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裔
- 作品数:91 被引量:243H指数:8
- 供职机构:贵州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462例分析
- <正>我院自2007年01月至2013年01月采用视频脑电图(V—EE6)检查结合影像学及临床表现对462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62例,男243例,女219例。...
- 王俊刘窗溪李玉琢冉忠营李晓裔
- 文献传递
- 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5例报告
- 2007年
- 李晓裔王传森
- 关键词: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
- 22例混合性中风临床分析
- 1995年
- 22例混合性中风临床分析李晓裔,苏树槐混合性中风是指在一个病人的一次中风期间,脑部可同时或相继发生出血和缺血两种病理过程。很多作者提出,在传统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上,应将混合性中风单列一类。为探讨混合性中风的发病机理和诊治情况,现将我科1991年来收治的...
- 李晓裔苏树槐
- 关键词:中风混合性
- 女性癫痫患者焦虑、抑郁和失眠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 <正>目的了解成人女性癫痫患者焦虑、抑郁和失眠的相关因素。方法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贵州省人...
- 李晓裔邵西仓吴云李想张代君张弘弛
- 文献传递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评估及其预后判断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分析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肌电图与痉挛评估的诊断价值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1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痉挛程度评分,按临床痉挛程度评分分为一般痉挛组(27例)和严重痉挛组(4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颤搐放电、面神经传导速度(MCV)、瞬目反射、侧方扩散(LS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记录术中LSR情况。根据术中LSR消失与否,将患者分为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观察和比较这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术后临床疗效评估情况。结果一般痉挛组和严重痉挛组患者的术前肌电图检查,LSR均为阳性表现,面神经MCV均在正常范围,而针极肌电图观察到的颤搐放电和瞬目反射、术前BAEP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31例患者的LSR是否消失,患者分为LSR残留组(15例)和LSR消失组(16例)两组,比较各组术后1周(痊愈患者残留组1例,消失组3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7例)、术后3个月(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7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消失组6例)及术后半年时(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消失组12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9例,消失组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恢复情况,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组内上述3个时间点的临床疗效评估比较,痉挛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半年时间点优于术后3个月且优于术后1周时间点(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的痉挛恢复比较,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为消失组显著优于残留组(P<0.05),而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能对面肌痉挛范围及程度、面神经兴奋性提供客观诊断评估依据;术中电生理实时监测,能帮助术者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及时
- 何颖李玉琢陈静潘明茜张勇李晓裔
- 关键词:偏侧面肌痉挛神经电生理预后
- 从昏迷到植物状态的SEP和BAEP动态特征分析
- 邵西仓李晓裔
- BECT患者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目的观察BECT(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者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3例睡眠期棘慢波指数(SWI)≥85%的BECT患者在治疗前行视频脑电图(VEEG)和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
- 李晓裔邵西仓吴云何颖王盼
- 文献传递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期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
- 2002年
-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诱发电位(BTEP)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发作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0例急性VBI患者做BTEP检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用30例相应正常人做对照。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相差显著,异常表现为T2、T3波的潜伏期延长,波形变化,T2~T3IPLD(IPLD:峰间期)延长和T1~T3IPLD延长。结论BTEP对VBI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李晓裔伍国锋咸力明
- 关键词: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潜伏期VBI
- 成人部分性癫痫患者睡眠障碍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成人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对初诊断的45例成人部分性癫痫患者(患者组)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行睡眠脑电图监测,分析其睡眠参数。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行白天嗜睡状况评价。比较两组睡眠参数和ESS评分的差异,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E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总睡眠时间减少(P<0.05),睡眠效率下降(P<0.05),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1、2期及清醒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增加(P<0.05),NREM慢波睡眠期(3+4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下降(P<0.05);两组总记录时间、睡眠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和觉醒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中,每月发作≥3次者ESS评分明显高于每月发作<3次者(P<0.01);与每月发作<3次者比较,每月发作≥3次者总睡眠时间减少(P<0.05),睡眠效率下降(P<0.05),NREM 1、2期及清醒期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增加(P<0.05),NREM 3+4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下降(P<0.05),REM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下降(P<0.05);两组间总记录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和觉醒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的ESS评分与睡眠效率(r=-0.49,P<0.05)、NREM 3+4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r=-0.54,P<0.05)呈负相关,与记录的其余睡眠参数不相关(P>0.05)。结论成年部分性癫痫患者有睡眠结构异常,白天嗜睡程度增高;癫痫发作可加重睡眠结构异常和白天嗜睡程度;睡眠参数异常与ESS评分有一定的相关性。
- 李晓裔邵西仓吴云刘姝李想李玉琢
- 关键词:EPWORTH嗜睡量表睡眠脑电图
- 茎乳孔注射药物治疗面神经麻痹神经电生理评价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观察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以临床表现、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为指标。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4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以40例常规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相差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前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不显著;两组治疗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后肌电图结果比较相差显著。结论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 李晓裔伍国锋
-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