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
- 作品数:51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保定市科技局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 脑室穿刺进针方向调整加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治疗脑室出血42例
- 2009年
-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对脑室出血的治疗意义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脑室额角穿刺引流联合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治疗42例脑室出血患者。以额部发际内2.5cm、中线旁开2.5cm为脑室穿刺点,于穿刺点处向外侧偏开一定角度进行穿刺,术后予以0.5万~4万U尿激酶渐进性脑室内注入,2~4h开放引流,引流时间7~12d。结果42例患者中,恢复正常生活3例,生活自理16例,生活需要照顾4例,卧床需要护理11例,失访2例,死亡6例。结论应用脑室穿刺联合尿激酶脑室内注入治疗脑室出血,效果较好,对患者损伤小,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 李炜王洪夏勤
- 关键词:脑室出血穿刺尿激酶
- 垂体腺瘤卒中并发蝶窦粘膜增厚
- 2007年
- 蝶窦粘膜增厚(sphenoid sinus mucosa thickened,SSMT)发生于部分垂体腺瘤卒中病人的急性期,其原因可能为垂体腺瘤卒中导致蝶鞍内压力增高(increased intrasellar pressure,ISP)等一系列变化所致,垂体腺瘤卒中并发SSMT的病理分别显示出血性梗死、缺血性梗死及蝶窦粘膜上皮细胞正常,下层明显肿胀并有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侵润为特点,MRI显示蝶窦粘膜增厚以1-3mm为有意义,其发生可反映急性期蝶鞍内压力的变化和内分泌功能的紊乱。
- 王明栋史彦芳王洪任祖渊马文斌王任直
- 关键词:垂体腺瘤卒中出血性梗死
- 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显微应用解剖被引量:13
- 2005年
- 目的为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切除第三脑室病变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手术显微镜下在12例(24侧)国人尸头上模仿了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手术操作,观察并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冠矢点位于眉间上(126.10±9.50)mm,中央沟前(43.02±7.00)mm,额静脉在冠状缝前后的2 cm范围内19支(占79.2%),该静脉向前2~3 cm内桥静脉稀疏;在冠矢点与室间孔的连线(PoCS-FM)上冠矢点至胼胝体上缘的距离为(40.81±6.99)mm,冠矢点至扣带沟的距离(29.04±6.61)mm;在PoCS-FM上胼胝体的厚度为(7.15±1.96)mm;透明隔平均厚度为(1.73±0.71)mm,透明隔间腔3例,较易分开透明隔两叶的7例,不能分开2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的显露范围为(16.87±4.19)mm,和穹窿的位置有关. 结论穹窿间入路操作相对简单快捷,可以直视下操作,无需过度牵拉,即可看到双侧重要结构,适用于较大肿瘤的切除.
- 周剑云王洪史彦芳崔增学刘俊文
- 关键词:第三脑室手术入路显微外科胼胝体穹窿入路透明隔间腔
- 毛细管电色谱中双电层叠加作用的研究
- 王洪顾峻岭
- 关键词:毛细管电色谱电渗流
- 同种硬脑膜移植修补13例外伤性硬脑膜缺损
- 1991年
- 1958年Campbell等首先报道人冰冻干燥硬脑膜的临床应用,认为它是最好的硬脑膜移植物。随着硬脑膜的消毒和保存方法的不断改进,同种硬脑膜移植的报道日增,但国内报道甚少。1988年3月至1989年3月作者用酒精保存引产婴儿硬脑膜修补外伤性硬脑膜缺损13例,报告如下:
- 马从崔增学王洪邸荣茂史学芳
- 关键词:颅脑外伤修补术
- 侧脑室穿刺外引流在颅脑损伤术后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术后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其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是颅脑损伤预后不良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于2003年9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重度颅脑损伤患者237例,其中15例患者(6.3%)在开颅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给予行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等综合治疗,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金鑫陈娜王洪方川董晓辉
- 关键词:脑梗死颅脑损伤脑室穿刺
- 单纯形算法动态优化毛细管电泳分离体系
- 王洪顾峻岭
- 关键词:单纯形算法毛细管电泳
- 经胼胝体前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被引量:9
- 2006年
- 三脑室肿瘤位置较深,周围有许多重要结构,手术难度大,术后易出现合并症,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经胼胝体前人路(ATA)主要用于切除三脑室前中部肿瘤,在打开三脑室顶时有四种手术人路方法可选择,而且手术人路的选择仍有争议。本文详细研究了12例国人尸头标本(24侧)ATA至三脑室的显微解剖,对打开三脑室顶的四种显露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
- 周剑云王洪史彦芳崔增学刘俊文
- 关键词:显微解剖胼胝体前入路肿瘤位置三脑室手术难度
- 无功能垂体腺瘤来源细胞-F的核型分析
- 2011年
-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无功能垂体腺瘤来源细胞-F的染色体与肿瘤遗传学、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人无功能垂体腺瘤细胞并传代,将第10、20、30代的腺瘤细胞以直接阻滞法获取染色体,结合DNA倍体分析和G显带法对染色体变异进行观察、分析;并采用电镜对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蛋白,光化学法测定上清液激素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人无功能垂体腺瘤细胞为嵌合体型细胞。正常染色体中1、3、7、10号缺失,4、6、18、19、22号有1条染色体,2、8、9、11、12、13、15、20、22号有2条染色体,5、16、17号有3条染色体,14号有4条染色体,X1条染色体有脆性位点。实验组第5、10、15、20、25、30代细胞上清液中催乳素分泌水平分别为:(2.97±0.08)ng/ml、(2.91±0.97)ng/ml、(0.92±0.30)ng/ml、(1.12±0.50)ng/ml、(0.62±0.17)ng/ml、(0.40±0.06)ng/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镜发现:细胞表面微绒毛,线粒体灶性肿胀和空化,分泌颗粒分布稀疏,直径为150~220 nm。免疫细胞化学结果:人垂体催乳素检测阳性,而其他激素蛋白检测阴性。结论体外培养生长的人垂体无功能腺瘤细胞存在染色体畸变,形成同源嵌合体。这些畸变的染色体与垂体腺瘤的增殖、分泌功能相关。
- 史彦芳李志红王明栋马文斌王任直王洪田春辉
- 关键词:垂体肿瘤嵌合体核型分析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09年
- 目的:了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选取保存的不同级别的脑星形细胞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提取组织RNA进行RT-PCR,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其差异。对所检测标本的病例进行随访,比较IGFBP7表达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随着脑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IGFBP7的转录及表达增强,但对星形细胞瘤3级患者生存期的比较显示IGFBP7表达增高的患者有生存期延长的趋势。结论:IGFBP7随脑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表达增强,但其具体的生物学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李春晖史彦芳王洪郭毅丁亚楠刘海鹏崔凯
- 关键词:星形细胞瘤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