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血症
  • 2篇允许性高碳酸...
  • 2篇酸血症
  • 2篇气管
  • 2篇气管内
  • 2篇气管内吹气
  • 2篇呼吸窘迫
  • 2篇急性呼吸
  • 2篇急性呼吸窘迫
  • 2篇高碳酸
  • 2篇高碳酸血
  • 2篇高碳酸血症
  • 1篇胸膜
  • 1篇胸膜间
  • 1篇胸膜间皮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表现
  • 1篇原发性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密度

机构

  • 1篇武警浙江总队...
  • 1篇武警浙江省总...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3篇程新财
  • 2篇杨彦楠
  • 2篇徐网兰
  • 1篇龙德云
  • 1篇姚小英
  • 1篇邵伟新
  • 1篇叶孝乾
  • 1篇皮白雉
  • 1篇姚小英
  • 1篇王鹤
  • 1篇方秀华
  • 1篇张国强
  • 1篇陈秀云

传媒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气管内吹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基础上应用气管内吹气(trachealgasinsuffiation,TGI)对实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对我院鼬年来诊断明确的ARDS患者在小潮气量机械通气、PHC基础上应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气管内吹气装置持续TGI,低流量(2L/min)吹入新鲜气体治疗2h,每30min记录动脉血气(PaCO2、PaO2)、潮气量、血氧饱和度(SaO2)、吸气峰压(PIP)、平台压(Plat)、呼气末正压(PEEP)、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在各时间段气管内吹气后PaCO,较吹气前下降,120ra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行设计的气管内通气装置在ARDS患者中短期实施气管内吹气,可以改善PHC,降低呼吸机的支持条件。
杨彦楠陈秀云徐网兰皮白雉姚小英程新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应用气管内吹气时流量的选择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应用以来,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lunginjury,ALI/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患者并发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由此引发的问题如:高碳酸血症、氧中毒、颅内高压等引起人们关注,气管内吹气恰恰满足了以上要求。
方秀华王鹤杨彦楠徐网兰姚小英程新财
关键词:气管内吹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允许性高碳酸血症机械通气
胸膜原发性Rosai—Dorfman病影像表现一例被引量:2
2016年
患者女,49岁。因反复咳嗽2年,右胸痛2个月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治疗。患者无咳痰、畏寒、发热,无胸闷、气急不适。体检:双侧颈部及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胸轻微压痛,肝脾未触及肿大。实验室检查相关肿瘤指标均正常。薄层CT平扫显示:两肺内未见异常密度影,右侧斜裂、水平裂及胸膜下可见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状软组织密度肿块,肿块密度均匀,部分结节融合成分叶状肿块,较大者约3.2 cm ×1.9 cm,以叶间胸膜为主(图1~3)。CT诊断:右侧叶间胸膜间皮瘤可能。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HE染色,显微镜下见较多组织细胞,细胞体积大,细胞多边形、短梭形,细胞质丰富淡染,可见1~2个核,核仁不清;在宽广的细胞质内见有特征性的吞噬淋巴细胞,淋巴细胞1个或多个,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蛋白、巨嗜细胞抗原(CD68)、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阳性,CD1a、细胞角蛋白(CK)、细胞增殖指数(Ki-67)阴性。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右侧胸膜Rosai-Dorfman病(Rosai-Dorfman disease,RDD)。
龙德云张国强程新财邵伟新叶孝乾
关键词:胸膜间皮瘤ROSAI-DORFMAN病影像表现原发性软组织密度经皮肺穿刺活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