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辰亮

作品数:54 被引量:174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9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6篇细胞
  • 13篇纤维细胞
  • 13篇成纤维细胞
  • 10篇干细胞
  • 9篇表皮
  • 8篇瘢痕
  • 8篇表皮细胞
  • 7篇增生
  • 7篇增生性瘢痕
  • 6篇真皮
  • 6篇体外
  • 6篇转录
  • 6篇基因
  • 6篇黑色素
  • 5篇真皮成纤维细...
  • 5篇皮肤
  • 5篇转录因子
  • 4篇尿道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胶原

机构

  • 31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第二医科...
  • 8篇上海组织工程...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6篇上海市组织工...
  • 4篇东南大学
  • 4篇上海理工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54篇邓辰亮
  • 23篇杨松林
  • 22篇曹谊林
  • 21篇郑江红
  • 20篇崔磊
  • 15篇杨光辉
  • 12篇茅广宇
  • 11篇万伟东
  • 9篇丁志
  • 8篇刘伟
  • 7篇傅强
  • 6篇杨军
  • 5篇张世新
  • 5篇王佳鸣
  • 5篇屈悦
  • 4篇徐月敏
  • 4篇华泽钊
  • 4篇王惠东
  • 4篇程启康
  • 4篇王欣

传媒

  • 18篇组织工程与重...
  • 5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国美容整形...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中国科学(E...
  • 1篇低温工程
  • 1篇制冷学报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制冷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8篇2004
  • 1篇200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纤维细胞玻璃化保存的实验研究
成纤维细胞是构建组织工程化真皮的种子细胞,实现成纤维细胞的低温保存对成功保存组织工程化真皮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不同组成及浓度的玻璃化溶液对成纤维细胞进行玻璃化低温保存实验,并考虑了离心次数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验结果...
程启康王欣杨鹏飞华泽钊邓辰亮杨光辉崔磊刘伟曹谊林
文献传递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兔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同种异体移植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从而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的可能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鉴定并标记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在实验兔腹部两侧构建预构皮瓣,两侧皮瓣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股血管周围经皮注射已标记的BMSC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后第7天追踪观察BMSC移植后的成活情况,术后第14天掀起以股动静脉为轴心血管的岛状皮瓣,分别对两组的岛状皮瓣进行BrdU/vWF的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对岛状皮瓣中的VEGF进行Western Blot半定量分析;岛状皮瓣形成后第7天,观察两组皮瓣的成活情况。结果 BMSC异体移植后成活良好;实验组皮瓣内VEG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内BrdU标记阳性细胞胞浆内有vWF信号;将预构皮瓣制成岛状皮瓣后第7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93.1±2.6)%、(51.5±7.5)%,P<0.05。结论异体移植BMSC可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再生,提高预构皮瓣存活率。
丁志邓辰亮郑江红万伟东茅广宇杨松林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预构皮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整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矫治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笔者对3例年龄分别为21岁、18岁和10岁的女性Poland综合征患者进行了胸部畸形的整复。3例患者均有胸肌发育不良及肋软骨部分缺如等畸形,但上肢形态和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21岁患者行"右侧背阔肌肌瓣带蒂移植术及硅胶假体植入隆乳术",18岁患者行"水动力腹部脂肪抽吸术及左胸部自体脂肪移植术",10岁患儿行"左侧多余乳头切除术",待成年后来我科行患侧胸壁及乳房II期修复术。结果:术后密切随访,患者胸部凹陷畸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手术效果持续时间长,患侧上肢及胸背部功能未受影响,提高了患者自信心和生活质量。结论:Poland综合征是一种涉及多部位、变异性较大的先天性畸形,应根据患者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方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屈悦杨松林茅广宇邓辰亮丁志刘斌郑江红
关键词:POLAND综合征胸部畸形乳房成形术
软骨形态发生蛋白1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表达软骨细胞表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应用软骨形态发生蛋白(CDMP)生长因子,体外诱导真皮成纤维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取包皮环切术后丢弃真皮组织共3例,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至第二代,以1×104/cm2密度接种,12 h后加入细胞诱导液(10%胎牛血清F-12培养液,CDMP1终浓度为100 ng/ml)单层培养,未加的成纤维细胞培养用CDMP1为对照。诱导7 d后观察细胞形态变化,Image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细胞长宽比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诱导前后细胞内Ⅰ、Ⅱ、Ⅲ型胶原表达及分布,Western印迹检测诱导前后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诱导后成软骨相关的Sox9、聚集蛋白聚糖与Ⅱ、Ⅸ型胶原mRNA表达;同时检测与成骨相关的Ⅹ型胶原、碱性磷酸酶(AKP)mRNA表达。培养第二代细胞以2×107个细胞/ml细胞密度进行离心管法培养,诱导14 d后行阿辛蓝与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诱导后可见单层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软骨细胞样多角形转变,Image Plus图像分析软件计算细胞诱导后的长宽比例为(1.40±0.15),较诱导前(7.40±1.3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正常软骨细胞(1.29±0.24)差异无显著意义。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观察发现诱导后细胞内出现Ⅱ型胶原表达,Ⅰ、Ⅲ?
崔磊尹烁邓辰亮杨光辉陈富国刘伟刘德莉曹谊林
关键词:真皮成纤维细胞基因表达软骨细胞细胞表型抗原
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扩增与生物学特征变化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研究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观察其角蛋白19(K19)mRNA表达及克隆形成率与扩增受限的关系。方法 取2-3岁健康儿童包皮20例,通过2.4 U/mL dispase和0.05%胰酶(tripsin)分离,获得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培养。细胞计数仪计数描绘生长曲线。光镜观察细胞体外扩增过程中形态学改变,同时计数克隆形成率。RT-PCR检测角质形成细胞K19和Involucrin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儿童包皮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平均最大扩增能力为(700±37)倍。细胞平均获得率为(1.64±0.297)×106/cm2包皮。角质形成细胞原代(P0)、第2代(P2)、第4代(P4)、第5代(P5)克隆形成率分别为:(45±4)%,(37±4)%,(28±3)%,(9±2)%,第6代(P6)克隆形成率消失。RT-PCR检测发现P0、P2、P4、P5有K19 mRNA表达,P6未见表达;Involucrin各代均可见表达。结论 人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扩增能力随传代逐渐降低,扩增受限与角质形成细胞中K19 mRNA表达及克隆形成率消失相关。
邓辰亮杨光辉崔磊杨军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角质形成细胞体外扩增生物学特征皮肤组织缺损
生长因子促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06年
皮肤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外伤之一,大面积皮肤缺损更会危及到病人生命.为了治疗皮肤损伤,人们一方面努力寻找修复替代物,在组织工程皮肤方面投入了大量研究[2];另一方面,人们又积极研究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参与因素.皮肤创伤愈合是一个包含各类细胞、蛋白质、蛋白酶以及生长因子等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
邓辰亮杨光辉曹谊林
关键词:皮肤损伤大面积皮肤缺损皮肤创伤愈合蛋白酶外伤
SP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2007年
目的通过比较人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基因转录SP1表达水平,研究增生性瘢痕中SP1表达所发生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P1mRNA在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样品与内参照物基因组拷贝数的比值为(SP1/GAPDH×100%),增生性瘢痕组为(252.66±145.91)%,正常皮肤组为(3.90±3.45)%,相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可对细胞内SP1进行较准确的测定,方法简便且敏感。增生性瘢痕组织中SP1的高表达可能是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
郑江红万伟东邓辰亮高云张世新杨松林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转录因子基因
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上皮细胞分化的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通过探索体外诱导表皮干细胞向汗腺上皮分化可能性,为汗腺组织工程探索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分别收集正常皮肤表皮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多参数分选表皮干细胞;于不同时间点连续观察,不同浓度EGF(50~1000ng/mL)作用于表皮干细胞后的细胞生长动力学变化,免疫荧光鉴定汗腺细胞表型(NHE-1,NKCC-1)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EGF对于细胞的毒性。结果50ng/mL和100ng/mLEGF对表皮细胞促增殖能力明显,且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500ng/mL和1000ng/mLEGF抑制细胞增殖。1000ng/mLEGF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表皮干细胞经过50ng/mLEGF诱导后表达汗腺上皮相对特异性标记NHE-1及NKCC-1。结论表皮干细胞可成为汗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重要来源。50ng/mlEGF可作为相对优化的表皮干细胞诱导条件。
邓辰亮杨松林郑江红曹谊林
关键词:表皮干细胞汗腺分化
无血清培养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ECs)的扩增规律与原代表型的比较研究
2004年
目的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研究不同年龄人表皮细胞(humanepidermalcells,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比较不同年龄hECs原代细胞表型。方法临床收集50例包皮环切术中丢弃的皮肤组织,包括中年组(A,35~52岁,11例)、青年组(Y,18~27岁,17例)、儿童组(C,2~12岁,22例)。以Dispase和胰酶(tripsin)-EDTA分离,收集hECs并进行体外培养。每个年龄组随机选取5例,各代细胞计数,计算最大扩增倍数,并统计分析。收集原代细胞测量平均直径,记录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K19阳性百分率。结果中年、青年、儿童组包皮来源的表皮细胞最大扩增倍数分别为(719±65)、(730±47)、(729±56)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全体随机标本平均可扩增(728±53)倍,达到最大扩增量所需平均时间为(31±6)d。中年、青年、儿童组,表皮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3.44±0.42)μm,(3.54±0.46)μm,(3.55±0.37)μm,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6.5±5.3)%,(36.9±6.8)%,(36.4±5.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FACS检测中K19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42.55±4.61)%,(42.47±6.58)%,(41.77±4.73)%,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血清培养hECs的体外扩增规律与年龄因素无关,不同年龄hECs最大扩增能力取决于原代细胞表型?
邓辰亮崔磊杨光辉杨军刘伟曹谊林
关键词:无血清培养表皮细胞年龄扩增
组织工程皮肤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曹谊林刘伟崔磊杨光辉杨军刘德莉邓辰亮王佳鸣
该项目从组织工程皮肤的种子细胞、生物材料、细胞-材料相容性以及组织工程皮肤的冷冻保存、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系统进行了皮肤组织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在建立了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标准化体外培养扩增体系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表皮角质形...
关键词:
关键词:皮肤基础和应用研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