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英
- 作品数:26 被引量:134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断层几何非均匀性对强震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 走滑断层在几何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断层面不连续、非规则体出现在各种尺度上.几何结构的非均匀性必然会影响断层带上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破裂过程.关于断层带上非规则体对地震破裂过程的影响已有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但其对断层带上强震活...
- 马胜利陈顺云扈小燕王凯英刘力强
- 关键词:强震活动非均匀性
- 文献传递
- 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时空分布
- <正>关于一个地震对另一个地震的影响已有很多作者从静态应力变化角度加以讨论。作者在分析实验结果、野外观测资料后认为断层相互作用的方式很多,不同方式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就此内容做一个讨论。1静态交替型 在断层位移上表现为有与...
- 马瑾马胜利刘力强单新建范俊喜扈小燕王凯英宋福喜
- 文献传递
- 应力扰动对摩擦滑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 <正>近年来,地震活动与地壳的瞬时加载或周期性加载(其中包括固体潮、水库注水、大地震引起的动态或静态应力变化等)的相关性是地震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之一。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特别是在大地震引起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与触发地震活动方...
- 马胜利王凯英陈顺云陈国强扈小燕
- 文献传递
- 亚失稳研究——地震预测是地震研究的终点么?
- 1.亚失稳的定义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及断层稳定性,可将一次完整的地震循环划分为稳定态、亚稳定态、亚失稳态和失稳态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稳定态(Ⅰ),为理想弹性体加载阶段,意味着材料均一、无结构或材料上的缺陷;亚稳态(Ⅱ),考...
- 郭彦双刘培洵卓燕群陈顺云王凯英齐文博
- 关键词:地震预测
- 基于实验结果讨论断层破裂与强震物理过程的若干问题被引量:22
- 2003年
- 基于断层摩擦滑动实验、含凹凸体断层的变形破坏实验、断层撕裂扩展的实验、交叉断层的变形实验等多种实验结果并结合前人的工作 ,讨论了与断层破裂与强震物理过程相关的若干问题。研究表明 ,断层的整体滑动引起其两侧块体弹性应变的释放 ,是强震发生的原因 ,因此构造活动区具有较大尺度、结构连续且简单、介质均匀的断层 (或断层段 )是产生强震必备的构造条件 ,深部新生断层(盲断层 )向上撕裂扩展产生强震 ,尚需“弱层”提供“解耦”条件以便断层发生整体滑动。强震孕育过程中包含着凹凸体的破裂 ,断层面上凹凸体的尺度、强度及数量决定着前震活动的特征、强震动态破裂过程以及前兆现象。由断层分割的块体通过边界断层的交替滑动、以“框动”的方式运动 ,因此块体周边的断层上强震活动具有交替性。
- 马胜利刘力强马瑾巴晶王凯英扈小燕
- 关键词:凹凸体地震机理
- 1996年川滇地区发生的一次应力转向事件被引量:11
- 2003年
- 1994— 2 0 0 0年间川滇地区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分析结果显示 ,川滇地区的应力场存在以丽江—小金河断裂为界的分区特征 :丽江—小金河断裂以北地区 (北区 )存在双重力源应力场 ,而南部地区(南区 )应力方向单一 ;并发现北区在 1996年前后发生过一次应力场转向事件 ,转变前后的应力主轴方位分别对应双重力源的两个方向 ,反映了双重力源在北区随时间的相互作用。南区应力场较为平稳 ,在此期间几乎无变化。GPS测量结果显示 ,1998— 2 0 0 0年丽江—小金河断裂带的活动方式与新构造运动时期的累积位移相反 ,也表明了川滇北部地区应力场发生了转变。
- 王凯英马瑾顾国华刁桂苓
- 关键词:震源机制GPS应力方向
- 基于加密地震观测讨论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被引量:1
- 2021年
- 文中基于滇西北地区临时加密台站和区域固定台站地震观测资料,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对2018年2月25日—2019年7月31日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高分辨率地震检测和高精度地震定位,据此分析红河断裂带北段维西-乔后断层的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表明,目前维西-乔后断层除了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交会区、阶区等)外,地震活动微弱,但在其西侧可能存在一条隐伏的陡倾角右旋走滑断层,沿该断层小地震活动活跃。地震频度、能量释放率、b值等统计参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表明,维西-乔后断层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稳定,区域应力增强不明显;空间上大部分区域的b值较高,低b值区主要分布在一些特殊的断层部位(如断层交会区、阶区等),但尺度一般较小。ETAS模型统计结果表明,40%以上的地震活动受外部因素触发,包括深层流体扰动和远程强地震触发等。由此我们认为,维西-乔后断层主断层目前的地震活动性较弱,但其西侧的隐伏分支断层小地震活动丛集且有增强趋势,需要综合分析主断层及其西侧隐伏分支断层的活动性,以评估其地震危险性。
- 王志伟马胜利雷兴林王凯英
-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
- 2008年汶川地震前震源区的异常应力状态
- <正>运用基于震源机制资料、岩石破裂实验结果、强震区的地形和应力降等资料所开发的评价地震危险区应力状态参数的CAM方法(Rebetsky,1997,2003)对2008年汶川强震发生前震源区附近的小震震源机制资料进行了分...
- 王凯英马瑾
- 文献传递
- 2008年汶川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引起的余震活动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用两种发震构造的破裂位移分布模型对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进行了模拟.通过对这两种破裂位移模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破裂位移模型的逆冲兼右旋滑动的位移模式及南北两段分别有两个滑动量高值区这样的特点控制了区域库仑应力变化的总体分布特征.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和计算结果还显示:所获得的区域主要断裂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布和正应力变化分布同时控制了该地震发生后余震的分布,库仑应力变化增强同时断层面受到主震断层位错拉张的区域和余震的分布强烈吻合,而库仑应力变化增强但是相应部位断层面受到主震的挤压作用却没有余震发生,显示了强震后区域断层受到的正应力变化和库仑应力变化均对余震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库仑应力变化增强是触发余震的机制;两种模型计算结果的细微差异显示了倾角向下变缓的震源破裂模型能更好地解释余震在破裂断层北部的分布特点.对昆仑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等周边强震多发断层的库仑应力变化及对未来地震活动的可能影响进行了初步评价.
- 王凯英马胜利
- 关键词:汶川地震库仑应力变化地震触发
- 应力时空演化揭示出的汶川地震前亚失稳过程被引量:13
- 2018年
- 近年来从岩石实验研究针对应力水平进入峰值强度后至断层快速失稳前的短临阶段变形物理场的时空演化过程提出了亚失稳阶段的概念,该阶段的基本特征为应力由峰值前的积累为主转为峰值后稳定释放并加速至最终快速失稳,这一过程伴随着其他变形物理场的相应转变.把握该阶段应力场的转变特征对认识未来地震危险区及其变形阶段至关重要.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运用基于区域多个地震震源机制反演定量应力张量的方法对强震前是否存在可观测的亚失稳应力状态进行了研究.获得的震源附近紫坪铺水库区域临震前应力状态时空演化过程显示,水库测震台网开始运行的2004年8月至2007年6月期间该区域归一化有效平均应力水平相对较低且均匀分布,随时间无明显变化;而2007年6月后至汶川主震发生前应力水平局部显著增强.基于不同时段的定量应力进一步获得了随时间演化的增量场,显示2007年6月后除了汶川附近和彭县附近为应力增强区,其他大部分区域表现为幅值相对较低的应力释放,表明研究区在2007年6月后应力水平明显弱化;而在2007年6月之前的应力增量场却显示区域应力随时间以积累为主.根据应力演化特征及分时段的应力增量场可推断孕震区在2007年中期达到强度极限,峰值前区域应力随时间平稳变化并以积累为主,而峰值后则转变为明显的应力释放.该现象显示汶川地震前区域应力存在由积累为主转为释放为主的可观测阶段,符合实验研究中断层由稳态进入亚失稳状态的应力演化特征.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推测汶川地震前震源断层及附近区域存在联动加速变形过程,与震前亚失稳应力状态相关.
- 王凯英郭彦双冯向东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