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恒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染色
  • 4篇肿瘤
  • 4篇内镜
  • 4篇肠肿瘤
  • 4篇大肠
  • 3篇染色放大内镜
  • 3篇放大内镜
  • 3篇大肠肿瘤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黏膜
  • 2篇腺管
  • 2篇腺管开口
  • 2篇腺炎
  • 2篇结肠
  • 2篇肠黏膜
  • 2篇大肠黏膜
  • 1篇胆管
  • 1篇胆管造影
  • 1篇蛋白

机构

  • 6篇徐州医学院附...
  • 2篇徐州医学院
  • 2篇徐州医学院第...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作者

  • 8篇王恒
  • 6篇唐采白
  • 6篇赵俊华
  • 2篇刘敏
  • 2篇张世强
  • 2篇程惠敏
  • 2篇赵成光
  • 1篇费素娟
  • 1篇程惠敏
  • 1篇李彬
  • 1篇程慧敏
  • 1篇刘晓琳
  • 1篇刘晓林
  • 1篇杨伟利

传媒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中外医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表面微细结构改变及其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通过染色放大内镜观察不同大肠黏膜病变的Pitpattern形态,探讨其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并与观察部位活检所得的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46例患者中放大内镜检出息肉172枚,经0.2%的靛胭脂染色放大后又发现0.1~0.5cm大小的息肉84枚,共计息肉样病变256枚。染色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息肉病变的检出率。各种腺管开口分型的病理诊断结果构成差异有显著性,Ⅰ~Ⅴ分型与病变严重程度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89.5%、敏感性82.2%、特异性92.3%,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71.5%、敏感性61.8%、特异性77.9%,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疾病诊断与放大内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的诊断优于放大内镜,能够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从而为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内镜下正确处理提供快速而准确的依据。
唐采白程惠敏李彬赵俊华王恒刘晓琳刘敏
关键词:放大内镜黏膜染色大肠肿瘤
超细电子胃镜150例临床应用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超细胃镜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用超细胃镜进行检查,术前准备同普通胃镜。结果150例均完成上消化道检查,无任何并发症。结论经超细胃镜检查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赵俊华唐采白王恒
关键词:超细电子胃镜上消化道疾病
放大肠镜与染色技术在诊治早期结肠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大小、表面结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关系,提高对大肠癌早期病变的检出率及实时诊治水平。方法对60例85枚大肠息肉用0.4%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形态,在根据工藤法基础上增加了混合型,Ⅰ、Ⅱ型为非瘤性息肉,ⅢL、ⅢS、Ⅳ及混合型为腺瘤性息肉,ⅤI、ⅤN型为癌变,比较息肉腺管开口形态与息肉形态、大小和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带蒂息肉多为Ⅰ、Ⅱ型(11/14),ⅢL、ⅢS、Ⅳ、ⅤI、ⅤN及混合型主要为亚蒂和广基息肉(49/71),ⅤI、ⅤN型均伴有糜烂、溃疡和质地脆;小于1.0cm息肉多见于Ⅰ、Ⅱ型(28/37),Ⅲ、Ⅳ、Ⅴ及混合型多大于1.0cm(45/52);炎性、增生及幼年性息肉中非瘤性形态分型85.7%,瘤性形态分型14.3%;腺瘤中非瘤性形态分型6.1%,瘤性形态分型93.9%。分型判断瘤性和非瘤性息肉的敏感性为92.2%和85.3%,特异性为87.9%和90.4%,其诊断准确性为90.2%。结论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分析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形态,能有效鉴别大肠非瘤性息肉、腺瘤和癌,在检查过程中实时地有效地选择性处理大肠息肉。
王恒
关键词:放大肠镜靛胭脂结肠息肉
内镜下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BRCA1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通过检测BRCA1蛋白在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中的表达,探讨BRCA1蛋白在不同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型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分为Ⅰ~Ⅴ型;其中Ⅰ~Ⅱ型为非肿瘤性病变,ⅢL~Ⅳ型为腺瘤,Ⅴ型为癌性病变,所有病变诊断结果均由病理学证实。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活检组织BRCA1蛋白的表达。结果:染色放大内镜下检出Ⅰ~Ⅴ型息肉样病变256枚,其中非肿瘤性病变(73例),肿瘤性病变(183例);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各腺管分型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癌性病变BRCA1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P<0.000 1)。结论: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BRCA1蛋白的阳性率逐渐增加,尤其在内镜诊断的大肠癌性病变中有着较高的表达率。因此,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大肠黏膜微细结构改变的同时联合检测BRCA1蛋白的表达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发现。
唐采白程惠敏刘晓林张世强赵俊华王恒刘敏
关键词:大肠肿瘤BRCA1蛋白腺管开口染色放大内镜
LTD4及MK571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Caco-2凋亡和增殖作用的体外研究
2014年
目的 观察半胱氨酰白三烯D4(LTD4)及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MK571对人结肠癌细胞株SW480、Caco-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FITC Annexin V/碘化丙啶(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PI染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 12.5 ~ 400 μg/L的LTD4对结肠癌SW480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且存在时效和量效依赖性;而1.6~12.5μg/L的LTD4处理24、48 h,对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作用时间延长至72 h,可促进SW480细胞的增殖.50~ 400 μg/L的LTD4对结肠癌Caco-2细胞有促增殖作用,且存在时效和量效依赖性;而1.6-50 μg/L的LTD4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5~200 μmol/L的MK571对结肠癌SW480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时效和量效依赖性;而0.8 ~ 6.25 μmol/L的MK571对SW480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25~ 200 μmol/L的MK571对结肠癌Caco-2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时效和量效依赖性;而0.8~ 25 μmol/L的MK571对结肠癌Caco-2细胞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5 ~ 100 μg/L的LTD4对2种结肠癌SW480细胞和Caco-2细胞有促凋亡作用,且存在时效和量效依赖性;而100、200 μmol/L的MK571对2种结肠癌的凋亡无明显作用.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5 ~ 100 μg/L的LTD4可以降低2种结肠癌细胞株G0/G1期比例,增加G2/M及S期比例;而100、200 μmol/L的MK571增加2种结肠癌细胞G0/G1期的比例,降低G2/M及S期比例.结论 LTD4具有促进人结肠癌SW480、Caco-2细胞株增殖的作用,该作用可能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凋亡、增加G2/M及S期细胞比例.MK571可抑制2种结肠癌细胞株的增殖,但对凋亡无明显影响,其抑制增殖作用的可能机制是阻滞细胞于G0/G1期.
唐采白周娟燕费素娟程惠敏张世强赵俊华王恒
关键词:白三烯D4SW480细胞CACO-2细胞
急性复发性胰腺炎52例临床及ERCP检查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对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RP)的临床特点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以该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52例AR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ERCP检查,观察总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ERCP检查结果。结果病因:胆源性胰腺炎24例,占46.15%,高脂血症胰腺炎14例,占26.92%,酒精性胰腺炎6例,占11.54%,其他5例,占9.62%。ERCP检查结果:十二指肠乳头憩室19例,占36.54%,憩室直径为1 cm以下者7例,1~1.9 cm者9例,2 cm以上者3例。结论胆道病变为胰腺炎复发的重要原因,ERCP对于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王恒赵成光赵俊华
关键词:复发性胰腺炎ERCP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与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在染色放大内镜下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与病变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分为Ⅰ-Ⅴ型;所有病灶性质由病理组织学分别确诊为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染色放大内镜对146例患者的大肠黏膜进行细微结构形态学观察,共检出息肉样病变256枚.随着腺管开口分型序数的递增,活检组织中hMLH1与hMSH2蛋白的丢失率逐渐增高,Ⅰ-Ⅴ型hMLH1丢失率分别为0.00%(0/11)、1.61%(1/62)、19.68%(25/127)、33.33%(1/3)、32.26%(10/31)、36.36%(8/22);hMSH2蛋白丢失率分别为0.00%(0/11)、3.22%(2/62)、16.53%(21/127)、33.33%(1/3)、35.48%(11/31)、40.90%(9/2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4例大肠黏膜非肿瘤性病变中2例hMLH1表达阴性,占2.70%(2/74),3例hMSH2表达阴性,占4.05%(3/74);130例腺瘤组织中30例hMLH1表达阴性,占23.07%(30/130),22例hMSH2表达阴性,占16.92%(22/130);52例癌变组织中13例hMLH1表达阴性,占25%(13/52),16例hMSH2表达阴性,占30.76%(16/52),癌性病变组hMLH1与hMSH2蛋白的丢失率明显高于腺瘤性病变组及非肿瘤性病变组(均P<0.01);hMSH2与hMLH1蛋白的丢失率在不同病变组织中(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随着大肠腺管分型序数的递增,hMLH1和hMSH2蛋白的丢失率逐渐增加,与大肠病变病理诊断中的丢失率具有一致性,提示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或功能缺失可能是大肠发生癌变进程中的早期事件,染色放大内镜下随访大肠腺管组织中hMLH1和hMSH2蛋白的丢失率有助于发现癌前病变、大肠癌.
唐采白程慧敏杨伟利赵俊华王恒
关键词:大肠肿瘤HMLH1HMSH2腺管开口染色放大内镜
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与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将我院及徐医附院8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急性胰腺炎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与内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肿瘤坏死因子及血清C反应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肿瘤坏死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血清淀粉酶、肝功能恢复时间以及腹部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结论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与内镜治疗急性胰腺炎,可缩短患者腹部疼痛缓解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炎症因子指标与并发症发生机率,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恒唐采白赵成光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内镜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