度史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各自的民族精神。对力和武艺的崇尚是草原人的核心,蒙古史诗的尚武精神既表现在蒙古人所追求的力之美上,也体现在史诗所弘扬的英雄主义精神上;印度民族则具有崇德尚文的民族精神,史诗中的人物在对"正法"的追寻与坚守中,彰显了仁爱和平、自我牺牲以及崇尚道德的精神。蒙古英雄的牺牲为的是战争的胜利,当前的幸福,为了部族的利益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印度英雄的自我牺牲却有着更高的境界,为的是求取和平,实现正法,达到梵我和一。
- 王艳凤阿婧斯
- 关键词:蒙古史诗印度史诗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