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 作品数:49 被引量:286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川省重点科学建设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文化科学 水利工程 更多>>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34 2011年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90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钟怡江 陈洪德 林良彪 侯明才 李秀华 徐胜林 王峻关键词:储层分布 川东北 用于油气储层改造实验的扫描电镜样品定位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油气储层改造实验的扫描电镜样品定位装置及方法,该样品定位装置包括样品台底座、连接螺栓和定位样品台,所述样品台底座用于与扫描电镜直接连接,所述定位样品台用于承载被测试岩石样品;在圆柱筒状的定位样品台的顶部... 冯明石 孟万斌 王峻 王潇 余海洋大型内陆拗陷湖盆层序结构充填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12 2011年 近年来层序地层学的发展为我们进行盆地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应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方法,将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划分出4个长期、2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整个盆地在延长期的"沉积-层序-构造"演化史表现为:LSC1构造初始沉降、湖泊形成:LSC2湖盆快速坳陷,晚期湖泊进入鼎盛期;进入LSC3,盆地周缘构造趋于稳定、盆地开始填平补齐期,湖泊开始充填淤浅;LSC4期河流沉积作用增强,盆地进入超补偿沉积阶段,湖泊被淤塞并进入残余湖泊沉积期。提出并定义了层序结构动力学概念,认为层序结构动力学是在研究层序充填过程中由于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气候、沉积作用等因素控制影响层序结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层序地层综合划分基础上,根据一个基准面变化周期中所形成的层序结构变化特征,将层序结构划分出5种基本层序结构单元类型,即A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等5种。针对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沉积体系单元具体分析了层序充填结构特征、结构类型、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层序结构发育类型及充填过程,探讨了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层序结构动力学特征。首次提出了"层序结构分布律",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大型内陆拗陷湖盆层序结构分布模式,认为在没有重大构造事件、突发沉积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相邻的层序结构类型才能相互重叠地分布。 赵俊兴 申赵军 李良 王峻 王峰 曹志松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可容纳空间 普光陆相地层天然气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012年 普光地区陆相地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以局部盖层为主,由须家河组及以上地层的泥质岩构成,储层主要为须家河组须二及须四段砂岩。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盖层分布、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普光陆相地层具有较好的生储层搭配及盖层,为陆相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生烃凹陷控制气藏的分布范围;燕山期的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着油气运聚的方向;断裂及裂缝起着输导和改善储层的双重作用;其中后两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普光陆相天然气的成藏。 孙利 刘家铎 王峻 李中超 王文之关键词:陆相地层 烃源岩 成藏模式 古构造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 被引量:10 2006年 应用包裹体测温和Easy-Ro方法恢复了伊宁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结果表明伊宁凹陷晚二叠世的地温梯度约为40℃/km,以后经过两次波动(分别对应于K1和E1两次构造运动)逐渐减小到现今的24℃/km。上二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二叠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王峻 刘家铎 田景春 侯志江关键词:包裹体 古地温 古地温梯度 热演化史 成藏 延川南地区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在观察大量岩芯、分析总结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对延川南地区上古生界,主要煤层发育特征进行对比,并对主要含煤地层进行沉积环境分析。认为在研究区发育山西组和太原组2套含煤地层,其中山西组的2~#煤层厚度大,全区广泛发育,是研究区的主要煤层。山西组总体为浅湖相向三角洲平原相的过渡环境,山西组下部浅湖-三角洲前缘环境是最有利的成煤环境。 王峻 张航 曾令平关键词:含煤地层 沉积环境 土壤磷循环研究趋势与热点领域——基于2005—2023年文献计量分析 2025年 磷是生态系统中作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素,土壤磷循环则是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磷循环过程。深入理解土壤磷循环对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缓解磷资源短缺、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土壤磷循环的研究渐长,但缺少土壤磷循环相关研究系统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分析了土壤磷循环领域的年际发文量、主要研究国家和机构、研究热点和趋势。通过对2005—2023年间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1)针对土壤磷循环的研究呈增长趋势,尤其2017年以后呈高速增长;(2)中国和美国是土壤磷循环研究的主要贡献国家,中国的中国科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为主的研究机构在土壤磷循环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3)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oil Biology&Biochemistry和Plant and Soil等英文高水平期刊是发表土壤磷循环相关研究最多的期刊,中国的生态学报是中文期刊中研究土壤磷循环最多的期刊。(4)土壤磷循环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农业等领域,具体涉及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土壤磷循环机制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的差异、土壤-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磷循环的影响等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土壤磷循环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响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澜心 苏炳睿 王元君 王峻 郑学昊关键词:土壤 磷循环 文献计量法 近70年珠江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22年 收集1954—2019年珠江流域的3个主要水文站:高要站(西江)、石角站(北江)和博罗站(东江)的径流量与输沙量资料,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珠江流域水沙近70年来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4—2019年珠江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年输沙量呈下降趋势,高要站与博罗站年输沙量分别于2003年和1991年发生突变,多年平均输沙量较突变前分别减少了71.30%和48.88%,石角站未发生明显突变。2000—2019年珠江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改善区域占流域总面积的89.27%,但NDVI与水沙变化的相关性不显著。运用双累积曲线法对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珠江输沙量的影响进行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森林砍伐、水库建设、水土保持等人类活动对输沙量造成显著影响,2000年以后龙滩水库建设是西江输沙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植被改善对于珠江流域输沙量的影响不明显。 杜以超 罗孝文 王峻 崔家馨关键词:输沙量 径流量 NDVI 富长石粗碎屑砂岩孔隙演化定量分析——以渤海湾盆地辽东凸起北段沙河街组二段为例 被引量:2 2020年 孔隙演化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是油气成藏的重要影响因素,储层孔隙度演化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是关键。通过富长石粗碎屑砂岩储层的显微组构、自生矿物、成岩序列及热演化史分析,确定孔隙度演化定量计算参数,建立储层孔隙演化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辽东凸起北段沙河街组二段砂岩储层中长石的水岩反应过程及产物,是影响孔隙度的关键因素,储层的分选系数、胶结物质量分数、残余原生粒间孔面孔率、总面孔率和溶蚀孔面孔率分析是影响定量计算准确度的重要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压实作用对储层破坏最强,孔隙度平均减小了15%,压实作用主体减孔时间为距今38~23.3 Ma,胶结作用次之,孔隙度平均减小了10.4%,胶结作用几乎贯穿整个成岩时期,溶蚀作用平均增加了9.8%孔隙度,溶蚀作用持续时间为距今19~2 Ma;伴随着油气的充注,储层物性逐渐变好,油气充注结束,储层物性变差。 郭龙龙 陈洪德 黄晓波 王峻 冯冲关键词:低渗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3年 从储层的微观特征出发,通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认为: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的岩性以晶粒云岩、颗粒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溶孔、溶洞等),裂缝整体不发育。沉积环境控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是普光地区储层形成的重要条件。成岩改造是储层形成的关键,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导致储层的成岩作用呈多期次、多类型的特征,其结果将地层内的滩相沉积体由原生孔隙为主改造成以次生孔隙占优势的储层,加之储层孔隙较好的保存条件,从而形成了目前储层展布特征。 李中超 孙利 王峻 魏立新 刘伟伟 王文之关键词:岩矿特征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