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胡友峰

胡友峰

作品数:137 被引量:27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8篇文学
  • 52篇哲学宗教
  • 13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8篇美学
  • 36篇文学
  • 19篇媒介
  • 18篇生态美学
  • 15篇电子媒介
  • 15篇审美
  • 13篇自然美
  • 12篇诗学
  • 11篇代文
  • 11篇自然审美
  • 11篇康德美学
  • 11篇本文诗学
  • 10篇电子媒介时代
  • 10篇媒介时代
  • 7篇文学理论
  • 6篇学史
  • 6篇时代文学
  • 5篇当代美学
  • 5篇中国当代美学
  • 5篇生态

机构

  • 80篇山东大学
  • 41篇温州大学
  • 16篇浙江大学
  • 7篇安徽大学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 1篇南昌工学院
  • 1篇安徽少年儿童...
  • 1篇连云港电视台

作者

  • 131篇胡友峰
  • 5篇付昌玲
  • 4篇岳介先
  • 2篇吴学健
  • 2篇卫婷婷
  • 2篇郑晓锋
  • 2篇刘广新
  • 1篇余海艳
  • 1篇刘锋杰
  • 1篇戚甫东
  • 1篇李志雄
  • 1篇李修
  • 1篇董婧
  • 1篇朱丽
  • 1篇何正国
  • 1篇蔡淼

传媒

  • 7篇温州大学学报...
  • 6篇小说评论
  • 6篇内蒙古社会科...
  • 6篇浙江社会科学
  • 6篇百家评论
  • 5篇文艺理论研究
  • 5篇西北师大学报...
  • 4篇文艺争鸣
  • 4篇文学评论
  • 4篇中州学刊
  • 4篇社会科学辑刊
  • 4篇合肥师范学院...
  • 3篇兰州学刊
  • 3篇安徽大学学报...
  • 3篇安徽教育学院...
  • 3篇当代文坛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文艺评论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2篇学习与探索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9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9篇2018
  • 6篇2017
  • 9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6篇2005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生态美学理论建构的三大核心话语
2024年
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要求我们立足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从人类文明的生态审美救赎这一具体问题意识出发,提炼出中国生态美学的核心话语,并使之与西方环境美学形成对话与会通。生态审美救赎以实践为内在伏线将生态存在论、生态审美论、生态实践论“三论”有机地统一为生态美学完整的话语体系,又以实践为旨归将“三论”与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目标接轨。生态存在论以人的生态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存在)为基点,以生态人文主义和生态整体论为一体双翼,奠定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生态审美论以重塑生态审美主体为旨归,通过主体在无意识层面对自然他者产生“情动”(生态知识在理性的意识层面激发“情动”)并与其达成“共情”,形成一元论的生态审美论,从而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历史逻辑重塑主体性;生态实践论本着“人性”与“物性”双重尊重的原则,以个体主体性生产建构起人的精神生态为逻辑起点,递次建构起一个贯彻生态智慧思想的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范式体系,并作为方法论落实到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胡友峰
关键词:生态美学中国话语生态审美生态实践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被引量:1
2010年
康德先验美学的内在逻辑与其先验哲学的内在逻辑是不同的,在康德前两大批判中康德直接从主观的普遍必然性出发为其寻求先验原理从而建构了他的先验哲学。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将鉴赏问题纳入到反思判断力中,进而为反思判断力寻求先天原理。康德通过分析反思判断力的先天问题,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与人类愉快的情感结合起来,为愉快去寻求普遍必然性,而愉快的普遍必然性又来自于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和谐的游戏,从而为趣味判断寻求到普遍必然性,最终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
胡友峰
关键词:先验美学
文本实践与文学理论知识形态的重构被引量:2
2013年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言说方式孕育了其内在的困境,即文学理论远离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而与哲学结为同盟,文论哲理化的倾向严重。而从诗学的演变规律来看,诗学的原初形态是从文学本文出发建构的本文诗学,因而返回本文自身就成为诗学走出困境的合法性道路,在这方面中西方的理论家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维柯、巴赫金、都从具体的文本中提炼出了具有普遍性的诗学思想,因而重建本文诗学在科学主义理性精神泛滥的今天提出非常重要,它一方面让诗学真正的回到文本自身,让诗学充满诗性,另一方面又与理性诗学形成一种互补,构成当前诗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胡友峰
关键词:本文诗学
论康德的“判断力难题”及其解决方式
2009年
在康德认识论中无法解决的"判断力难题",即判断力只是知性的一种的应用能力,而没有自己独立的立法领域,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通过将反思判断力从知性中分离出来从而论证了判断力的独立立法地位,并且将反思判断力的先天立法原则赋予了审美能力,从而确保了美学的合法性。
胡友峰
关键词:判断力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精神现象学被引量:1
2014年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在其精神表征的现象学维度上呈现出了一种技术掌控而人文去势的特征。在技术掌控上表现为技术赋型、比特叙事和超文本兴起的,在人文去势上则表现为电子媒介对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精神呈现的完美的态势应该是技术与人文一种兼收并蓄、和谐兼容的状态,人文把握着的文学方向,而技术则是在人文大方向的引导下,推进文学的载体的技术进步。这样既能做到文学在技术中发展,同时又能做到不打破文学本身发展的特性,突出文学的地位,达到技术与人文博弈的最和谐状态。
胡友峰
关键词:电子媒介文学
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21年
环境美学家以认知因素为导向建构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相对忽略了非认知因素比如主体想象力的作用,而康德美学对于想象力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然而,在自然审美欣赏模式的建构上,我们认为环境美学的客观性立场和康德美学的主观性立场均有不足之处,而想象力可以为我们提出符合当代自然审美需求的审美欣赏模式提供突破口。原因在于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模式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优先性,它先于知性产生作用,保证了自然欣赏的审美性和自然的自由;第二,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境遇性,它充当了"心境"和"物境"相遇时的中介;第三,想象力在自然审美欣赏中具有统一性,它统一了自然美与崇高的审美欣赏,可以联通自然审美欣赏和科学知识审美。
胡友峰李燕
关键词:想象力环境美学康德美学情感
跨文化语境下文学理论的书写困境被引量:1
2012年
文学理论的跨文化书写是当前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核心问题。在新世纪文学理论教材的跨文化书写中,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南帆等著的《文学理论》分别以西方的反本质主义和文化研究为理论基石来进行文学理论书写。由于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其文论的书写模式不能够适应文论的教学需要,王一川的《文学理论(修订本)》则以中国古典文论"兴辞"为基础来进行书写,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看,王著初步实现了中西文论的融合。
胡友峰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材跨文化
论康德鉴赏判断的先验理据被引量:4
2018年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寻求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以便将鉴赏判断纳入到其先验哲学体系之中。康德对鉴赏判断先验理据的追寻经历了一波三折:首先要解决的是鉴赏判断何以是先验的这一基本问题,为其目的论寻找先验原理。其次,通过对鉴赏判断的先验演绎,为鉴赏判断寻求普遍必然性。康德在人的心意状态中寻找鉴赏判断的先验依据,找到的是"审美共通感"。由于"审美共通感"是一种假设,要确保鉴赏判断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为其寻求终极依据,康德在鉴赏判断的二律背反中寻求到鉴赏判断的终极依据,这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超感官之物的先验的理性概念",也就是康德所强调的"实践理性",最终得出康德对鉴赏判断的判定结论"美是道德的象征"。
胡友峰
关键词:康德美学鉴赏判断
自然审美理论构建的知识论考察
2023年
自然审美源自人类主体的诗性思维与自然对象的物性特征相融交织,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关系的美学体现,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为自然审美理论构建提供了知识论基础,其动态发展也使自然审美理论呈现出不同面貌。自人类产生之时,自然便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本真的依存关系为自然审美提供了合法性的理论依据,但原初性所带来的被动性与脆弱性也使这种依存关系难以推动自然审美持续深入发展。此后,人与自然逐步构建了二元模式主导的认识关系与工具理性支配的实践关系,自然成为了相对于人类主体的陌生“他者”,这也推动了自然审美对象模式与人化视角的形成。随着生态世界观的逐步建立,人类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然的本源性与自身的有限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生态重构,也为自然审美的当代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胡友峰贾珊红
关键词:自然审美生态审美
论自然的形式审美
2021年
自然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复兴之后,自然的形式审美开始成为学界反思自然审美传统和重建自然美学的起点,随着自然美学的深人发展,自然的形式审美问题再次成为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鉴于这种学术现状,笔者以当前语境为出发点对18世纪以来的自然形式审美的理论进行清理和分析。
胡友峰
关键词:审美传统形式审美自然美学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