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毅

作品数:10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文学
  • 3篇奈保尔
  • 2篇作家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分析
  • 1篇英雄主义
  • 1篇英语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危机
  • 1篇职教
  • 1篇职教特点
  • 1篇职教英语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批评
  • 1篇他者
  • 1篇内省
  • 1篇诺贝尔文学

机构

  • 7篇重庆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郑毅
  • 1篇曾雪梅

传媒

  • 2篇时代文学(下...
  • 1篇作家
  • 1篇译林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高等建筑教育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5
  • 1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夹缝中的生存——库切小说的集中关注被引量:1
2010年
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无论是从个人生活还是从社会政治环境,或是从精神困境的层面都集中关注着"夹缝中的生存":即个人在面临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社会偏见和精神危机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逃离式的抗争。这种抗争让人感觉到无奈,感觉到软弱,激起读者的同情,但同时也让人们感觉到这种软弱的个人抗争的努力始终存在。这样,库切就借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和抗争成为了一个"言说自由与抗争"的英雄。南非作家J.M.库切带着一种独特的视角,总是将故事的主人公放在各种逆境之中。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的、还是家庭的环境,在他的笔下都表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氛围。他选择了这种表达的空间,却没有给主人公多少选择的自由。库切笔下的主人公总是为了生存和自由而逃离。这种个体的反抗,不仅仅是库切所追求的一种表达手段,也成为了库切小说创作一个鲜明的主题。多米尼克·海德(Dominic Head)称这是一种"英雄主义的观念"(Head162),把库切说成文学中的自由言说者。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但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库切为了表达人性中某种崇高的东西,集中阐述了那些普通的个体在强权、战火和偏见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的抗争。这种抗争往往一开始就出现了,贯彻主人公的一生,生存的危机或者精神的危机笼罩住主人公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郑毅
关键词:小说创作英雄主义政治危机作家
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他者”特征
2010年
本文从美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作家的作品出发,分析了其中的"他者"成分,并探索了其中的历史渊源。
郑毅
V.S.奈保尔文化批评与社会批评研究
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V.S.奈保尔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十分著名。在英语文学界,许多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他进行了研究。然而,中国文学界对这位才气横溢的作家的研究却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分析奈保尔作品及其创作...
郑毅
关键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奈保尔
文献传递
基于教育理论与职教特点的职教英语教材建设
2012年
理论指导使教材开发的目的更明确,方向性更强,内容安排更科学合理。中职英语教材开发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更要突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内在价值为目标,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特点相契合;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合作式教学,为中职英语教材建立模拟职场提供理论依据,也使教材突出行业导向。文章以《酒店英语视听说》为例,论述以上2个理论在中职英语教材开发中的指导作用。
曾雪梅郑毅
关键词:教育理论职教特点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河湾》——奈保尔式的象征世界
2009年
《河湾》是奈保尔精心营造的象征世界,作者通过象征的整体性内涵对后殖民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进行批评,而读者也可以通过对这些象征意义的领悟,更好地理解奈保尔式的社会文化批评。
郑毅
从高行建到库切看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取向被引量:4
2004年
自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 ,诺贝尔文学奖已授予了四位作家 :高行建、奈保尔、凯尔泰斯·伊姆雷和库切。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作品及他们获奖理由的分析 ,探求其共性 ,从而得出诺贝尔文学奖在这一时期的价值取向 :1、对反叛意识的青睐 ;2、对移民视角的推崇 ;3、全球化的视角。在这三大价值尺度的背后 ,我们发现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其理论依据。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诺贝尔文学奖做出了自己的价值评价 。
郑毅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奈保尔作家内省反叛意识
文学中的诺贝尔情结与中国大众的文化心理分析
2009年
诺贝尔文学奖曾经是中国文学界追求的目标,但中国作家却屡屡与该奖无缘。这在国内文学界和媒体之间引起广泛的争论,但中国大众对这个奖项却是陌生的,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程序和评判标准不太了解,对中国文学的成就也不甚了解。在这种陌生和含混认知的背景下,出现了一些错误的心理,主要有:唯意识形态评判心理,简单的文化平均主义心理,盲目的成就心理,文化悲观主义心理和翻译无能的文化心理。在分析这些文化心理之后,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问题,主要包括重新确定目标、重视文学创新和建立合理的文学评奖和激励机制。
郑毅
关键词:文化心理文学创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