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良辉
-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33例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3例,有效12例,无效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及呕吐消失时间、意识清醒时间、惊厥控制时间、肢瘫恢复时间以及锥体束征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缩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全部病例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 郑伯花叶清源童良辉晋荣新
-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病毒性脑炎疗效
- 新生儿窒息84例复苏体会被引量:1
- 2001年
- 童良辉江福斌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 内江地区415例变应性疾病患儿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了解内江地区变应性疾病患儿常见吸入性变应原,为变应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该院就诊的415例变应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对22种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的反应强度,分析各种变应原阳性率、阳性反应程度与在性别、年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15例患儿中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304例,总阳性率73.25%;其中前5位分别为尘螨254例(61.20%)、屋尘250例(60.24%)、家蝇140例(33.73%),春季花粉Ⅲ140例(33.73%),桑蚕丝121例(29.16%)。不同年龄和性别患儿对5种主要吸入性变应原SPT反应强度不同(P<0.05)。结论尘螨、屋尘为内江地区变应性疾病患儿最常见吸入性变应原。5岁以上患儿和男性患儿对常见吸入性变应原SPT反应强度分别强于5岁以下患儿和女性患儿,且性别间的差异随年龄增大而更明显。
- 黄晓玲鄢毅郑伯花童良辉朱真聪李良平
- 关键词:变应原过敏反应点刺
- 内江地区229例小儿哮喘变应原测试分析
- 1999年
- 小儿哮喘病因复杂,发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1992年2月至1998年5月我科对内江地区229例小儿哮喘进行18种吸入性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以进一步了解本地区小儿哮喘的变应原特点,更好地指导小儿哮喘的防治。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根据1987年...
- 余建文童良辉林雪峰鄢毅贾邦岚
- 关键词:儿童哮喘变应原
- 血管活性药物辅助抢救急性坏死性肠炎多器官功能衰竭94例体会
- 1998年
- 血管活性药物辅助抢救急性坏死性肠炎多器官功能衰竭94例体会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附属医院(610041)贾邦岚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童良辉小儿重症急性坏死性肠炎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病死率极高。为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将1980年1月至1995年...
- 贾邦岚童良辉
- 关键词:坏死性肠炎多器官衰竭抢救血管活性药物
- 川崎病65例诊治报告
- 2008年
- 童良辉刘艳
- 关键词:川崎病诊治报告多形性皮疹四肢末端口腔黏膜颈淋巴结
-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被引量: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脑血流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 (CDE)对 3 4例HIE患儿及 2 5例正常新生儿的大脑内侧面上部边缘血管网及脑动脉血流参数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 在生后 2 4h内 ,HIE患儿脑血流灌注减少 ,大脑内侧面上部边缘小动脉血流直径缩小 ,网络稀疏 ,甚至难以显示 ;脑动脉流速较正常显著下降 ,阻力指数显著增高 (P <0 .0 1)。之后 ,除了 2例重度患儿持续“少灌注”状态而死亡外 ,其余患儿脑血流灌注开始增加 ,大脑内侧面上部边缘小动脉血流直径扩大 ,血管网络逐渐恢复 ,脑动脉流速增加 ,阻力指数下降。从 2 4~ 96h ,中重度患儿中有 9例呈现“多灌注”损伤表现 ,患儿病情及脑水肿声像图征象均加重 ,边缘小动脉血流直径及各流速参数亦大于正常 (P <0 .0 5 )。其余患儿则未观察到“多灌注”损伤表现。结论 用CDE监测HIE患儿大脑内侧面上部边缘血管网及脑动脉血流参数 ,对判断“少灌注”损伤有重要价值。对是否存在“多灌注”损伤 ,尚需结合临床表现及脑声像图综合判断 。
- 周德江张灌生童良辉赵芬
- 关键词:能量图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彩色多普勒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诊治的16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68例IM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166例(98.8%)、咽峡炎150例(89.3%)、颈淋巴结肿大142例(84.5%)、肝肿大126例(75.0%)、脾肿大87例(51.8%)、双眼睑水肿82例(48.8%)、严重鼻塞及张口呼吸56例(33.3%)、皮疹39例(23.2%);168例IM患儿白细胞总数均升高,其中112例10×109/L^20×109/L,淋巴细胞及变异淋巴细胞数升高;IM肝功能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占86.3%(145/168);139例痊愈,28例好转,1例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IM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对于急性起病、进展快、肝功损害重、多系统损害者,应注意EB病毒(EBV)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可能。
- 郑伯花黄晓玲鄢毅童良辉
-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