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权 作品数:4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93811部队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兰州市西固地区冬季地面风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利用2005-01-20~03-07日西固地区最新的地面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西固地区地面风场、湿度场和温度场特征以及这三个要素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固地区冬季主导风向为东风或偏东风,平均风速较小.温度变化呈正(余)弦变化。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场呈相反的不太平滑的正(余)弦变化.风速变化与温度变化有很强的一致性。相对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呈反比关系. 朱昌权 李艳 张文煜关键词:温度场 湿度场 风场 甘肃省雷暴气候特征及其环流成因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1981-2013年甘肃省80个地面气象站点的雷暴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33 a甘肃省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成因.结果表明,甘肃省年均雷暴次数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显著下降的时间变化趋势.小波分析结果显示,甘肃省雷暴存在'单周振荡'的年内变化周期和3 a左右的年际变化周期.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雷暴日第1模态为全省一致型,第2模态为东西反相型.对影响雷暴发生的大尺度环流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在甘肃年均雷暴日高值年,中高纬度经向环流、西风带以及东亚夏季风均偏强,甘肃大部地区水汽辐合加强,雷暴增多;在低值年环流形势则相反;由于甘肃西部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东南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使得东、西部地区具有截然不同的水汽输送条件,导致甘肃雷暴日数出现'东西反相'的分布特征.青藏高原对中国西北地区动力、热力作用的影响也是甘肃年均雷暴数呈'东西反相'的重要原因. 李艳 马百胜 朱昌权 张宇关键词:雷暴 气候特征 周期 环流成因 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14年 基于1980-2010年共31年NCEP再分析资料和华北地区地面台站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高温天气事件的时空特征,并对其环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时的日平均、最高温度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中极端高温日数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线性趋势系数达到0.261,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空间分布上,近10年华北地区的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并且北部地区增加大于南部,极端高温多发区由20世纪80年代的"南多北少"向目前的"北多南少"分布态势转变;合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年,副高势力较强,且西伸脊点偏西,中高纬度地区为两高一低型,造成华北地区极端高温日数偏多的大气环流系统是其中偏东的深厚大陆高压,此系统强度大且在对流层低层势力尤为强盛,位势高度异常在850 h Pa上超过5 gpm. 李艳 栗晗 叶培龙 朱昌权关键词:夏季 极端高温 大气环流 半干旱区一次罕见“雷打雪”天气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Himawari-8卫星资料,分析了2017年10月8—9日发生在西北半干旱区一次罕见的雷暴伴雪过程,并对其成因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此次冷季罕见的对流天气形成于青藏高原东部,是在槽前地面暖中心的背景下发展的,具有地基雷暴的特征;而出现在兰州的雷暴,距离地面冷锋约150 km,有深厚稳定的冷垫,中低层有明显的逆温层,逆温层之上存在条件性不稳定的暖湿空气,具有高架雷暴的结构特征。与东部湿润区高架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基雷暴移动到较低海拔冷垫之上的延续和发展;就结构特征而言:此次过程各特征层次(冷垫、逆温层、水汽辐合等)对应的高度与东部低海拔地区相比明显偏高,但各层次对应的厚度则没有显著差异;就冷垫形成机制而言:西北半干旱区陆气能量交换以感热为主,独特的下垫面在较强冷空气的配合之下,地形复杂的黄土高原地区同样也能形成较为稳定的冷垫层次;从不稳定机制来看:青藏高原地基雷暴和兰州高架雷暴均是由条件性不稳定引发的。青藏高原东部100°E附近“上冷下暖、上干下湿”,在高空急流和500 hPa高空槽共同作用下产生上升运动,触发垂直对流;兰州地区中层较强的暖湿平流,不仅向对流层中层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还加强了逆温层上的条件性不稳定层结;700 hPa切变线辐合作用配合500 hPa高空槽的天气尺度强迫,触发上升运动并释放不稳定能量,为由高原东移至冷垫之上的垂直对流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刘晓岳 于海鹏 盛夏 朱昌权 赵庆云 赵庆云 马玉霞关键词:半干旱区 雷打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