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建伟

作品数:2 被引量:5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低血压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病
  • 1篇型心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紧张
  • 1篇血管紧张素
  • 1篇血管紧张素原
  • 1篇血管紧张素原...
  • 1篇血管紧张素原...
  • 1篇血压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篇原基因
  • 1篇中老年
  • 1篇体位
  • 1篇体位性低血压
  • 1篇相关危险因素

机构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篇王建伟
  • 1篇孙凯
  • 1篇张银辉
  • 1篇樊晓寒
  • 1篇邹玉宝
  • 1篇周宪良
  • 1篇陈敬洲
  • 1篇王曙霞
  • 1篇吴海英
  • 1篇娄可佳

传媒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943580G与肥厚型心肌病(HCM)的相关性。方法用PCR-RFLP方法对225个HCM病人和243个正常人的AGT的SNP位点A943580G进行基因分型(此位点与黑色人种中的高血压病人的最大早期充盈速度有关)。结果携带AA和AG基因型的HCM病人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率明显高于GG基因型的梗阻率(30.1%比17.0%,P<0.05)。通过对发病年龄,性别,室间隔厚度,HCM家族史以及家族猝死史进行调整后,携带A等位基因(AA+AG)的HCM病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率要高于GG基因型病人(OR=2.4,95%CI1.2to4.8)。结论AGT的A等位基因可能是HCM病人发生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危险因子。
王建伟王曙霞邹玉宝陈敬洲惠汝太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血管紧张素原
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57
2009年
背景体位性低血压可增加老年患者摔倒、骨折和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目的通过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探讨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信阳县7个乡镇5101例40~75岁高血压患者,并测量卧位及立位后0、2 min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定义为直立位后3 min内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下降≥20/10 mmHg。结果该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3.8%(立位0 min:20.1%,2 min:17.2%),女性随年龄增长(40~49、50~59、60~75岁)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显著增加(11.8%、16.1%、18.3%,P=0.004);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未治疗高血压间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分析调整多种因素后发现,体位性低血压发病危险与冠心病史(OR:1.78,95%CI:1.30~2.48,P<0.01)、脑卒中史(OR:1.40,95%CI:1.06~1.90,P=0.034)和卧位收缩压与舒张压有关,与心室率(OR:0.98,95%CI:0.98~0.99,P=0.001)和坐位血压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体位性低血压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较为常见;合并心血管病可能增加体位性低血压发病危险,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治疗不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樊晓寒孙凯王建伟张银辉娄可佳周宪良吴海英惠汝太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