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椎间不稳的初步探讨
-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椎间不稳的原因及其影响.方法:2006年6月-2014年6月开展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后出现假体椎间不稳病例7例,男3例,女4例,年龄32-52岁,平均42.5岁.病例纳入标准:①人工间...
- 牵开南何志勇母建松兰海
- 关键词:颈椎间盘置换
- 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前路手术治疗
- 2006年
-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治疗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方法自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采用前方髂腹股沟切口,耻骨上方横切口,手术治疗25例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8.9个月,根据Mear的影像学评价标准,本组骨盆骨折解剖复位21例,复位满意4例,其中21例步态正常,遗留步态异常4例,腰背痛5例,髋痛3例,未发现切口感染,未发现异位骨折,无1例死亡。结论髂腹股沟切口,联合耻骨上方切口,可显露骨盆前环到后环,对于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复位固定更加直接,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异位骨化发生率极低。
- 员晋李开南兰海赵平张进军何智勇汪学军陈尔东母建松
- 关键词:骨盆骨折骨折固定术
- 微创脊柱手术时椎弓根的体表定位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棘突顶端上下缘与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的关系,为微创胸腰段脊柱内固定术椎弓根的体表定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0具完整脊柱骨标本,测量标本两侧胸11~腰2椎弓根中心点与棘突旁开距离(CO)、棘突上、下缘至椎弓根中心点水平面垂直距离(AC、BC),以棘突顶端的上、下缘为参照点确定椎弓根的最佳体表投影点。选取20例无神经症状的单节段椎体骨折男性患者;年龄23~54岁,平均37.6岁。损伤部位:胸11、胸12、腰1、腰2骨折椎体各5例。以棘突顶端上缘点为确定椎弓根中心的参考点,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相应椎体Cobb角。结果男、女性各椎体左右两侧CO、AC、B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组间相同椎体CO和BO及胸11、胸12椎体的A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1、腰2椎体的A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或女性胸11~腰2的CO依次变大、AC和BC逐渐减小,各椎体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应用显示,术前、术后相应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棘突顶端上缘为确定椎弓根中心点的最佳参照点,微创脊柱内固定术体表定位椎弓根时应根据性别和具体骨折椎体确定进针点。
- 李开南汪学军张进军何志勇母建松兰海郑江
- 关键词:棘突椎弓根微创脊柱内固定术
- 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微创内固定围手术期处理
-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微创内固定围手术期处理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4年2月对654例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进行微创内固定术的治疗,总结其围手术期处理的特点.本组654例老年股骨转子部骨折患者中...
- 汪学军母建松李开南赵平
- 关键词:股骨转子部骨折微创内固定围手术期
- 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 (OA)的经验。方法 笔者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6月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诊治膝关节骨关节炎 112例 ( 13 2膝 ) ,通过镜下观察与术前临床表现、X线片、彩色多普勒诊断进行比较 ,并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术后优良率 87 4% ,X线片改变与镜下所见符合率为 5 4 5 % ,彩色多普勒对半月板损伤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结论 关节镜手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诊断价值高 ,损伤小 ,恢复快 ,中期疗效明显的特点 ;X线片与镜下改变符合率较低。彩色多普勒对半月板损伤和关节积液有诊断价值 ;术后患者主动功能锻练对症状改善、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术后 12个月左右疗效最佳。
- 员晋李开南母建松杨懋华赵平张进军何智勇颜冰冰
- 关键词:关节镜清理术膝关节骨关节炎
- 椎间盘镜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被引量:14
- 2007年
- 汪学军李开南母建松陈尔东张进军兰海张红星
- 关键词:椎间盘镜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发症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陈旧性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
-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陈旧性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疗效及手术特点.方法:2006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陈旧性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56-87岁,平均73岁,肱...
- 李开南母建松兰海
- 关键词:人工肱骨头肱骨近端骨折肩袖
- 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与后路腰椎间融合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比较被引量:4
- 2014年
-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 彭超何智勇母建松兰海李开南
- 关键词: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内固定
- 肱侧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的疗效评价
- 目的:探讨肱骨内侧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不愈合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2005年1月-2013年12月我可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病例13例,均采取内侧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自体髂骨条植骨和肱骨近端解剖...
- 李开南母建松兰海
-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折骨折不愈合结构性植骨内固定
- D-二聚体对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被引量:12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在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在术前、术后第3、7、28天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413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同时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作为标准检查。规定血浆D-D水平大于5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阳性,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结果 413名患者中彩超检出48例(11.6%)有急性DVT,D-D检测敏感度93.8%,特异度97.0%,准确度96.6%,阳性预测值80.4%,阴性预测值99.2%,χ2检验P=0.057,D-D水平与彩超具有基本相同的检出率。DVT阳性患者术后第3天平均D-D水平为(743±216)ng/mL,术后第7天为(2 319±563)ng/mL,术后第28天为(2 448±635)ng/m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检测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骨折术后DVT形成,D-D检测是一种有效而灵敏的方法。
- 郑江李开南赵平汪学军母建松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转子间骨折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