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莉
- 作品数:13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38例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总结38例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38例患者中使用大于8F血管鞘者21例;术后拔鞘时发生迷走神经反射23例,其中术后1h内11例,大于1h 4例;37例经过治疗恢复正常,1例发生分水岭梗死。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所致迷走神经反射需及时诊治,以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袁波龙先喻黄晓松谭莉李远红李莉
- 关键词:迷走神经反射
- 血管内栓塞与伽玛刀联合治疗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
- <正>探讨血管内栓塞与伽玛刀联合治疗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21例接受血管内栓塞和伽玛刀的联合治疗的颅内巨大动静脉畸形患者,追踪12-36月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和临床评分。结果 21例患者畸形血管团均部分或全部闭合...
- 袁波谭莉李萍李远红黄晓松刘秋庭谭李红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回顾性分析12例低颅压综合征和7例肥厚性脑膜炎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治疗预后。低颅压综合征及肥厚性硬脑膜炎虽为不同性质的两种疾病,但在临床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低颅压综合征多见于年轻女性者,头痛与体位有关,CSF压力明确低于正常,免疫相关检查常无异常,病程较短,治疗主要以补液为主,与肥厚性硬脑膜炎区别。低颅压综合征及肥厚性硬脑膜炎两种疾病特点明确,早期进行腰穿及MRI检查以及跟踪复查,及时正确诊治,改善患者预后,必要时纵向随访追踪。
- 谭莉袁波刘秋庭涂鄂文
- 关键词:低颅压综合征肥厚性硬脑膜炎
- 脑动脉狭窄的CTA、DSA对比研究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总的病变部位来分析:CTA与DSA符合率为98.27%(454/462);CTA阴性而DSA阳性者为1.73%(8/462);CTA阳性而DSA阴性者为1.30%(6/462);以DSA作为"金标准";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7%(460/462),特异性为98.27%(454/462),假阳性为1.32%(6/454),假阴性为1.76%(8/454)。按不同部位分层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1、V2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假阴性为10.26%(8/78),椎动脉V3、V4段和基底动脉假阳性为15.34%(6/39)。结论 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方法。但对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和椎动脉V3、V4段还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对于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定中还要结合DSA进行全面评价。
- 袁波刘运海谭莉刘秋庭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动脉狭窄
- 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天麻素联合前列地尔组(联合组)、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各40例,比较3组的临床疗效及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有明显加快,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与前列地尔组、天麻素组比较,眩晕程度EEV评分及后循环平均血流速度在不同组间、不同观察点间的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列地尔组与天麻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组间及其不同观察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及前列地尔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均有效,两者联合应用治疗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袁波谭莉罗银利黄晓松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天麻素前列地尔
- 超早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与CT征象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超早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临床特点与CT征象特征。方法分析20例超早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具有特点的CT征象。结果 20例超早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瘫痪19例(95%),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18例(90%),有意识障碍17例(85%)。CT征象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5例(25例),豆状核境界模糊2例(10%),岛皮质境界不清1例(5%),早期低密度改变2例(10%),脑沟变浅或消失4例(20%),梗死区点状出血1例(5%)。结论超早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突出,多具有CT征象。
- 谭莉袁波刘秋庭王清勇黄晓松龙先瑜
-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脑梗死CT征象
- 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蛋白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及不同剂量丁基苯酞干预后其与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探讨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D大鼠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脑出血模型组、丁基苯酞低剂量组及丁基苯酞中剂量组,以及对照的假手术组。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丁基苯酞10 mg/kg、25 mg/kg灌胃给药(每日2次),假手术组及脑出血模型组大鼠则在相同时间用同等体积大豆油代替灌胃。分别在术后1 d、3 d、7 d、15 d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CD34的表达并进行新生血管计数及血管场面积测定,检测各时间点VEGF、Ang-2蛋白的表达,测定脑出血大鼠血肿体积。结果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中剂量组在术后各时间点,低剂量组术后7 d、15 dVEGF蛋白表达上调;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术后各时间点Ang-2蛋白表达均上调,血管计数均增多;丁基苯酞低剂量组术后3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丁基苯酞中剂量组术后3 d、7 d、15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与脑出血模型组,在术后7 d、15 d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基苯酞可以显著减轻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Ang-2蛋白的表达,增加脑出血血肿周围新生血管密度有关,同时未增加血肿增大的风险。
- 涂鄂文刘秋庭谭莉曾艳香陈琼
- 关键词:脑出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丁基苯酞
- 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脑内VEGF的表达及新生血管的影响
- 目的:通过观察VEGF在脑出血大鼠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及不同剂量丁基苯酞干预后VEGF的变化,探讨丁基苯酞通过调节VEGF表达发挥对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初步探讨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血肿周围微血管系统重建的...
- 涂鄂文谭莉刘秋庭
- 关键词:脑出血新生血管VEGF丁基苯酞
- 远端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价在远端保护装置下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2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时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并对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在远端保护装置下22例患者共置入22个支架,术后椎动脉开口造影证实,狭窄由76.0%±9.6%下降至13.9%±3.2%。技术成功率95.4%,1例因血管痉挛,放置保护装置失败。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12例评定分为1分,10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在保护装置下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效果确切。
- 袁波谭莉黄晓松刘秋庭
- 关键词:远端保护装置椎动脉开口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通过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66例经DSA或CTA颈部血管超声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使用双微导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6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使用双微导丝技术后,支架植入成功率达100%,支架覆盖狭窄部位准确。支架到位困难、支架移位、血管痉挛及术中斑块脱落等并发症大幅度减少,在1、3、6个月随访时按Malek评分,52例评定分为1分,14例评定分为2分。结论采用双微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疗效确切。
- 袁波黄晓松龙先瑜谭莉李慎茂
-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椎动脉开口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