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锋 作品数:43 被引量:195 H指数:9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太原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开发基金 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丹参对阻塞性黄疸内毒素血症及肝脏CD14 mRNA的影响 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丹参对阻塞性黄疸 (OJ)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ETM )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应用大鼠OJ模型 ,观察OJ 7、14d及尾静脉注射丹参 7、14d后血浆内毒素 (ET)水平、末端回肠通透性、肝脏CD14mRNA的表达。结果 OJ 7、14d后大鼠出现明显的肝损害 ,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 (ALT)、总胆红素 (TB)的增高和白蛋白的降低 ,血浆ET水平随着阻塞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回肠细胞间隙可见大量的硝酸镧颗粒 ,肝脏CD14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注射丹参后 ,大鼠血浆ALT、TB较OJ 7、14d明显下降 ;回肠通透性明显改善 ,细胞间隙无硝酸镧颗粒 ;CD14mRNA的表达也较OJ 7、14d组明显减弱。结论 丹参可明显改善由OJ引发的肝损害 ,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肠道通透性。 陈玺华 王锋 韩德五关键词:阻塞性黄疸 内毒素血症 MRNA 丹参 CD14 丙氨酸转氨酶 改良的TBL教学模式在本硕班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解改良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在本硕班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效果,选取2010级本硕91位学生,开展4学时的改良的TBL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方式,评价现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改良的TBL教学模式对病理生理学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94.3%的学生认为病理生理学教学现行传统的讲授式模式有改革的必要性。对于改良的TBL教学模式,80%以上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病理生理学学习的积极性、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改良的T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病理生理学的教学效果,从而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刘福 郭建红 杨艳萍 刘清华 王锋 周鑫 牛利 张扬 李夏青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教学方法 TBL教学法 PON2基因和AGT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7年 目的探讨2型对氧磷脂酶(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20A/C多态性与山西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长度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山西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中的PON2基因311Cys/Ser多态性和AGT基因-20A/C多态性,并分析这两种基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糖尿病肾病组AGT基因-20A/C位点CC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PON2基因311位Cys/Ser位点SS基因型频率和S等位基因频率高于糖尿病无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组中有5例样本同时具有PON2基因311位点SS基因型和AGT基因-20A/C位点的CC基因型,糖尿病无肾病组中未发现这种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N2基因311Cys/Ser突变的S等位基因,AGT基因-20A/C突变的C等位基因均是山西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基因,而且PON2基因311位点和AGT基因-20A/C位点可能在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协同作用。 马媛 杨笑笑 王锋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病 AGT基因 多态性 脑内Aβ沉积与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AlCl3,连续90d,制备AD大鼠模型。给药结束后,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D模型大鼠脑组织Aβ的表达。结果: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AD模型大鼠脑内炎症及脑组织Aβ表达水平升高是导致其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王锋 韩柏 郭建红 李文星 韩德五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脂多糖类 淀粉样Β蛋白 TBL教学模式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被引量:7 2015年 TBL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完善适合病理生理学教学的TBL教学模式,以2011级本硕87名学生为对象,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以及临床案例的引入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索。 刘福 刘清华 杨艳萍 周鑫 郭建红 王锋 牛莉 张扬 李夏青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TBL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脂多糖预处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影响 2011年 目的 探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影响.方法 选取24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ASH组和LPS预处理组.NASH组饲以高糖高脂饲料;LPS预处理组饲料同肝损伤组,隔日皮下注射LPS 0.5 mg/kg;正常对照组饲以普通饲料;所有大鼠自由进食与饮水.于实验第9周末处死大鼠.制备肝组织切片,计数浸润肝组织的淋巴细胞;测定血浆内毒素水平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 NASH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比正常对照组高;LPS预处理组血浆ALT水平、肝组织淋巴细胞计数与NASH组比较均显著降低;血浆TNF-α水平LPS预处理组与NASH组比较明显降低,而血浆IL-10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显示,LPS预处理组与NASH组比较,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小、数量少,脂肪变性明显减轻.结论 小剂量LPS预处理与减轻NASH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LPS预处理影响了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Th1/Th2细胞因子失衡,Th1向Th2偏离,可能诱导了宿主的免疫耐受,表现为肝组织损伤减轻. 郭建红 韩德五 郭艳琳 许瑞龄 王锋 李玲 赵元昌关键词:脂多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CD14、SR在胆道阻塞所致继发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从受体水平上探讨CD14和SR在由胆道阻塞所致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引发的“继发性肝损伤”中的作用,以及甘氨酸在防治这种“继发性肝损伤”中对CD14和SR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小鼠84只,随... 王锋关键词:CD14 继发性肝损伤 文献传递 基于实习课的学生互评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为了完善病理生理学现有的教学评估体系、结合TBL教学模式,在实习课中进行学生互评体系的尝试。方法:评估流程包括: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教师所提供病例进行思考;就病例内容进行团队间的互相发问及相互评分;教师根据各团队在问答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团队通过角色互换,完成互评。 李夏青 刘福 刘清华 王锋 周鑫 张杨关键词: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教学评估系统 医学教育 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血浆内毒素激活小胶质细胞中P38和JNK及NF-κB作用的研究 2012年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模型大鼠脑组织P38、JNK、NF-κB在血浆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激活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G)中的作用。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和AlCl3,连续90d,制备AD大鼠模型。采用鲎试剂法检测模型大鼠血浆中LPS含量,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大鼠脑组织P38、JNK、NF-κB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脑组织OX-42表达。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大鼠脑组织OX-42表达对照组与模型组均可见阳性荧光颗粒,荧光强度(767.2±35.4)vs(1 054.2±128.4),两组相比,t=2.53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脑组织P38、JNK蛋白各组均存在表达[(65.3±4.4)vs(684.9±6.1),(169.4±15.3)vs(183.2±1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模型组大鼠脑组织p-P38、p-JN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4.3±5.8)vs(109.7±12.9),t=4.259,P<0.01;(21.9±2.8)vs(171.9±20.8),t=4.657,P<0.01]。模型组大鼠脑组织NF-κB表达水平(51.9±7.6)%明显高于对照组(34.7±4.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1,P<0.01)。结论 P38、JNK、NF-κB信号转导通路在AD模型大鼠血浆LPS激活MG进一步诱发AD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锋 韩柏 韩德五关键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内毒素 阿尔茨海默病 P38 JNK NF-ΚB 双利肝和甘氨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探讨双利肝和甘氨酸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选择24只术前禁食12 h,不禁水,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入腹腔,于胆胰管远端逆行推注5%牛磺胆酸钠溶液0.1 ml/100 g,制造SAP模型.假手术组8只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5%牛磺胆酸钠溶液.24只SAP大鼠中选择8只在造模后0.5 h从尾静脉注射0.2%大黄酸4 mg/kg和0.4%丹参素8 mg/kg(双利肝组),8只在造模后0.5 h从尾静脉注射20%甘氨酸0.6 g/kg(甘氨酸组),余8只为单纯SAP组.32只大鼠分别于造模后24 h采集腹主动脉血,观察造模后24 h血浆内毒素和血清淀粉酶的变化及双利肝和甘氨酸对Th1/Th2比值的影响.结果 单纯SAP组血浆内毒素[(0.67±0.11)EU/ml]、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γ(8.43±0.86)ng/L,白细胞介素-12(8.26±1.97)ng/L]和Th1/Th2比值(0.36±0.07)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内毒素(0.44±O.07)EU/ml,干扰素-γ(3.80±0.55)ng/L,白细胞介素-12(3.34±1.34)ng/L,Th1/Th2比值(0.24±0.05),P均〈0.05];与单纯SAP组相比,双利肝和甘氨酸均显著降低血浆内毒素[(0.57±0.08)、(0.52±0.04)EU/ml,P均〈0.05],使Th1/Th2比值[双利肝组:0.29±0.04,甘氨酸组:0.25±0.06;P均〈0.05]趋于平衡.结论 在SAP的早期,血浆内毒素的升高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加重;而双利肝和甘氨酸都能抑制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减轻或阻止了组织细胞的损伤. 李文星 王锋 韩德五 许瑞龄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双利肝 甘氨酸 内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