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洁
- 作品数:79 被引量:167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单笼多只型鼠类饲养盒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笼多只型鼠类饲养盒,包括彼此相配的盒体与盒盖,盒体内设有至少一个网状挡板,网状挡板将盒体内部空间分隔成至少两个独立隔间;盒盖设有一组水瓶插孔,水瓶插孔与独立隔间一一对应;盒盖还设有一组饲料放置位,饲料...
- 环飞程洁秦珩靳苏香张静姝王玉邦章婉董昊周文永胡艳辉钱雯
- 溴敌隆致突变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溴敌隆对中国地鼠肺成纤维细胞、小鼠骨髓细胞和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的影响。方法采用40、20、10和5μg/ml 4个剂量组的溴敌隆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处理体外培养的中国地鼠肺成纤维细胞(CHL)3 h后更换新鲜培养液,恢复生长21 h后收获细胞制片。体内试验以1.0、0.5和0.25 mg/kg剂量的溴敌隆给ICR小鼠灌胃后取股骨骨髓、两侧睾丸进行制片。观察溴敌隆对3种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的影响。结果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溴敌隆在浓度40μg/ml均能够诱导CHL细胞染色体断裂和交换等,染色体细胞畸变率显著增加(P<0.01);而溴敌隆20、10和5μg/ml剂量组未引起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断片、交换、畸变细胞率显著增加(P>0.05),亦未引起小鼠睾丸精母细胞染色体断片、易位、畸变细胞率、常染色体单价体、性染色体单价体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溴敌隆对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显示出明显致突变性,存在潜在的遗传毒性,对体内哺乳动物体细胞及生殖细胞染色体明显无损伤作用。
- 程洁靳苏香许娟华王军戴金凤肖杭环飞
- 关键词:溴敌隆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
- 昆虫神经元与骨骼肌中非突触钠通道研究进展
- 2010年
- 孙芹许鹏王立山夏斯桂程洁肖杭高蓉
- 关键词:神经毒素杀虫剂
- 以需求为导向指导科研共享平台服务体系的建设
- 2021年
-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科研设备投入的加大,全国高校相继建立了科研共享平台,以期整合资源,对仪器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科研共享平台资源整合的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科研共享平台应将服务理念从"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需求为导向",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便捷、更加有效的服务。文章以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共享平台为例,阐述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科发展特点来指导科研共享平台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共享服务的工作质量,为科研事业的开展保驾护航。
- 管强东程洁
- 关键词:满意度
- 美洲大蠊中枢DUM神经元的分离和电压门控Na^+电流的记录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建立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中枢神经系统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orsal unpaired median neurons,DUM neurons)的分离方法和DUM神经元电生理实验模型。【方法】IA型胶原酶法消化美洲大蠊末端腹神经节,机械吹打得到DUM神经元细胞,运用膜片钳技术记录DUM神经元细胞电压门控Na+电流。【结果】分离得到的DUM神经元细胞状态良好,具有DUN神经元典型的梨状形态和表面特征。以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到的Na+电流符合钠通道电流特征。【结论】IA型胶原酶消化得到美洲大蠊DUM神经元细胞的方法可靠,能稳定地记录到Na+电流。本文描述的方法为昆虫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可用的实验模型。
- 许鹏孙芹陈超程洁高蓉姜志宽肖杭
- 关键词:美洲大蠊钠电流离子通道膜片钳技术
- 槲皮素在体外哺乳动物细胞中遗传毒性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研究槲皮素对体外哺乳动物的细胞遗传毒性。方法采用80、40、20、10、5 mg/L5个剂量组的槲皮素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处理体外培养的中国地鼠肺成纤维细胞(CHL)3 h后更换新鲜培养液,恢复生长21 h后收获细胞制片,观察槲皮素对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的影响。采用200、100、50、25和12.5 mg/L 5个剂量组的槲皮素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处理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V79)3 h后,经过7 d的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突变基因表达和7 d突变基因选择后计数集落形成率并计突变频率,观察槲皮素对哺乳动物HGPRT基因位点的影响。结果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槲皮素在浓度>10 mg/L均能够诱导CHL细胞染色体断裂和交换等,染色体细胞畸变率显著增加(P<0.01);而在有或无代谢活化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较槲皮素各剂量组均未发生基因突变频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体外试验条件下,槲皮素对哺乳动物细胞显示出明显致突变性,存在潜在的遗传毒性。
- 环飞程洁靳苏香许娟华王军肖杭
- 关键词:槲皮素遗传毒性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 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研究脱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yllotoxin,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终浓度为1、5、25、125μmol/L的DOP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检测神经元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对DOP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 加入DOP后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5 min后达到最大水平,8 min内趋于稳定.1、5、25、125 μmol/L的DOP作用5 min后,所测得的荧光强度值分别为69.6±3.0、72.1±2.7、77.8±3.6、86.2±3.1,DOP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μmol/L TTX与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共孵育20 min后再加入25 μmol/L DOP,神经元内荧光强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钠通道是DOP的作用靶标,DOP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FX完全抑制.结论 DOP可引起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1~125 μmol/L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孙芹许鹏王立山胡凡程洁肖杭高蓉
- 关键词:中间神经元膜电位钠通道
- 川芎嗪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氯化钴诱导缺氧后纤溶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缺氧细胞模型,探讨川芎嗪在缺氧条件下对血管内皮细胞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和川芎嗪(TMP)干预组,利用氯化钴(1.6mmol/L)模拟Eahy926细胞缺氧环境,建立缺氧模型,TMP干预组分别用0.08和0.16g/L的TMP干预。Hoechst法、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RT-PCR观察各组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 ortype-1,PAI-1)mRNA表达,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PA、u-PA、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及TMP干预组均出现细胞活力下降(P<0.01),但与缺氧组相比,TMP干预组细胞活力上升(P<0.01),且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上升明显(P<0.01);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缺氧组t-PAmRNA表达量降低(P<0.01),细胞培养上清液t-PA含量减少(P<0.01);与缺氧组比,高低浓度TMP处理组t-PAmRNA表达量及细胞培养上清液t-PA含量均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高浓度较低浓度TMP干预组t-PAmRNA表达量升高(P<0.05),细胞培养上清液t-PA含量增加(P<0.01)。结论:川芎嗪能够浓度依赖性减轻Eahy926细胞的缺氧损伤,并通过调节其t-PAmRNA表达及上清液t-PA的分泌,影响内皮细胞的纤溶功能。
- 吴昊孙昊王军黄培培程洁陈旭峰陈彦肖杭张劲松
- 关键词:川芎嗪氯化钴缺氧纤溶
- 试验相关因素对SD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了解麻醉剂和应激反应对动物生理方面的影响,为动物福利、化合物的毒性检测方法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选择SPF级SD大鼠为试验动物,按性别(A)、禁食时间(B)、麻醉方式(C)和采血方式(D)4个因素,根据不同因素交互影响分为24组,采集各组SD大鼠血液标本测定血液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等指标。结果各因素对白细胞计数结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D>C>A>B,各因素水平白细胞计数结果是雄性大鼠>雌性大鼠,静脉血>动脉血,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不麻醉。各因素对白细胞分类结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D=A=B,各因素水平白细胞分类结果是水合氯醛>戊巴比妥钠=不麻醉。各因素对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影响的主次顺序为C>D=A=B,各因素水平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水平是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不麻醉,禁食时间各组间血液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禁食对血液学指标无影响,血液学指标存在性别、动静脉差异;对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影响水合氯醛麻醉大于戊巴比妥钠麻醉,而对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是戊巴比妥钠麻醉大于水合氯醛麻醉,两种麻醉方式各有优缺点。
- 程洁环飞靳苏香钱雯钟义红王玉邦
- 关键词:SD大鼠血液学指标麻醉
- 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1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研究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对PC1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及其与钠通道的关系。方法:分别用终浓度为10、20、40μg/ml的毒素多肽作用于荧光染料DiBAC4(3)标记的PC12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监测细胞膜电位的实时动态变化,并观察钠通道阻断剂TTX(tetrodotoxin)预处理对毒素多肽膜电位效应的影响。结果:加入毒素多肽后PC12细胞膜电位呈去极化改变,3min后达到最大水平,5min内趋于稳定。各浓度组毒素多肽作用细胞3min后,所测得的标准化荧光强度值分别为1.375±0.048、1.504±0.034、1.839±0.022,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1μmol/LTTX与PC12细胞共孵育20min后再加入40μg/ml毒素多肽所测值为1.035±0.028,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毒素多肽的膜电位效应可被TTX完全抑制。结论:东亚钳蝎毒素多肽可引起PC12细胞膜电位去极化,且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大,钠通道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 李静汪溪洁程洁高蓉肖杭钱燕宁
- 关键词:东亚钳蝎蝎毒钠通道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