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粟建光

作品数:148 被引量:545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8篇期刊文章
  • 47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0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3篇种质
  • 40篇黄麻
  • 36篇种质资源
  • 33篇红麻
  • 19篇大麻
  • 18篇分子标记
  • 15篇育种
  • 13篇性状
  • 13篇耐盐
  • 12篇基因
  • 11篇麻类
  • 10篇种子
  • 10篇作物
  • 10篇工业大麻
  • 9篇植物
  • 9篇耐盐性
  • 7篇选育
  • 7篇育种技术
  • 7篇种群
  • 7篇种群遗传

机构

  • 14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黑龙江省农业...
  • 9篇福建农林大学
  • 5篇南通大学
  • 3篇湖南农业大学
  • 3篇海南省农业科...
  • 3篇安徽省种子管...
  • 2篇河北省农林科...
  • 2篇宁德师范学院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十堰市畜牧局
  • 2篇十堰市农业科...
  • 2篇云南素麻生物...
  • 2篇新疆波西努姆...
  • 1篇福建省中医药...
  • 1篇东华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科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47篇粟建光
  • 106篇戴志刚
  • 63篇陈基权
  • 63篇唐蜻
  • 61篇程超华
  • 61篇杨泽茂
  • 58篇许英
  • 36篇龚友才
  • 18篇谢冬微
  • 12篇李爱青
  • 12篇温岚
  • 11篇陈小军
  • 10篇黎宇
  • 10篇邓丽卿
  • 8篇栾明宝
  • 7篇孙志民
  • 7篇祁建民
  • 7篇陈建华
  • 7篇王晓飞
  • 6篇李楠

传媒

  • 28篇中国麻业科学
  • 11篇植物遗传资源...
  • 9篇中国麻作
  • 8篇中国麻业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作物学报
  • 3篇植物学研究
  • 2篇种子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工业水处理
  • 2篇中国蔬菜
  • 2篇中国种业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武汉植物学研...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11篇2020
  • 11篇2019
  • 19篇2018
  • 16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清洗植物种子表面残留的有毒物质的冲洗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提供一种清洗植物种子表面残留的有毒物质的冲洗装置,它包括进水管、开有出水孔的置物腔和集水装置,置物腔安装在集水装置内,其上端开口并与进水管的下端相连通,集水装置的下端设有用于排出积水的排水管。其中进水管与水龙...
粟建光温岚龚友才戴志刚陈基权马兰
文献传递
一种黄麻InDel分子标记及开发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涉及分子标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黄麻InDel分子标记及开发方法与应用。这些分子标记可用于鉴定等位基因多态性,鉴定相同或相关的黄麻属植物,区分黄麻属植物及研究种群中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也可用于使用统计学方...
杨泽茂粟建光戴志刚陈基权唐蜻许英程超华刘婵
文献传递
木槿属植物种的形态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4
1996年
研究了木槿属、木槿属Furicia组及9个主要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主要形态特征,并根据花颜色、苞片、叶形、着片等对12个物种进行了形态分类,为这些野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
粟建光邓丽卿
关键词:木槿属
人工老化对红麻种子活力及基因组DNA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以3份红麻种子为材料,对人工加速老化后种子活力变化及基因组DNA的遗传完整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44±1)℃、高湿(95%相对湿度)老化处理后,红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活力下降过程不是等速率的,品种之间存在差异;利用筛选的23对RAPD引物对3份材料的对照和不同老化处理的DNA进行遗传完整性检测,83-20和台农1号的等位基因频率都是100%,未检测到差异;检测到辽55的等位基因频率为100.85%,存在差异,经t-测验差异不显著,表明人工老化对红麻种子基因组DNA的影响不显著,即老化对红麻种质遗传完整性无显著影响。
戴志刚王凤敏陈基权粟建光龚友才温岚
关键词:红麻种子活力基因组DNA
红麻优异种质在不同生态地区的利用潜力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在全国3个生态试验点研究了15份红麻优异种质资源的生态适应性和利用潜力。通过对生育期、纤维发育特性、株高、茎粗、皮厚和单株纤维重四个主要经济性状和纤维产量的联合评价研究及性状的变异分析,从中选出适合不同生态区推广种植和利用的优良红麻种质。
粟建光邓丽卿罗玲玲宋小南梁召均梁亦高
关键词:红麻优异种质生态地区
蓖麻品种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SRAP技术对81份蓖麻品种材料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实验选用20对SRAP引物组合,在81份蓖麻材料中共扩增出263条带,多态性条带计214条,多态性条带比率(PPB)为81.37%,遗传相似系数变幅范围在0.32558~0.92973,显示了蓖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从分子聚类结果分析表明,在相异系数0.43为阈值时,可将81份蓖麻材料分为4个类群L1-1、L1-2、L1-3和L1-4;若在相异系数0.287为阈值时,又可将L1-4大类群分为两个亚类群L2-1和L2-2。从聚类图得知,聚在同一亚类群的蓖麻品种大多数所处的地域相近或者是由同一育种单位所选育,其类内的品种基因型遗传相似系数较高,类间的品种遗传差异相对较大,该分子聚类树状图可为蓖麻栽培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在育种的利用上提供科学依据。
郑鹭祁建民方平平粟建光徐建堂陶爱芬
关键词:蓖麻SRAP聚类分析
红麻种质资源根结线虫病抗性鉴定被引量:9
2013年
为鉴定我国红麻种质资源对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性,在对120份红麻遗传资源进行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的基础上,选择25份有代表性(22份高抗和3份感病)的种质进行盆栽根结线虫病接种鉴定。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120份红麻遗传资源中5个高感、19个中感、25个中抗、71个高抗;其侵染的根结线虫主要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eloidogyne arenria)的混合种群。进行盆栽接种鉴定的25份遗传资源中,7份为中抗,其余分别为中感和高感品种,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本研究可为红麻种质资源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牛小平祁建民陈玉森陈绵才陈美霞粟建光李爱青王会芳芮凯王典
关键词:红麻根结线虫抗性鉴定
麻类作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亚麻、苎麻、红麻、黄麻、大麻等几种主要麻类作物基因工程研究概况: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抗病、抗虫的转基因麻类作物;(2)获得逆境抗性(抗旱,抗盐,抗重金属,抗除草剂)的转基因麻类作物;(3)获得纤维品质改良、种子品质改良的转基因麻类作物。本研究还对基因工程在麻类作物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并就目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以日益发展的生物技术为依托,培育符合市场需求、具有优良目的性状、无环境风险的转基因麻类作物。
程超华臧巩固唐蜻李育君赵立宁粟建光
关键词:麻类作物基因工程
黄麻对溶液中Cr(Ⅵ)的生物吸附效果及机理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以黄麻粉末吸附处理含Cr(Ⅵ)废水,考察了黄麻不同部位、粒径、p H、初始Cr(Ⅵ)浓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动力学和等温吸附研究,利用扫描电镜表征了吸附剂表面形态。结果表明,对于粒径为0.18 mm的黄麻叶,当p H为1,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吸附时间为60 min时,可以达到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线方程,饱和吸附量为185.09 mg/g。以黄麻叶处理含Cr(Ⅵ)废水价格低廉、高效、快速,其可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修复。
李楠龚友才陈基权温岚戴志刚粟建光
关键词:黄麻生物吸附
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被引量:10
2002年
本文阐述了我国自60年代以来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及世界主产麻国在麻类诱变育种所作的工作,并分别介绍了各主要育成品种的诱变剂量、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综合分析了我国麻类诱变育种在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所育成品种的剂量与选择方法,作者认为我国麻类诱变育种以60Co-r射线为主,而秋水仙碱在诱变获得多倍体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诱变育种作为麻类种质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改变作物抗性与耐性;改良纤维品质;提高纤维产量上将十分有效。我国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研究方向应探索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诱变育种的方向性与准确性。
龚友才粟建光
关键词:麻类作物诱变育种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