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开

作品数:14 被引量:145H指数:6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5篇文学

主题

  • 8篇文学
  • 6篇英译
  • 6篇翻译
  • 5篇国文
  • 5篇国文学
  • 4篇中国文学
  • 4篇文学翻译
  • 3篇译介
  • 2篇译史
  • 2篇英美文学
  • 2篇文学作品
  • 2篇美文
  • 2篇翻译史
  • 2篇出版
  • 1篇代文
  • 1篇当代化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作品
  • 1篇东边日出
  • 1篇研究方法

机构

  • 12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海运学院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3篇王建开

传媒

  • 3篇上海翻译(中...
  • 1篇中国翻译
  • 1篇外国语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翻译界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外国语文
  • 1篇当代外语研究
  • 1篇外文研究
  • 1篇第18届世界...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7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本土古典到域外经典从本土古典到域外经典——英译中国诗歌融入英语(世界)文学之历程被引量:5
2016年
要讨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必然涉及汉学家所作的努力。这是一个主动的、自觉的接受过程,没有外力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英译即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汉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择取其中的精华——诗歌——进行研究和翻译,且持续不断,最终使得中国诗歌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研究经典,并赢得了大量普通读者。本文以20世纪成绩卓著的三位英美汉学家韦利、庞德、华兹生为例,考察他们英译汉诗的传播历程,并通过分析其译文特点,尝试解释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具体做法是勾勒他们的译文融入各类英美文学选集和《诺顿世界文学选集》的轨迹,以此观察汉诗英译产生影响的路径:通过期刊转载,进入各类只收英美文学精品的选集,入选读者众多、作为大学教材的《诺顿世界文学选集》,被本土诗人模仿以及获奖等。如此,借助汉学家优秀英译的持续发展,中国诗歌一步步走向西方的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最终沉积为经典。
王建开
文学翻译:西方观念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媒介被引量:2
2019年
一、引语清末民初,国人放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日盛(熊月之2011),引发翻译热潮,外国文学译介是其中重要一支。在清末民初的三四十年间,出版了近2000余部(篇)外国文学译作(刘树森1997:36)。进入现代,各国文学译介更加迅猛,达到4000多部(《民国时期总书目(外国文学分册)1911-1949》),若以五四为界,1919-1949年间出版的各国文学译作至少4499部(王建开2003:64-65),并引起巨大反响(部振环1996)。因此,这段时期的文学译介一直是翻译史的研究重点。
王建开
关键词:文学翻译近现代媒介文学译介外国文学清末民初
母语者还是外语者: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译者资格之争——兼谈高校英语教师的能力转型被引量:16
2016年
当前,国内学术界有关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讨论涉及到译者资格的重要问题。有意见认为,英语母语者有语言优势,应由他们担任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之责。对此,本文分析了中外译者各自的长短,指出中国译者具有在语言理解和文化把握上的双重优势。并且,目前文学英译的大规模实施不仅要求数量庞大的译者加入,还需国家机构的资助和组织,这些是中国译者的独特环境,也是汉学家所不具备的。高校英语教师是丰富的译者资源,应发挥他们的专业能力,要从英译汉转到汉译英方向上来,为文学走出去的事业出力,为国家战略的需要服务。
王建开
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一场论争与转型——兼论林纾与新文学家的译介观被引量:6
2005年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发生了一场论争,关系到究竟应该“译什么”以及“为什么译”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新、旧两种文学观念的交锋,致使翻译传统受到质疑,并由此确立了新的译介观和转型,强化了译介与国情相连的趋向,预示着从此之后的译介方向。
王建开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
翻译与利用:辛克莱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形象转型
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翻译了多部辛克莱的作品,意在借助其中的揭露含义,以此反照国内的相似情形(社会问题),期待引起读者的共鸣,为改变现状造势。这时的中国文坛赋予辛克莱的形象是社会改革家,使其符合社会批判的需要。...
王建开
关键词:社会批判文学翻译
文献传递
借用与类比:中国文学英译和对外传播的策略被引量:4
2013年
近年来,国内的中国文学英译出版取得了突出成绩,其对外传播也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如何才能使中国文学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从译文的层面来说,目前的讨论集中在意译和直译的利弊,即怎样才能既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兼顾英语读者的文化习惯。对此,本文提出借用和类比的观点并进行阐述。首先简述中国文学英译走向世界的概况,指出由于海外学者的主动译介和研究,中国古典及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已在海外学术界产生了影响并形成了研究传统。同时,这些作品(英译)尚未在普通民众中引起明显反响。针对此一现象,本文认为中国文学英译应当利用英语文学知识的普及度,借用其名言名句并将中西文学加以类比,使英语读者产生联想,赢得认同并引起共鸣,以此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面。
王建开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传播及研究方法刍议被引量:34
2012年
本文尝试以中国现当代作品英译的出版为对象,对其中若干重要事件给以概述和简评。具体从英译作品的出版发行与传播、销售与影响、不同读者群体的反应与接受、中外合作出版新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观察,力图显示大致的轨迹及得失。英译作品的研究是对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有益补充,应大力加强,同时也要继续深入研究外来文学的译入。本文也试图以英译作品出版传播的得失,为英译作品的研究提示应关注的方面。这一研究正成为国内的学术新热点,有着很好的学术前景,但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尤其是要拓宽视野和途径,采用多元方法探究英译作品的接受境况。
王建开
关键词:出版传播研究方法
经典与当代的融合: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通俗形态被引量:9
2014年
采用通俗形态的原文本进行英译,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对外传播的一个新策略。此举以漫画等绘画形式展现中国古典及古代作品,再配以简练的中英双语文字和图画,更有提供声频和视频者。这一创新既提高了阅读趣味性,也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原文,有利于赢得海外大众及儿童读者。这也表明国内出版者的读者定位清晰,根据读者的阅读特点和喜好推出适合的产品,具有服务市场的意识。事实证明此策略取得了明显效果,也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王建开
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被引量:6
2014年
近年来中国文学英译的当代作品明显增多,代表着一种倾向。在对国内此类大型英译项目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本文进而探讨其有效的出版模式:官方资助、出版机构实施。同时分析了出版者的意图与海外大众读者阅读目的之间的关系,即当代作品满足了他们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了解,这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深入发展不无意义。
王建开
汉诗意象的英译方式及其对多元文化的意义
2000年
文学翻译应保存原文的文化精神、文学意象,客观地体现差异。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时尤其要信守自身的文化特征,不宜以西方的习惯取代,如此方能推动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
王建开
关键词:文学翻译原文文化精神多元文化文化特征文化传输
全文增补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