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萍 作品数:21 被引量:7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大庆油田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进食大量爆米花致铅中毒1例 2011年 病历简介:患儿女,8岁,因“反复呕吐、腹痛一月余,加剧四天”,于2011年04月08日入院。患儿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黄绿色物质及咖啡样物质,伴腹痛,上腹部为著,为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急性胃炎”等,予抗感染、支持、补液及对症处理,均无明显缓解。近四天患儿腹痛症状加剧,以“腹痛原因待查”转我院。 魏红娟 金玉萍 马文旭关键词:铅中毒 爆米花 进食 反复呕吐 痉挛性疼痛 急性胃炎 PET-CT与MR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缺血改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比较PET-CT与MRI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脑缺血改变的灵敏度。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明确诊断为TIA的患者96例,分别做头部PET-CT及MRI检查,比较两组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应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应用PET-CT诊断TIA后脑缺血改变的阳性率为95.83%,应用MRI诊断的阳性率为8.33%,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PET-CT在检查TIA后脑缺血改变的方面上优于MRI检查。 刘杰 金玉萍 白玉海 闫俊杰 崔志堂 吴英 陈岩 张锦 耿志伟 佟晓燕 杨丽丽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局部脑血流量 对小儿过敏性哮喘采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2018年 目的对小儿过敏性哮喘患儿采取康复护理干预,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该院进行治疗的76例小儿过敏性哮喘患儿,根据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38例,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儿复发率(7.89%VS26.32%)及不良反应发生率(5.26%VS21.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为97.37%,对照组为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过敏性哮喘患儿采取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避免病情复发,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更高,具有推广价值。 金玉萍 刘杰 魏红娟 王爱虹 王秀华 陈小娟 宋永辉 周慧关键词:小儿 过敏性哮喘 康复护理 参附注射液对心肌酶谱的影响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细胞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 4 2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并有乏力、长叹气、胸闷等自觉症状的住院患者 ,给予维生素C +参附注射液静点 ;对照组予维生素C +1,6 -二磷酸果糖静点。两组均以 10d为 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心肌酶CPK ,CK -MB及SGOT显著下降 ,其中CPK及CK -MB的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参附注射液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肌酶 ,对损伤的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崔燕南 白莉 穆莉芳 姜春岩 刘丽丽 金玉萍关键词:心肌酶谱 参附注射液 1,6-二磷酸果糖 手术、托吡酯和微量注射泵静注氯硝基安定治疗和控制小儿癫痫效果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治疗和控制小儿癫痫的最有效途径,为小儿癫痫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3月到大庆市某专科医院就诊的158例患儿,其中全身阵挛惊厥患儿37例,局限性惊厥患儿33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7例,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19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25例,化脓性脑炎患儿22例。有24例选择手术治疗(S),87例选择服用托吡酯治疗(T),41例选择微量注射泵静注氯硝基安定治疗(L)。采取住院观察和出院后6个月内跟踪调查。结果从6个月未发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看,手术治疗(S)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从治疗有效性方面考虑,手术治疗(S)也是最佳选择。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和控制小儿癫痫的最有效途径。 刘杰 金玉萍 闫俊杰 白玉海 张锦 耿志伟 佟晓艳关键词:托吡酯治疗 癫痫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患儿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给予参附注射液及氨茶碱静滴)与对照组(单纯用氨茶碱静滴),观察两组用药前后患儿症状及体征消失天数。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效果良好。 崔燕南 李晶 郭红 白莉 金玉萍 李锦兰 王秀华关键词:哮喘 发作期 小儿 参附注射液 疗效观察 高危儿父母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吴春燕 彭晓晖 赵红立 崔秀明 金玉萍 黄慧桃关键词:高危儿 心理干预 SCL-90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1例,将其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入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活性测定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因素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高血沉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病程早期未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明显增高。 金玉萍 刘杰 张宇 孙景辉 于侠关键词: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 ,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刘杰 金玉萍 崔志堂 闫俊杰 白玉海 佟晓燕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167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调查分析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了解神经内科医院感染(NI)发生因素,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9年4月~2009年5月间,16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神经内科NI感染率结果为7.19%;呼吸系统5例,占41.7%;泌尿道3例,占25.0%;消化系统2例,占16.7%;皮肤软组织1例,占8.0%;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其构成比分别占41.7%和33.3%;检出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结论神经内科患者NI发病率较高,特别是高龄、脑血管意外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针对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管理、重点监控,感染患者及时明确病原菌,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一定能降低NI的发病率。 刘杰 金玉萍 白玉海 闫俊杰 佟晓艳 王晓慧 贾红娟关键词:神经内科 医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