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露
- 作品数:12 被引量:74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初探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观测A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治则)、B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则]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阐释中医肝脏象理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分别给予A、B和C方(模拟剂),干预6个月。采用慢性肝脏疾病特异性量表[简称CLDQ,含6个因子:腹部症状(AS)、困乏(FA)、系统症状(SS)、活动(AC)、情感功能(EF)和焦虑(WO)],从总分值和因子分值两个方面对受试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并以性别及活动与静止期为分层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的CLDQ总分值及因子分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除FA(C组>B组>A组)外,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同女性相比,B组女性的总分值、AS、FA、AC及WO改善幅度较大(P<0.05);活动期同静止期相比,C组活动期的FA改善幅度较大(P<0.05)。结论:三方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A方对男性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较好,B方对女性的效果较好,但对活动期较差。A、B两方在性别和分期间的效应差异,为阐释中医"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及指导临床运用中医药干预该病提供一定启示。
- 李婷婷王天芳吴秀艳薛晓琳李宁赵丽红任红张晓娜侯帅颖张佳元刘路路罗清香赵丰润姜付泉田露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生活质量
- 血小板计数降低的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症状分布特点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的症状分布特点。方法收集符合选择标准的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采集其一般资料、症状(一般症状、舌象、脉象)和血小板计数(PLT)的结果。录入数据后,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比较各个症状在PLT降低患者与未降低患者之间的频率。结果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中,PLT降低组与PLT未降低组患者相比,面色黝黑、面色晦暗、肝掌、纳呆、红绛舌、瘦舌、缓脉在PLT降低组频率高于PLT未降低组频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T降低的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面色晦暗、肝掌,纳呆、缓脉、红绛舌、瘦舌出现频率较高,说明PLT降低与血瘀、脾气虚及热有关。
- 田露吴秀艳王天芳李永纲薛晓琳王立福赵丽红李昕杨慧银王葽李宁王思颖葛舰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血小板计数症状
- 失眠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0
- 2013年
-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以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中医哲学和生理学理论为指导基础,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近年来随着治未病及个体化诊疗的发展,中医体质学说被引入到失眠的研究中,从中医体质学说有关论述出发,综合阐述失眠的病因病机及其与失眠的关系,从中寻求有相同体质人群发病、传变和转归的特殊规律,为失眠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林宥廷李玉梅杨毅玲田露藏妍妍
- 关键词:中医体质失眠诊治
- 面部望诊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 面部望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临床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学者结合传统中医望诊理论,将数码摄像技术、光电血流图仪、红外热像仪、面诊计算机辅助诊断仪等现代科技引入科研领域,为面部望诊的客观化研究做出了贡献.
- 田露吴秀艳王天芳
- 关键词:客观化研究临床病理中医理论
- 文献传递
- 血小板计数和凝血系统功能指标异常的肝炎肝硬化患者症状分布特点研究
- 肝硬化是一种肝细胞弥漫损害引起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和结节形成,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肝内循环障碍为特点的常见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出血倾向,具体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呕血、便血等,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
- 田露
-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系统血小板计数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NPY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清神经肽(NP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比较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NPY值;规范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辨证结果,分别选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中出现频次高的前5个证候并比较不同证候间的血清NPY值。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PY水平的分别为119.135 0、72.860 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PY水平在代偿期各证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肝郁脾虚组>气滞血瘀组>湿热蕴结组>肝肾阴虚组>肝气郁结组;在失代偿期五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NPY水平与疾病的进展有关,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中医证型有关。
- 姜付泉薛晓琳王天芳吴秀艳葛舰田露李昕赵丰润赵丽红王思颖李宁李婷婷李永纲杨慧银孙凤霞江宇泳刘燕玲郭朋陈盛铎张秋云李秀惠毛德文张厂刘汶
-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中医证型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中医用药规律分析及病机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中医药干预并使肝硬化血小板计数回升的文献报道,总结常用的治则和方药,探索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的中医病机特点,为治疗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提供依据。方法:以"肝硬化""血小板""中医"进行全文检索,系统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期刊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提取其发表时间、干预对象病情情况(分期、child-pugh分级)、研究应用方剂及中药的名称、治则等。最后,对所提取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28篇干预研究可为中医药干预能够使血小板计数回升提供证据,治则以活血化瘀/软肝散结、健脾益气应用最多,常用的具有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的中药有当归、鳖甲、丹参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中药以黄芪、白术最为常用。结论:瘀血、(脾)气虚是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的主要病机,通过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可以使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得到改善。
- 田露吴秀艳王天芳薛晓琳姜付泉赵丰润李婷婷
- 关键词:肝硬化中医血小板
- 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中医用药规律分析及病机探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分析中医药干预并改善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文献报道,总结常用的治则和方药,探索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中医病机特点,为治疗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提供依据。方法以"肝硬化"和"凝血"和"中医""肝硬变"和"凝血"和"中医"进行全文检索,系统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期刊文献。选取符合要求的文献,建立Excel工作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类,分别提取相关内容。最后,对所提取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 19篇干预研究可为中医药干预能够改善凝血系统功能障碍提供证据,所检测的反映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包括PT、APTT、TT、FIB,治则以活血化瘀/软肝散结、健脾/益气应用最多,常用的具有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的中药有丹参、鳖甲、当归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中药以黄芪、白术最为常用。结论瘀血、(脾)气虚是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主要病理机制,通过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可以使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统功能异常得到改善。
- 田露吴秀艳王天芳薛晓琳姜付泉赵丰润李婷婷
- 关键词:肝硬化凝血活血化瘀健脾益气
- 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脾静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初步探讨中医药干预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阐释中医肝脏象理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对照、盲法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将144例患者随机分至A、B、C三组,分别给予A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为组方原则)、B方[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软坚通络,滋阴养血(柔肝)"为组方原则]和C方(模拟剂),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观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门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脾静脉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干预前后的变化。结果 (1)总体比较:A、B、C三组各自干预前后自身比较及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从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上看,A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下降幅度最小,B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较A、C组呈缩小趋势并且血流量在三组中降低幅度最大。(2)分层比较:男性患者,除B组的门静脉血流量较基线明显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女性患者,除C组脾静脉血流速度较基线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各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上看,男性,除门静脉血流量明显降低外,其余三组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同总体的变化趋势。女性,A组在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和脾静脉内径改善幅度上较B、C组好;B组脾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最大;C组的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上升幅度较A、B组大。结论总体上看,A、B方同C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前后的变化趋势提示A方具有抑制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流速度继续降低的可能,B方有改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流量和脾静脉血流量的潜能。A、B两方对门静脉�
- 李婷婷王天芳薛晓琳吴秀艳赵丽红李宁任红张晓娜侯帅颖张佳元刘路路罗清香赵丰润田露姜付泉李永纲孙凤霞江宇泳郭朋刘燕玲刘兆兰
-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中医药脾静脉
- 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现代文献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分析现代文献中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诊断模式、诊断内容和判定形式的现况及规律。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VIP)数据库从建库至2014年5月的所有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信息包括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文献发表年份、诊断内容及判定形式建立工作表,并统计脾胃湿热证文献参考频次,病名、主症、次症出现频次。结果共纳入134篇文献,涉及标准20项,使用频次共计166次。参考频次位于前5位的诊断标准分别为《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福建省中医脾胃学说研究会标准、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标准、《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脾胃湿热证诊断中"病"以西医消化系统的胃炎居多。脾胃湿热证出现频次最多的主症为胃脘/脘腹或灼热或(胀)痛或痞闷,舌质红,苔黄(厚)腻;重复出现的次症为口干、口苦、口臭、口黏、口渴(不欲饮/少饮),胸闷,纳差,身重困倦,恶心欲呕,大便不爽和/或大便黏(溏),小便短赤(黄),脉滑(数)或濡(缓、数);脾胃湿热证的判定形式以"主症+次症"形式居多。结论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基本都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模式,不同疾病的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诊断判定形式不尽相同。
- 刘路路吴秀艳王天芳田露罗清香
- 关键词:脾胃湿热证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