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双艳

作品数:28 被引量:144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流层
  • 11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10篇对流层
  • 10篇对流层顶
  • 10篇层顶
  • 8篇对流层顶高度
  • 6篇夏季
  • 5篇环流
  • 4篇低频振荡
  • 4篇季节内振荡
  • 4篇降水
  • 4篇旱涝
  • 4篇高纬
  • 4篇臭氧
  • 4篇大气环流
  • 3篇振荡
  • 3篇中高纬
  • 3篇时空分布特征
  • 3篇臭氧总量

机构

  • 27篇南京信息工程...
  • 13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四川省气候中...
  • 4篇夏威夷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深圳市国家气...
  • 1篇石家庄市气象...

作者

  • 28篇杨双艳
  • 18篇周顺武
  • 8篇张人禾
  • 4篇武炳义
  • 4篇马振锋
  • 3篇王智娟
  • 3篇胡景高
  • 3篇刘炜
  • 3篇李天明
  • 2篇吴萍
  • 2篇任荣彩
  • 2篇徐海明
  • 2篇李慧
  • 1篇王美蓉
  • 1篇王强
  • 1篇杨明
  • 1篇王传辉
  • 1篇陈鹤
  • 1篇韩军彩
  • 1篇秦亚兰

传媒

  • 4篇大气科学
  • 4篇大气科学学报
  • 3篇气象
  • 2篇气象科技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干旱气象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夏季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并从环流异常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在高原QBWO年际强度偏强年,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高原南部QBWO扰动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原QBWO强度偏弱年,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揭示,在高原QBWO强度偏强(弱)年,起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纬度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特征,中高纬度准正压的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南(西南)方向传播的特征,且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与中高纬南(西南)传的信号共同作用引起中国不同的异常降水型。低纬度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QBWO信号传播至阿拉伯海(高原东南侧)后减弱消失,中高纬地区向南(西南)传播的信号与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汇合后继续向西(西北)方向传播,最终减弱消失。
田佳杨双艳刘雅舒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年际变化降水异常
夏季欧亚中高纬大气ISO与欧洲阻塞频率的联系及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协同作用
2024年
本文利用1979~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10~3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的时空演变及其对欧洲阻塞频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两者对欧亚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欧亚中高纬10~30天大气ISO表现出东传和西传两种模态。东(西)传模态下,对流层西北—东南向倾斜的四极型(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准正压位势高度异常耦合温度异常同时向东南方向(向西)传播。位相合成表明,在两个模态下,中高纬低频Rossby波列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显著影响欧洲阻塞的发生。东(西)传模态位相6~7(5~6)期间,欧洲阻塞发生最频繁。在东(西)传模态位相6~7(5~6)期间,欧洲西部、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以及我国东北平原(欧洲和乌拉尔山)地区分别受准正压的+-+-(+-)高度异常控制。有阻塞发生时,东传模态下,欧洲西部的正高度异常强度明显增强,乌拉尔山地区,东欧平原以及我国东北平原地区的高度异常强度均有所减弱。同时,欧洲以南出现负的高度异常;西传模态下,偶极型高度异常强度均增强,欧洲以南和我国东北平原分别出现负的和正的高度异常。可见,在两个模态阻塞频发位相下,阻塞的发生增加了欧洲和我国东北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降低了欧洲以南和乌拉尔山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因此,欧洲阻塞活动显著调控了欧亚中高纬地区大气ISO两个传播模态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
温昕晟杨双艳高铭祥李天明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极端高温
大气准双周振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5年
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10~20 d的振荡,它是大气中重要的低频系统之一,是在研究季风天气及其相联系的季风系统时被发现的。QBWO对大范围的长期天气变化及异常有着重要影响,且具有全球性和多季性。本文较系统总结了近年来QBW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其结构、活动特征,以及它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杨双艳武炳义胡景高周顺武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甘肃省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根据甘肃省8个探空站25年(1980—2004年)的对流层顶观测资料,分析了第一对流层顶和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各站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夏)季以第一(二)对流层顶为主。(2)第一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秋(冬、夏)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二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夏(秋、冬)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表现出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除秋季外,各个季节第一(二)对流层顶普遍存在5~6 a(准3 a)的周期振荡。(4)近25年来甘肃省两类对流层顶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特别是在夏季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杨双艳周顺武陈鹤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其与同纬度地区的差异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温度资料,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北半球两类对流层顶(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频率数据。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并讨论了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分布与高空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依据温度递减率插值法计算出的再分析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可以反映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季节变化特征:热带对流层顶全年频率高,冷、暖季节差异不明显;极地对流层顶盛夏频率极低,冷、暖季节差异明显。与极地对流层顶频率相比,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的可信度更高。2)青藏高原和同纬度地区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暖季增加(减少),在冷季减少(增加)。相比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热带(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在冬季偏少(多),其他季节偏多(少)。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等值线的梯度更大,表明青藏高原对流层顶更易断裂。3)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频率与高空温度关系密切。青藏高原对流层中上层(平流层下部)温度升高(降低),有利于青藏高原热带对流层顶频率增加,极地对流层顶频率减少,反之亦然。
秦亚兰周顺武张人禾杨双艳闫梓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空温度
对流层顶研究回顾被引量:18
2010年
大气急流、飞机颠簸、臭氧层顶等重要物理、化学现象均与对流层顶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动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自由大气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时,作为对流层与平流层过渡层的对流层顶是非常重要的,对流层顶研究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近几十年来对流层顶研究领域的有关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主要从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对流层顶要素变化以及对流层顶与臭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流层顶研究遇到的几个困难。
杨双艳周顺武
关键词:对流层顶臭氧气候变化
山西省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旱涝异常背景场分析
本文利用山西省61个台站44a(1961~2004)夏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山西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省旱涝年夏季的大气环流、海温场及有关物理量进行了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季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
杨双艳王智娟周顺武
关键词:旱涝降水大气环流海温场
文献传递
大气季节内振荡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主要是指时间尺度为30~60天的振荡,它是大气中最显著的一种振荡现象。作为大气的一个重要低频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近40年中,ISO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且已取得众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ISO对调整气候变率起重要作用,对我国天气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该文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ISO的研究成果,主要对它的结构和活动特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及其激发维持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一些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杨双艳武炳义周顺武刘炜
关键词:季节内振荡气候变率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空各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
杨双艳周顺武武炳义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位温臭氧总量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杨双艳周顺武张人禾吴萍李慧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臭氧总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