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永禄

作品数:194 被引量:968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2篇期刊文章
  • 27篇专利
  • 21篇会议论文
  • 1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7篇农业科学
  • 10篇经济管理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19篇小麦
  • 33篇栽培
  • 31篇播种
  • 21篇稻茬
  • 21篇免耕
  • 21篇高产
  • 20篇栽培技术
  • 19篇四川盆地
  • 19篇盆地
  • 19篇耕作
  • 18篇播种机
  • 15篇性状
  • 13篇旱地
  • 12篇人工合成小麦
  • 11篇土壤
  • 11篇还田
  • 10篇水稻
  • 9篇稻草覆盖
  • 9篇稻茬麦
  • 9篇种子箱

机构

  • 185篇四川省农业科...
  • 23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四川大学
  • 11篇德阳市小麦专...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中江县农业局
  • 5篇江油市农业局
  • 3篇西华师范大学
  • 3篇四川省农业机...
  • 3篇内江市农业科...
  • 2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襄阳市农业科...
  • 2篇四川省农业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简阳市农业局

作者

  • 193篇汤永禄
  • 98篇李朝苏
  • 60篇黄钢
  • 48篇吴春
  • 35篇杨武云
  • 34篇吴晓丽
  • 29篇李俊
  • 25篇魏会廷
  • 13篇马孝玲
  • 13篇袁礼勋
  • 11篇余遥
  • 10篇李明
  • 9篇邹裕春
  • 9篇郑家国
  • 8篇张鸿
  • 8篇胡晓蓉
  • 8篇樊高琼
  • 6篇吴元奇
  • 6篇李少昆
  • 6篇谢瑞芝

传媒

  • 30篇西南农业学报
  • 29篇四川农业科技
  • 10篇作物学报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麦类作物学报
  • 6篇耕作与栽培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种子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作物杂志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绵阳经济技术...
  • 2篇Agricu...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2篇农学学报
  • 2篇全国小麦栽培...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13篇2016
  • 10篇2015
  • 19篇2014
  • 9篇2013
  • 16篇2012
  • 12篇2011
  • 18篇2010
  • 10篇2009
  • 8篇2008
  • 18篇2007
  • 9篇2006
  • 2篇2005
1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集约多熟稻田长期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本文选取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有代表性的三个市、县、区,以1982年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为基础于2006再次取土样,以分析该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养分的长期变化。以反映土壤养分特征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
李向东陈源泉汤永禄高旺盛隋鹏季书勤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土壤养分
文献传递
当前我省小麦生产存在de主要问题及管理对策
2007年
汤永禄
关键词:小麦生长小麦生产麦区条锈病
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四川小麦主栽品种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的抗性,比较以蚜量比值为标准划分的抗性等级与千粒重损失率的一致性。【方法】选择2000年以来四川省审定的34个小麦主栽品种,遮雨棚内盆栽种植,在孕穗期进行罩网接蚜,利用蚜量比值方法划分抗蚜等级,在小麦成熟后测定千粒重损失率。【结果】34个品种的抗性等级分布为中抗~高感,没有抗或高抗品种,中抗、低抗、低感、中感、感、高感等级的品种数分别为2、6、11、5、6和4个,中抗品种为川麦42和绵麦45。中抗至高感等级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损失率依次为43.6%、58.1%、60.3%、68.1%、73.5%和77.1%,川麦42(中抗)和内麦836(高感)的千粒重损失率分别为41.8%和80.7%。蚜量比值与千粒重损失率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部分品种抗性等级与其千粒重损失率表现不一致,低抗品种川农16千粒重损失率为70.0%,而低感品种川麦107的千粒重损失率为52.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参试的四川小麦品种在中抗至高感禾谷缢管蚜等级内均有分布,且主要集中在低感范围内,具有外源遗传背景的川麦42比近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稍强。蚜量比值结合千粒重损失率进行小麦抗性等级划分的结果更加可靠。
魏会廷李俊吴春向运佳李朝苏杨武云汤永禄
关键词:小麦禾谷缢管蚜
生态条件与氮肥运筹对四川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明确小麦淀粉品质与生态条件、氮肥运筹及其互作的关系,在四川生态条件差异较大的仁寿(丘陵麦区)、广汉(平原麦区)、西昌(山地麦区)3个生态点,通过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两个施氮量(120、180kg·hm-2)、3种施肥方式(底肥一道清;底肥∶苗肥=7∶3;底肥∶拔节肥=6∶4)对四川主推小麦品种川麦104淀粉RVA谱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条件对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有极显著的主效应;120kg·hm-2施氮量下小麦淀粉崩解值显著高于对照(不施肥)和180kg·hm-2施氮处理;底肥∶拔节肥=6∶4处理显著提高了淀粉最终黏度。生态点×施氮量的互作对淀粉的高峰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生态点×施氮量×施肥方式的互作对淀粉的最终黏度影响极显著。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基本与海拔和生育期总降水量负相关,与生育期积温正相关,但孕穗-开花期较低的日平均温度和适度的降水对形成优质淀粉有利。不同生态点比较,小麦淀粉RVA谱特征参数均以广汉点最大,仁寿次之,西昌最小。广汉点小麦的淀粉品质较好,更适合于面条加工;仁寿点在120kg·hm-2施氮量下淀粉品质较优。
王强生郑文樊高琼汤永禄黄冠男
关键词:生态条件施氮方式小麦淀粉品质
西南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组装与示范效果被引量:18
2010年
西南麦区是我国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以套作小麦为主体。针对区域生态生产特点设计研制了ZB-4、ZB-5型带式播种机,并以此为基础研究集成了旱地套作小麦带式机播技术。经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比传统人工挖窝栽培省工87.7%、节本18.4%、增产57.4%、增效420.0%。此项技术达到预期效果的技术要点是,坚持规范轮作,选准对路品种,掌握适宜播期,选择适宜机型规范播种,科学用肥、足氮增磷,综合防治病虫害。
汤永禄李朝苏余秀芳莫太相舒泽刚
关键词:旱地套作小麦
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大面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被引量:1
2016年
2014~2015年,川麦104及其高产配套技术在四川省30个小麦主产县(市)进行大面积示范,示范总面积6071万hm^2,最高单产687.6kg/667m^2,平均单产356.7kg/667m^2,比全市小麦增产30.4%。川麦104实打验收最高单产再创新高,在平原麦区最高单产687.6kg/667m^2、旱地套作麦最高单产450.9kg/667m^2。川麦104及其高产配套技术大面积示范,增产显著,不仅提高了种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了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而且使川麦104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辐射带动四川整个小麦产业发展。
李俊吕茂应万洪深杨武云汤永禄李朝苏
关键词:小麦增产
四川稻麦双免耕固定厢沟栽培技术研究(英文)被引量:6
2005年
通过定位试验、同田对比试验和生产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固定厢沟双免耕技术(PBDZ)对稻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年际变化趋势,并对稻麦增产机理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BDZ栽培能显著提高稻麦产量。与传统栽培方法(TCT)相比,小麦增产6 7%~9 8%,水稻增产5 1%~6 7%;小麦增产幅度大于水稻,且小麦增产幅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水稻则呈下降趋势。PBDZ栽培的物质成本比TCT栽培方式减少1290元/hm2,劳动力成本减少645元/hm2,总成本降低19%,全年实现节本增收2782元/hm2(76%)。本文还分析了PBDZ技术突破稻麦单产的土壤学、农艺学和生理生态基础。
汤永禄郑家国黄钢
关键词:固定厢沟增产机理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5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人工合成小麦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特性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2.31%、5.31%和7.95%;其干物质积累速率,尤其是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高于普通小麦品种,如播种—分蘖、分蘖—拔节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高18.66%和20.46%,相应地主要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移量和转移贡献率也高于普通小麦品种。成熟期SHW衍生品种的叶片、穗轴(颖壳)、茎鞘干物质占成穗茎总干重的比例分别比普通小麦品种低15.46%、7.14%和2.65%。SHW衍生品种植株中等偏高,但上部叶片短而宽,株型相对紧凑;开花期参试品种之间冠层分析仪参数没有显著差异,但SHW衍生品种在灌浆中期的太阳直接辐射透过系数较低,而消光系数较高。SHW衍生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较高,而旗叶光合速率优势不明显。籽粒产量与粒数/m2、花后叶片SAPD、灌浆中期群体光合速率、消光系数等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参试的SHW衍生品种株型相对紧凑、前期物质积累较快,成熟后非籽粒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较低,花后冠层叶片持绿期较长、群体光合效率较高,粒数与粒重协调、增产明显。
汤永禄李朝苏吴晓丽吴春杨武云黄钢马孝玲
关键词:冠层结构光合特性
成都平原免耕及不同麦秸还田量种植水稻的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在成都平原麦收后围绕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栽种水稻的产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处理较传统耕作水稻显著增产,主要是显著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后,水稻产量增加,秸秆还田量与产量的关系符合多项式y=7238.6+0.0117x+2.12×10-5x2-1.49×10-9x3(R=0.988**),理论上还田麦秸以10 089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此后开始下降;(3)与传统耕作比较,在水稻生长期,免耕明显加重了杂草的发生,但通过秸秆覆盖后可减少杂草发生,且表现出随秸秆还田量增加杂草量明显减少的趋势;在水稻收获后的休闲期,免耕表现出有抑制杂草发生的作用,且这种效果随着秸秆还田的增加而增强。
王克如李少昆汤永禄谢瑞芝高世菊刘中平柏军华王运圣
关键词:秸秆还田免耕水稻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