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国栋

作品数:60 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1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1篇文化科学
  • 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8篇运动员
  • 7篇训练器
  • 7篇下肢
  • 6篇肌电
  • 5篇面肌
  • 5篇背包
  • 5篇比赛
  • 5篇表面肌电
  • 4篇脊柱
  • 4篇惯性参数
  • 4篇步态
  • 3篇大学生
  • 3篇短跑
  • 3篇信号
  • 3篇肢体
  • 3篇生物力学
  • 3篇实时监控
  • 3篇判读
  • 3篇偏转
  • 3篇显示模块

机构

  • 60篇苏州大学
  • 4篇常州大学
  • 3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合肥师范学院
  • 1篇上海杉达学院
  • 1篇上海体育学院
  • 1篇武汉体育学院
  • 1篇苏州市体育科...
  • 1篇苏州外国语学...
  • 1篇苏州幼儿师范...

作者

  • 60篇王国栋
  • 42篇陆阿明
  • 16篇雍明
  • 13篇张秋霞
  • 10篇汪涛
  • 10篇张英媛
  • 5篇张阳
  • 5篇王敏
  • 4篇陈金鳌
  • 3篇王芳
  • 3篇张力
  • 2篇李志强
  • 2篇王国祥
  • 2篇许磊
  • 2篇戴晓群
  • 2篇杨海兰
  • 2篇张林
  • 2篇张娃
  • 2篇严鑫
  • 2篇黄志明

传媒

  • 6篇体育科研
  • 3篇体育科学
  • 3篇中国运动医学...
  • 2篇北京体育大学...
  • 2篇中国体育科技
  • 2篇首都体育学院...
  • 2篇第七届全国运...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2篇2015第十...
  • 2篇2015全国...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体育文化导刊
  • 1篇体育学刊
  • 1篇当代体育科技
  • 1篇第九届全国体...
  • 1篇第十八届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3篇2015
  • 5篇2014
  • 1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偏转度检测控制系统及包含该系统的力量平衡训练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偏转度检测控制系统及包含该系统的力量平衡训练器,通过将负荷挡板固定于转环的两侧,同时将转环转动设置于传导轴上,根据偏转度检测控制系统实时监控转环的转动角度以确定两侧负荷挡板的偏转角度及扭转力矩,用户可...
陆阿明王国栋雍明
文献传递
运动性疲劳对跑运动学与下肢肌电的影响被引量:2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人体跑至疲劳过程中的运动学与下肢表面肌电图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更好地认识疲劳对人体运动动作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名男性受试者在跑台上进行12km/h恒速度跑至疲劳,对3个阶段运动学参数及表面肌电时频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跑至疲劳的3个阶段,1)单步步长和步频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右脚至左脚步长减小(均值为1.68m、1.65m、1.65m),步频增加(均值为2.77步/s、2.84步/s、2.87步/s),而左脚至右脚步长增加(均值为1.61m、1.64m、1.64m),步频减小(均值为2.88步/s、2.84步/s、2.78步/s);2)躯干倾斜、扭转幅度显著增加(P<0.05),髋、膝关节角度出现规律性变化(P<0.05),踝关节角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肌积分肌电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肌肉平均功率频率指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结论:中等强度恒速跑至疲劳过程中,随着疲劳的产生与发展:1)从左脚至右脚单步步长增加、步频减慢,而从右脚至左脚出现相反的变化规律,躯干扭转幅度变大,后仰增加,"坐姿"跑成为必然趋势;2)除腓肠肌外,下肢肌肉的积分肌电逐渐增加,平均功率频率呈下降趋势,但左右侧变化的时间段和幅度不完全一致。
陆阿明王国栋王芳
关键词:运动学表面肌电
动态关节角度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态关节角度测量装置,包括两个测量臂、转动连接模块、角度测量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测量臂由第一固定测量臂和第一自由测量臂构成,另一个测量臂由第二固定测量臂和第二自由测量臂构成,每一自由测量臂与相应...
王国栋陆阿明
文献传递
人体惯性参数对下蹲跳逆向动力学计算的影响研究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选择6种常用的人体环节惯性参数模型,比较运用不同参数模型计算环节惯性参数值的差异,及其对下蹲跳逆向动力学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方法:选择常用6种人体模型的下肢环节惯性参数进行比较,模型包括:1.郑秀媛模型...
陆阿明王国栋张英媛
文献传递
下肢优势侧评定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1
2014年
目的:探索在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侧别差异。方法:采用2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每名受试者进行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评定,对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所采集的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种评定方法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评定时均具有有效性,其中单腿前跳对称指数和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在评定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时呈显著性正相关,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和伸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和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余两两指标之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划分时,使用不同的评定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进行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对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时要合理的选择评定方法。
张英媛王国栋陆阿明
关键词:下肢
双侧力量平衡训练器设计
<正>1研究目的虽然双侧力量不对称对运动表现和损伤发生均会产生影响,但在实际训练中,协同动作的力量练习多采用连体设计的训练器,等于默认两侧在协同动作发出同样的力,一般不会增加双侧的偏转的自由度。本研究设计一种偏转度检测控...
陆阿明王国栋雍明
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单足站立的平衡控制策略研究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FAI)者患侧和对照组的非优势侧静态平衡姿势中压力中心(centre of pressure,COP)的空间特征,以及慢成分(rambling)和快成分(trembling)轨迹控制特征,来探讨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平衡控制策略。方法:12名FAI组和14名正常对照组受试者分别在测力台上进行睁眼和闭眼30 s单足站立测试,记录压力中心的轨迹并分析其空间特征,将压力中心信号分解为慢成分和快成分,并对快慢成分的轨迹进行时频特征分析。对于不同组别和视觉效应之间的比较采用混合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在睁眼时,COP所形成曲线的95%置信椭圆面积(ar-ea)、COP在前后方向摆动的长度(length_x),COP在左右方向摆动的长度(length_y)、COP摆动的总轨迹长度(length_xy)在FAI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闭眼时,area和length_x在FAI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单足站立时COP的慢成分和快成分的时域特征,除了平均摇晃幅度在两组之间以及睁、闭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摇晃幅度的均方根和标准差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慢成分和快成分的摇晃频率在两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睁眼和闭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静态平衡的中枢控制和外周控制能力均弱于对照组,因此不能仅仅将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认为是外周的损伤,而要同时考虑中枢的损伤。(2)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可以通过视觉来补偿平衡控制能力的缺失。
张秋霞顾祎程张阳王国栋陆阿明
不同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
<正>1研究目的本研究探索不同的背包方式行走对大学生脊柱角度的影响,为人们合理背包和防止背包给人体带来的损伤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研究方法以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所采用的背包装置是通过模拟大学生常规背包制成的,由...
王敏陆阿明王国栋
不同背包方式行走不同时间对大学生脊柱角度影响的动态研究
目的:本研究探索在动态条件下以不同背包方式行走不同时间对大学生脊柱角度在矢状面和额状面的影响,为人们合理使用背包和防止背包给人体带来的损伤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方法:以苏州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解析...
王敏陆阿明张秋霞王国栋
关键词:大学生
文献传递
高弓足跑步支撑阶段的动力学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根据足弓高度指数选取9名高弓足学生为实验组和9名正常足学生为对照组,采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对两组受试者跑步时支撑阶段的力学控制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垂直方向上,高弓足者着地时的冲击力峰值和第1载荷率显著高于正常足者(P﹤0.05);推动力峰值和第2载荷率以及到达峰值的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前后方向上,高弓足者加速力峰值高于正常足者(P﹤0.05),其它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外方向上,高弓足者跑步时内外方向上力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力值波动范围均高于正常足者(P﹤0.05),其它指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1)高弓足者受到较高的冲击力(峰值)和载荷率,以及僵硬的足弓可能暗示了高弓足者着地时足弓缓冲震荡的能力降低,是造成高弓足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2)高弓足者与正常足者前后和内外方向上的差异性可能是造成高弓足损伤的潜在因素之一,这些差异性可能与足弓僵硬、下肢肌肉活性较差以及肌肉做功的差异有关。总之,高弓足者在跑步支撑阶段对动力学控制能力较差,反映了高弓足与正常足者跑步时力学控制机制的不同。
毛晓锟张秋霞陆阿明王国栋杨倩倩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高弓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