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 作品数:97 被引量:42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青年科技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农家种玉米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4 2016年 2007~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对341份玉米农家种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明确不同农家种玉米资源抗丝黑穗病差异。结果表明,所有材料中未发现高抗材料;3份材料康南大麻子、花糯包谷和品综2号表现抗病;9份材料小粒红、黄金塔、岚峰小粒红、前川黄马牙、Czerwony Taplanszen Thereszt、糯玉米、甜玉米、86122-1-1、B681表现中抗;其余329份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鉴材料的0、0.88%、2.64%和96.48%。 郭成 郭满库 徐生军 魏宏玉 金社林 赵峰关键词:玉米 农家种 丝黑穗病 抗性鉴定 根腐病对青稞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为研究青稞根腐病对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甘肃青稞主产区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为研究区,对其青稞根腐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对比研究健康青稞植株和根腐病植株根际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 李雪萍 李建宏 漆永红 郭成 郭炜 李潇 李敏权关键词:青稞 根腐病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鉴定 被引量:18 2018年 腐霉茎腐病(Pythium stalk rot)是玉米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3—2016年,对1213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抗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茎腐病的鉴定与评价。在1213份玉米种质中,鉴定出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的材料207份,占鉴定总数的17.1%,主要来自中国的内蒙古、河北、山西及美国等地。抗性材料159份,占鉴定材料数的13.1%,主要由源自中国的内蒙古、云南、山西和美国等地的种质构成。由此可见,玉米种质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抗腐霉茎腐病资源,且抗性水平与地理来源有关。自交系和农家种中对肿囊腐霉茎腐病表现高抗的种质分别占鉴定种质总数的18.7%和10.6%,表明自交系中高抗肿囊腐霉茎腐病资源较农家种更为丰富。 杨洋 陈国康 郭成 张炜 孙素丽 王晓鸣 朱振东 段灿星关键词:玉米 茎腐病 抗性鉴定 一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及其在银杏间隔种植杜仲的种植方法中的应用,包括以下步骤:种植前喷洒石硫合剂溶液,种植过程中喷洒灭虫药物、芽前封闭制剂以及土壤酸碱调节制剂。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杜仲能够... 郭致杰 徐生军 荆卓琼 牛树君 袁伟宁 郭成 孙倩玉米种质资源抗螟性鉴定 被引量:1 2014年 为明确玉米不同品种(系)之间的抗螟性差异,采用田间自然感螟法,于2010-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47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16份农家种资源、216份自交系和46份杂交种中共筛选出高抗材料86份、抗螟材料85份、中抗材料167份,分别占供鉴材料的18.0%、17.8%和34.9%;其余140份为感螟和高感材料,占29.3%。 李青青 郭成 郭满库 魏宏玉 郭建国关键词:玉米螟 种质资源 抗性鉴定 玉米穗腐病致病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致病力与毒素化学型分析 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穗腐病致病禾谷镰孢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菌群遗传结构、致病力、毒素化学型及其相互关系,为玉米镰孢穗腐病防控提供参考信息。【方法】从中国玉米主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本,经单孢分离鉴定,选取代表性的禾谷镰孢复合种,利用22对SSR和10对VNTR引物,使用Popgen32、NTsys2.1、STRUCTURE2.3.4群体遗传学研究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TEF-1α、β-tubulin和RPB2基因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7个地理区域禾谷镰孢复合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花丝通道注射接种法测定各镰孢菌的致病力,利用产毒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毒素化学型的检测。【结果】在禾谷镰孢复合种中共检测到等位位点数48个,多态性位点数39个,多态性条带比率为81.25%,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2—4条;禾谷镰孢复合种7个地理群体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1和0.29,7个地理区域遗传相似度集中在0.6677—0.8797,遗传距离为0.1282—0.4039,表明菌群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依据Nei’s遗传距离对7个地理种群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划分为3个类群;STRUCTURE2.3.4群体结构分析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菌群被分为2个大类群最合适,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属于类群A,华中地区和华南地区菌株均属于类群B,东北地区50%以上菌株属于类群B。TEF-1α、β-tubulin和RPB2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禾谷镰孢复合种由禾谷镰孢(F.graminearum)、亚洲镰孢(F.asiaticum)、布氏镰孢(F.boothii)和南方镰孢(F.meridionale)构成,上述镰孢菌中存在14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通过这些差异序列构建的聚类图能清楚显示出各个种内与种间的遗传分化情况,各镰孢种内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平均发病面积百分比为20.79%;亚洲镰孢、布氏镰孢和南方镰孢的平均发病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5.79%、11.77 王宝宝 郭成 孙素丽 夏玉生 朱振东 段灿星关键词:玉米穗腐病 致病力 燕麦种质资源抗白粉病鉴定及利用评价 被引量:12 2012年 采用田间自然感病的方法,于2009-2011年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对128份燕麦品种进行了由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avenae)引起的燕麦白粉病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该地区属于白粉菌病害常发区。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均程度不同地感染燕麦白粉病,无免疫材料,2份材料‘MF9715’、‘4607’表现高抗;8份材料‘QO245-7’、‘白燕2号’、‘VAO-1’、‘709’、‘4663’、‘4641’、‘4628’和‘青永久307’表现中抗;其余118份材料表现中感、高感和极度感病。说明抗燕麦白粉病的材料严重匮乏,可利用的抗性种质资源相对更少。筛选出的高抗和中抗材料对燕麦白粉病有较好抗性,是今后可利用的抗性种质资源。 郭斌 郭满库 郭成 魏宏玉 郭建国 赵桂琴关键词:燕麦 白粉病菌 抗性鉴定 中晚熟玉米新杂交种德丰717选育报告 2018年 玉米杂交种德丰717是以自选系WC658为母本,自选系L76为父本选育而成的普通杂交种。在2014—2015年甘肃省中晚熟水地A组区域试验中,德丰717平均折合产量14 947.5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10.03%;在中晚熟旱地A组区域试验中,平均折合产量11 463.0 kg/hm^2,较对照品种沈单16号增产8.74%。德丰717属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39 d。苗期生长势强,成株生长旺盛,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株型紧凑,抗倒伏。株高310 cm,穗位高121 cm,穗长19.8 cm,穗粗5.1 cm,果穗筒形,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384.4 g。适合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及陇东地区种植。 张有富 张爱萍 郭成 邢娟关键词:玉米 杂交种 选育 河西地区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及其化学防治技术 被引量:8 2018年 近年来,棉铃虫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重度发生,严重阻碍了玉米生产。为有效防治棉铃虫,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本研究调查了玉米田棉铃虫发生规律,介绍了两种高效施药器械的应用,并测定了两种生物农药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棉铃虫在河西地区1年可发生3代。越冬蛹主要分布在0~5cm土层中,占总越冬蛹量的55.56%,2016年玉米连作田平均蛹量200.10头/667m2。越冬蛹于4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高峰为5月中下旬,1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7月下旬,2代棉铃虫羽化高峰为8月中旬。棉铃虫成虫在玉米不同生育期的产卵习性不同,玉米雌穗吐丝后87.86%的卵着落在花丝上。29℃下,棉铃虫卵期4.53d,幼虫平均历期24.60d,蛹期9.93d,成虫寿命为10.07d,完成一个世代需49.13d。田间防治效果显示,高架喷雾防治效果优于无人机喷雾。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防治效果较Bt高,且速效性好。综上所述,河西地区棉铃虫越冬基数大,以2代棉铃虫为害最重,玉米吐丝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喷雾防治时可优先选用高架喷雾方式。 袁伟宁 何树文 魏建荣 郭成 周天旺 周天旺 张新瑞关键词:棉铃虫 生物防治 施药器械 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3 2020年 为明确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5年-2017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军育179’‘创玉102’‘金园007’‘中博510’和‘九圣禾680’共5份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6.94%;‘先玉1321’‘承试288’‘兴玉018’‘金育350’‘五谷558’‘Km15’‘JXQ126’‘M420’‘HN887’‘登海720’等30份品种表现抗病,占供试品种的41.67%;‘MC703’‘YF3240’‘武科609’‘宇翔188’‘军育189’‘金科玉3306’‘经禾168’‘GXY1204’‘豪威168’‘真金323’等共16份品种表现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2.22%;其余18份和3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试品种的25.00%和4.17%。以DPS 2016.1.1数据处理系统对其中32份品种的病株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以欧式距离1.0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类,但其聚类效果与依据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划分的抗性类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王春明 郭成 郭成关键词:玉米 丝黑穗病 抗性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