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江荣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语文·文学·人文——从教材编写理念看大学语文功能转向被引量:3
- 2010年
- 大学语文性质争论多年来歧义纷出,很难得出建设性成果,而从教材历史生成的角度考察可能是一条较为清晰的道路。通过教材编写理念的历史化、问题化回溯,大致可以看到大学语文教材分别经历了侧重"语文"、"文学"、"人文"的不同时期,他们分别代表了大学语文发展的工具化阶段、审美化阶段、和伦理化阶段。在三个阶段演进中,"语文"、"文学"、"人文"三维虽有共时交错,但历时发展已成为主要线索,这个过程虽然缓慢、艰难,但其方向不可逆转,共同勾勒了大学语文课程整体功能转变的方向。
- 赵江荣王大桥
-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文学人文
- 道德目光下的城市叙事——以师陀《结婚》为例被引量:5
- 2006年
- 在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时,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身上,而对乡土作家或具有乡土文化倾向的作家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后者的城市叙事恰恰形成一个独特的层面,可以与城市作家或现代派作家共同构成对城市叙事的现代性张力。本文以《结婚》的审美局限为切入口,从作者对城市的价值选择、审视角度、城市形象“寓言化”几个方面探讨了乡村作家在城市叙事中的文化倾向与道德特征。
- 赵江荣
- 关键词:城市叙事
- “现代”传奇:师陀《上海手札》对上海的书写
- 2008年
- 《上海手札》与《果园城记》不管在创作时间还是在意义逻辑上都呈现连续性,在对中国"现代"和"现代性"体验、沉思、描绘上构成互涉、互文关系。从逻辑上说,或许正是上海都市这一段现代生活经验和体验,促使师陀还乡寻觅。一个对城市文明的书写,一个对乡村形态的叙事,两个文本互涉互释和参差对比,共同构成师陀对整个中国"现代"场景沉思的"双城记"。与《果园城记》侧重文化整体性和方向性反思不同,《上海手札》更多抒发了战争中的体验,并倾向于抽象这种体验。比当时普遍的战时散文、报道,《上海手札》具有更多个人性,不仅审美上显得丰裕,也隐伏了沟通当代语境下反思"现代"和"现代性"问题的文学资源。
- 赵江荣
- 关键词:师陀
- 叙事结构、审美特质与人物隐喻——评李洁冰的长篇小说《苏北女人》
- 2018年
- 在"现代化碾压农耕文明进程"这一场域中,《苏北女人》进行了深入的艺术思考,向我们展示了抵抗社会现代化的一条文化路径。小说仿写了一个苏北村庄的农事生活在现代化挤压下的循环与陷落历程,用对称、互文策略,展示了有关古典田园的想象和当前农村的境遇。小说朴素单纯的农事经验世界、主要人物的精神均与古典田园有同构性质,并作为文化基质形成了对抗"现代"的张力,同时也参与了"现代"进程。
- 赵江荣
- 关键词:叙事结构审美特质田园
- 历史·人物·细节——论金科《乡贤》的历史叙事
- 2009年
- 《乡贤》的历史叙事既疏离意识形态权力元话语叙事模式,又不同于对历史任意"重写",它的策略是:借助于历史"细节"的挖掘,在被忽略或省略的空白处建立自己的叙事,进而探寻人与历史的纠葛和暧昧关系,重塑人与历史的多副面孔。这个策略选择,一方面使文本充盈了历史现场感,让人们触摸到毛茸茸的历史,走进曾被另一种叙述尘封和遮蔽的幽暗而迷人的历史隧道;另一方面使文本中人物活现出独特的历史性格和文学魅力,使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成为可能,或者说,它提供给我们今天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的一个策略。
- 赵江荣
- 关键词:历史叙事
- 大学语文与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大学语文价值取向三人谈被引量:5
- 2010年
- 大学语文存在着一条从"语文"到"文学"再到"人文"的演进线索,大致对应于大学语文工具化、审美化和伦理化三个发展阶段,演进的内在动力是对现实问题的回应。针对"工具化阶段大学语文的价值及其问题"、"大学语文审美化追求的限度"、"大学语文人文教育资源的统一性和分裂性"以及"大学语文的话题教学"等诸多问题,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赵江荣副教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王大桥博士以及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袁祺博士对此进行了深入讨论。
- 赵江荣王大桥袁祺
- 关键词:语文博士后流动站心灵文化
- “空间”体验——论师陀《上海手札》对上海的“现代”书写
- 2010年
- 为了现实生存,对自身存在"空间结构"的体验、呈现、批判或反思,理应成为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主体内涵,而这种空间向度体验正是中国作家面对现代的基本特征。在此意义上,《上海手札》对上海这个中国最现代都市的描写,正可以看作中国作家对自我生存"空间结构"的基本体验;可以看作中国作家自己的"审美现代性"。
- 赵江荣
- 关键词:师陀
- 革命启蒙叙事的悖论——师陀《马兰》对意识形态压抑的揭示被引量:3
- 2009年
- 师陀的小说《马兰》不仅包含对革命宿命论和机械论思想的批判,而且它实际上已暗含着1930年代中国革命启蒙活动的一个悖论:当启蒙以急切功利目标为旨归时,就可能失去本原意义上的清明理性,从而形成一种意识形态霸权,忽视现实生存状态中人的日常生活意义和幸福,造成新的压抑。193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这个启蒙悖论一直伴随着革命文学叙事,揭示师陀创作涉及的这一主题,不仅有益于对《马兰》的进一步认识,对思考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也有借鉴意义。
- 赵江荣
- 关键词:师陀马兰革命文学
- "民间"的提纯——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建构被引量:2
- 2005年
- 陈思和提出的民间理想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自由自在、丰富多元的生命表达。以此考察中国现代乡土小说, 无论是民间文化视角的选择、民间形态的建构取向,还是民俗运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书写始终是在片面、 单一的向度上展开,启蒙、审美、政治,构成不同时期的基本形态。这种单向发展的"提纯"倾向,不仅遮蔽了民间的 真实存在,也导致了民间建构过程中真正审美精神的流失。
- 赵江荣
- 关键词:乡土小说启蒙政治
- 知识位序转移中人文的迷失和追寻——兼谈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 2007年
- 从知识论角度看,近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位序发生了根本性转移。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文和科学的位置调控失序,造成了"人文"的迷失。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人文与科学对立、人文教育异化、人文价值混乱。因此,重建平衡的知识位序,追寻迷失的"人文",是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应在世界观层面向完整的意义世界开放,在认识论层面向多样认知方式开放,其次在此基础上澄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重关系。文学作为"人文"的载体,最适合分担这一教育使命。
- 赵江荣
-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理工科大学生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