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海舟

作品数:8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卒中
  • 2篇卒中患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丁苯
  • 1篇丁苯酞
  • 1篇丁苯酞氯化钠...
  • 1篇动脉
  • 1篇动脉血流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应激
  • 1篇序贯
  • 1篇序贯治疗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机构

  • 5篇武汉大学
  • 5篇武汉科技大学

作者

  • 7篇钱海舟
  • 5篇张洪
  • 4篇余芾成
  • 4篇杨欢
  • 1篇胡丹
  • 1篇张秀玲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预测因素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根据发病后7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分为END组与非END组,END定义为NIHSS评分较基线水平增加≥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74例(22.6%)发生END,254例(77.4%)未发生END。END组男性、高血压、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干或小脑梗死、人院前使用抗高血压药的患者构成比以及人院前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优势比(oddsratio,OR)2.12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40~4.325);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486,95%CI 1.932~6.021;P=0.036)、高半胱氨酸(OR2.787,95%CI1.194~6.902;P=0.036)和C反应蛋白(OR3.416,95%CI1.552~10.650;P=0.032)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白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半胱氨酸和C反应蛋白较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END的独立预测因素。
钱海舟余芾成张秀玲杨欢张洪
关键词:卒中疾病恶化生物学标记
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增快48例的疗效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度增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度增快患者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结束后继续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在治疗后90 d随访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转归,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共有92例患者按照要求完成所有观察指标,其中研究组48例,对照组44例。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ADL评分及病变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0 d,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4.00±1.95)分比(4.91±2.08)分;t=-2.16,P=0.033]、ADL评分[(82.71±9.56)分比(76.25±11.47)分;t=2.94,P=0.004]及转归良好率[70.83%(34/48)比50.00%(22/44);χ^(2)=4.18,P=0.041]较对照组显著改善;研究组患者病变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ystolic velocity,Vs)[(152.33±9.58)cm/s比(157.41±11.77)cm/s;t=2.27,P=0.025]及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90.00±8.30)cm/s比(94.45±9.07)cm/s;t=-2.46,P=0.016]较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搏动指数(pulsitility index,PI)[(0.97±1.06)比(1.01±1.21);t=1.69,P=0.0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转归不良组比较,转归良好组患者出院后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降低(均P<0.001),且转归良好组患者采用序贯疗法比例更高[60.70%(34/56)比38.90%(14/36);χ^(2)=4.18,P=0.041]。结论丁苯酞序贯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大脑中动脉血流轻中�
钱海舟殷琳玲吴智强杨欢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日常生活活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脑卒中患者心理应激,社会支持与药物依从性的研究
<正>目的脑卒中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力,导致患者出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多种障碍,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研究发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可影响社会支持和...
张洪钱海舟孟曙庆熊荣红章军建
文献传递
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诊治分析
2016年
回顾分析近期我科收治的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反复发作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并调整治疗方案后该患者病情逐渐稳定。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并总结最新的相关文献,得出TIA是脑梗死的强烈有力预警信号,应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因进行相应的早期临床干预。
殷琳玲钱海舟余芾成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全脑血管造影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4年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后循环缺血的一种特殊类型,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且易误诊。本文就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定义、解剖特点、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钱海舟张洪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后循环缺血
不同环境设置对脑梗死后康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7年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是目前主要的致残及致死性病因之一。为了让存活的患者能更好地回归社会和家庭,为患者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亦尤为重要。然而,不同周围环境与脑梗死后患者的康复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其中孤独环境相对封闭,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不利于脑梗死后患者功能的恢复;而丰富环境增加了患者感觉、认知、活动及社交刺激,可能引起行为学及认知方面的改善,近年来丰富环境对脑梗死康复的益处也越来越得到关注。
殷琳玲钱海舟余芾成杨欢张洪
关键词:脑梗死丰富环境康复
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孝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严重程度、梗死部位及分布模式。按照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RLS组和无RLS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与梗死模式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68例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4.4%),年龄(47.63±6.57)岁(范围31-59岁)。30例(44.1%)存在RLS,其中轻度分流22例(73.3%),重度分流8例(26.7%)。RLS组男性、皮质-皮质下梗死及多供血区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RLS组;而三酰甘油、体重指数以及皮质下梗死和单血管供血区单个病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RLS组( P均<0.05)。多病灶组前循环+后循环梗死、皮质-皮质下梗死以及伴有RLS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病灶组,而皮质下梗死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病灶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RLS是发生多发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681,95%可信区间1.206-37.019;P=0.030)。 结论: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
钱海舟殷琳玲杨欢张珊珊胡丹余芾成张洪
关键词:颅内栓塞弥散磁共振成像卵圆孔未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