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明
-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模型驻涡燃烧室稳焰机理及流动与燃烧性能研究
- 李瑞明
-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数值模拟
- 弹上设备装配力矩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 李瑞明
- 关键词:弹上设备模态功率谱预紧力
- 驻涡燃烧室掺混孔对流量分配及燃烧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数值模拟了三种不同掺混孔面积对二元模型驻涡燃烧室试验器流量分配的影响,并在进口马赫数约为0.3、进口温度约为540 K工况条件下,分别对其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总压损失、贫熄边界和燃烧效率.研究表明:掺混孔面积对流量分配影响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掺混孔面积较大的驻涡燃烧室试验器的燃烧性能优于其余两种.
- 李瑞明刘玉英马文杰张荣春柳杨杨茂林
-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燃烧性能
- 轨道扩散法改进及加力室三维两相燃油浓度场计算
- 本文根据加力燃烧室浓度场计算的需要,本文在流场计算、燃油初始雾化、油珠碰壁处理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轨道扩散模型,编制了能适用于涡喷或涡扇加力燃烧室,多种典型混合器,不同环形或径向火焰稳定器布局与直射式喷嘴多种喷射方式...
- 李瑞明岳明樊未军杨茂林
- 关键词:加力燃烧室火焰稳定器
- 外涵引气双层壁喷油杆冷却特性数值模拟
- 2009年
- 通过数值模拟对新型加力用外涵引气双层壁喷油杆冷却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喷油杆为双层壁结构,从外涵引气冷却喷油杆.首先对实验油杆冷却性能进行了计算,并与油杆冷却性能模拟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变化规律基本符合,表明该计算方法可用.随后用该方法对真实加力室油杆冷却性能进行了计算,得到该喷油杆在真实加力室4个工况下外套及油杆内壁温度分布及从外涵引气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双层壁喷油杆方案可以有效引气和降温,使得喷油杆在高温的加力燃烧室内能正常工作.
- 李瑞明闫宝华樊未军杨茂林
- 关键词:加力燃烧室喷油杆数值模拟
- 侧喷挡板式雾化喷油杆喷雾特性实验被引量:1
- 2009年
- 发展了一种新型侧喷挡板式雾化喷油杆,使用Malvern激光粒度仪,对其在横向气流中所形成的雾场进行测量,获得其雾化特性参数.分析了初始雾化过程和雾场结构,初步研究了油压、气流速度以及喷油杆几何结构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该型喷油雾化方式的应用研究以及数值计算有着重要的意义.
- 柳杨马文杰李瑞明邢菲杨茂林
- 关键词:喷油杆激光粒度仪雾化
- 模型驻涡燃烧室二维冷态流场数值模拟
- 针对模型驻涡燃烧室,以Fluent计算软件为平台,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凹腔进气孔位置、来流参数和凹腔长高比对凹腔中冷态流场及凹腔的气体流量与来流流量百分比的影响,获得了研究范围内较优的凹腔进气孔位置、来流参数、凹腔长高比...
- 刘河霞杨茂林刘玉英李瑞明
-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数值模拟冷态流场航空发动机
- 驻涡燃烧室主流对凹腔涡流动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9年
- 利用粒子图像测速仪(PIV)对矩形模型驻涡燃烧室冷态流场进行了测试,分析了驻涡燃烧室主流速度及结构变化对凹腔内涡流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主流速度对凹腔内涡的大小、形状、涡心位置影响不大,旋涡强度及凹腔回流量随速度增大而增大.主流无稳定器时凹腔内涡心基本居中;主流加入稳定器后,凹腔中心剖面涡较大,涡心偏向后方,稳定器剖面涡较小,涡心偏向前方.实验结果为开展热态研究打下基础.
- 李瑞明刘玉英刘河霞杨茂林
- 关键词:驻涡燃烧室凹腔
- 外涵引气加力喷油杆冷却特性模拟实验被引量:3
- 2008年
- 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新型外涵引气双层壁喷油杆的结构方案.共设计了不同结构尺寸的8种新型双层喷油杆冷却套,在流动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换热特性和高温工况下流动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综合其引气和冷却性能,对比八种尺寸套管,选取了较为合适的冷却套管结构尺寸.并对这种尺寸的套管进行了油杆内壁温度沿杆高的变化、油杆内壁温度随冷却气总压的变化及油杆内壁温度随套管进口雷诺数的变化的研究.实验表明:可以有效从外涵引气(压差850 Pa时,引气量9 g/s),能够较大降低油杆内壁温度(冷却效率0.7以上).
- 闫宝华樊未军李瑞明杨茂林
- 关键词:加力燃烧室喷油杆
- 驻涡燃烧室凹腔供油位置对流场影响的PIV实验被引量:6
- 2009年
- 采用PIV(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技术,对凹腔供油位置不同时凹腔内的冷态流场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来流速度对腔内涡的形成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从而研究不同供油位置对涡稳定的影响.实验表明,供油位置在凹腔前体,油气掺混孔处的射流对涡有破坏,供油位置在凹腔后体,油气掺混孔处射流对涡没有破坏作用,在不考虑供油方式等因素的情况下,凹腔后体供油优于凹腔前体供油.研究结论可为该驻涡燃烧室进一步的热态燃烧性能实验研究提供依据.
- 刘河霞刘玉英李瑞明杨茂林
- 关键词:速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