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军涛

作品数:43 被引量:75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生物学
  • 13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2篇植物
  • 8篇群落
  • 7篇生态系统
  • 6篇海拔
  • 6篇高寒草甸
  • 6篇草地
  • 6篇草甸
  • 4篇植被
  • 4篇气候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增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水势
  • 3篇塔克拉玛干沙...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全球变化
  • 3篇种群
  • 3篇物候

机构

  • 29篇中国科学院
  • 20篇中国科学院新...
  • 16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6篇北京大学
  • 2篇长安大学
  • 2篇新疆畜牧科学...
  • 2篇西藏自治区农...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罗格斯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俄克拉荷马大...
  • 1篇浙江省亚热带...
  • 1篇西藏自治区农...

作者

  • 43篇朱军涛
  • 15篇张希明
  • 14篇张扬建
  • 12篇李向义
  • 10篇杨尚功
  • 7篇林丽莎
  • 5篇闫海龙
  • 5篇刘瑶杰
  • 4篇刘国军
  • 4篇曾凡江
  • 4篇吕朝燕
  • 3篇石培礼
  • 3篇邓潮洲
  • 3篇雷加强
  • 3篇吴俊侠
  • 3篇梁少民
  • 3篇余成群
  • 3篇张宪洲
  • 3篇黄珂
  • 3篇李军祥

传媒

  • 9篇植物生态学报
  • 7篇中国沙漠
  • 5篇生态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藏农业科技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昆仑山北坡不同海拔塔里木沙拐枣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被引量:19
2011年
在2008年7月25日—8月6日的连续晴天中,选择昆仑山北坡塔里木沙拐枣自然分布区3个海拔高度(2100,2300,2500m),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仪LI-6400测定塔里木沙拐枣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2100m处塔里木沙拐枣的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与2300m,2500m处差异分别达到显著,而3者间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差异均达显著。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个海拔之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2100m处的羧化效率(CE)分别与2300m和2500m处的差异显著。相同海拔下塔里木沙拐枣的暗呼吸速率值(Rday)要高于光呼吸速率值(Rp),且2500m处的暗呼吸速率分别与2100m和2300m处的有显著的差异,2100m处的光呼吸速率分别与2300m和2500m差异显著。3个海拔塔里木沙拐枣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随着海拔的升高,塔里木沙拐枣Pn,Tr,Gs和Ls的日均值降低,但光能利用率(L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却显著增加。塔里木沙拐枣的Pn与叶温(Tl)、大气温度(Ta)和光照强度(PPFD)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大气CO2浓度(Ca)之间均不具有显著相关性。Tr与Ta,Tl和PPFD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RH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Gs只与Ca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n与Tr,Ls,Gs,WUE和Vpdl分别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Ci呈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塔里木沙拐枣光合生理参数与光、温等生态因子关系的对比分析表明:塔里木沙拐枣对山地荒漠草地自然环境变化的温度和光照有很好的生态适应性。
朱军涛李向义张希明林丽莎杨尚功
关键词:气体交换参数光合作用速率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的氮分配被引量:22
2010年
在豆科与非豆科植物光合特性的研究中发现,非豆科植物具有更高的光合速率,与其低的叶氮含量相矛盾。在沙漠中氮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考虑到豆科植物的生物固氮作用和叶氮大部分分配于光合系统,我们假设:(1)非豆科植物具有更低的叶氮含量;(2)分配更少的叶氮于光合系统;(3)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为了验证这些假设,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豆科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非豆科植物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的叶氮含量、氮分配、Pmax和PNUE等。结果表明:(1)非豆科植物比豆科植物确实有更低的叶氮含量,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非豆科植物分配更少的叶氮于光合系统,但在光合系统内部具有更高效的氮分配机制;(3)非豆科植物具有更高的Pmax和PNUE。在光合系统内部,非豆科植物分配更多的叶氮于羧化系统,而豆科植物分配更多的叶氮于捕光系统。对于非豆科植物而言,其更高的Pmax、PNUE、水分利用效率和表观量子产量,取决于将更多的叶氮投入到羧化和电子传递系统中。这些生理优势决定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非豆科植物高效的资源捕捉和利用能力。
朱军涛李向义张希明林丽莎杨尚功
关键词:豆科植物氮分配非豆科植物塔克拉玛干沙漠
地下水埋深及水质对塔克拉玛干沙拐枣气体交换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储量丰富,但因埋深和水质的限制,植物可有效利用的水资源十分有限。通过分析沙漠特有灌木塔克拉玛干沙拐枣(Calligonum taklimakanensis B.R.Pan & G.M.Shen)气体交换特性对地下水埋深和水质变化的响应,探讨了地下水对天然植物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有天然植被分布的区域地下水埋深一般较浅,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但受地下水矿化度、总硬度、总碱度、全盐含量及各离子含量比例的区域间差异影响,不同区域的塔克拉玛干沙拐枣气体交换特性各不相同。地下水总碱度大小是影响塔克拉玛干沙拐枣光合特性最主要的因素,总碱度增加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分别从14.9±0.39μmolCO2·m-2·s-1、6.79±0.21mmol·m-2·s-1、0.192±0.013mmol·m-2·s-1、21.4±1.1μmolCO2·m-2·s-1、175.5±3.5μmol·m-2·s-1、1805±31.2μmol·m-2·s-1降为11.7±0.5μmolCO2·m-2·s-1、5.79±0.18mmol·m-2·s-1、0.130±0.009mmol·m-2·s-1、16.3±2.5μmolCO2·m-2·s-1、78.1±15.8μmol·m-2·s-1、1564±55.6μmol·m-2·s-1。研究结果还表明,较浅的地下水埋深是沙漠腹地天然生植物生存繁衍的必要条件,塔克拉玛干沙拐枣天然分布区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在1.5~2.5m的范围内;塔克拉玛干沙拐枣也具有很强的盐碱耐受能力,在矿化度高达16g·L-1的环境中依然能正常存活生长。
闫海龙张希明梁少民刘英刘国军朱军涛
关键词:地下水埋深地下水水质气体交换特性
科技支撑西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及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被引量:11
2018年
在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西藏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制约了西藏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科院拉萨高原生态试验站自建站以来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监测,开展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保护与建设基础理论研究、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及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在学科建设方面发展了一系列高原生态学研究的新方法,建立了高原生态过程、机理与区域格局相结合的研究局面;在技术研发方面提出了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治理和高原草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并进行了广泛的示范和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全球变化影响西藏高原生态屏障功能的基础理论,还推进了高原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拉萨站已经成为在青藏高原腹地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支撑平台和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的重要基地。
张扬建朱军涛何永涛余成群石培礼张宪洲
关键词:全球变化生态屏障
西藏特有黄绿卷毛菇原生地及室内试验研究
2023年
黄绿卷毛菇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的高寒草地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生态效益。近些年相关学者开展了关于黄绿卷毛菇的人工引种驯化,但均未见成效。基于黄绿卷毛菇是特有的生物资源,对其成功引种驯化及快速培养具有重大意义及经济效益。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黄绿卷毛菇进行室内菌种培养试验及原生产地增产控制试验得出以下结论:改变培养基配方可使菌丝生长速度较普通培养基配方提高;而通过原生地控制环境条件和浇水可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未来应重点开展原生地孢子粉野外接种栽培实验研究,开展扩张菌丝体接种栽培试验,以及固体培养物野外接种栽培试验,以实现黄绿卷毛菇的人工培育和栽培。
李文宇王景升余成群张扬建武俊喜郑周涛柴一秋刘又高朱军涛
关键词:菌丝体
昆仑山北坡前山带驼绒藜叶片功能性状及其海拔差异性
本研究以昆仑山北坡前山荒漠草地优势植物驼绒藜为研究对象,研究驼绒藜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响应表现,及其海拔差异性,以期为昆仑山北坡前山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大尺度上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提供依据,同时对研究结果进行...
朱军涛李向义张希明曾凡江林莉莎杨尚功
关键词:荒漠草地优势植物驼绒藜植被恢复
不同光合型植物气体交换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被引量:5
2012年
以昆仑山前山低山群自然生长的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vskii)和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分析,探讨了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不同光合型植物气体交换参数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如下:①塔里木沙拐枣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不同月份变化不明显,对海拔高度升高的响应更积极,驼绒藜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下降趋势,对海拔高度变化的响应不明显;②两种植物午间光合速率下降归因于叶片光合酶活性下降,气孔调节作用不明显;③塔里木沙拐枣光合速率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强度和温度影响,蒸腾速率与饱和水汽压差负相关性不明显,驼绒藜气体交换参数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明显;④水分条件改善是促使塔里木沙拐枣向高海拔迁移的主要因素,温度提高有利于其良好生长。
杨尚功李向义雷加强朱军涛
关键词:气体交换海拔梯度光合型环境因子
塔克拉玛干沙漠特有灌木光合作用对生境中特殊温度、湿度及辐射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08年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原生生境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对天然生特有植物种塔克拉玛干沙拐枣(Calligonum taklimakanensis B.R Pan&G.M Shen)和塔克拉玛干柽柳(Tamarix taklamakanensis M.T.Liu)在不同季节中的气体交换特性进行了测定与比较.结果显示:温度(℃)、太阳辐射(PAR)、土壤含水量(SWC)等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两种植物的气体交换特性在不同的生长季节也有着不同的变化.7月和9月塔克拉玛干沙拐枣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虽都呈明显的双峰型变化,但7月峰值出现时间较早,且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表观量子效率(φ)、有效光合辐射范围都明显小于9月,同时7月较高的蒸腾速率(Tr)也使其水分利用效率(WUE)小于9月.塔克拉玛干柽柳则不同,虽然9月其净光合速率的日进程已经变为单峰型,但峰值出现的时间未变,而且除水分利用效率有大幅提高外,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光饱和点和有效光合辐射范围都基本不变或略有降低.相比之下,塔克拉玛干沙拐枣选择在生境条件稍好的季节(9月)进行相对高效的光合积累,而塔克拉玛干柽柳则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光合效率.两种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中气体交换特性的差异表明,它们对沙漠特殊环境的适应策略是不同的.此外,9月较高的光合积累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明,两种特有荒漠灌木具有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能力和适应策略.
闫海龙梁少民张希明王伟华马建兵朱军涛
关键词:逆境气体交换特性
天然条件下塔克拉玛干沙拐枣对潜水条件变化的生理响应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潜水埋深、矿化度条件下特有灌木塔克拉玛干沙拐枣(Calligonum.taklimakanensis B.R.Pan et G.M.Shen)水分生理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潜水埋深的变动对塔克拉玛干沙拐枣的水势(清晨、午后)和蒸腾速率的影响比较明显,二者均随潜水埋深的增大而降低,气孔导度的变化主要与外界环境温湿条件相关.渗透势(ψsat,ψtlp),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渗透水含量(RWCtlp,ROWCtlp)也有随潜水埋深增大而减小的趋势;(2)潜水矿化度对植物水势的影响比较显著,对相对含水量影响不显著.高矿化度对植物生产力降低的影响比较显著;(3)塔克拉玛干沙拐枣通过高蒸腾降低同化枝的温度,保持较高的体内水分含量来适应沙漠腹地干旱、高热的气候条件.另外通过自身调节甚至牺牲生产力来适应沙漠腹地的潜水状况的变化.
梁少民闫海龙张希明谢婷婷朱军涛张仲伍
关键词:水势蒸腾速率渗透势相对含水量潜水埋深
昼夜不对称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8
2022年
昼夜不对称变暖指的是白天和夜间的增温幅度不同,夜间温度升高的比白天快,全球大部分地区存在昼夜不对称变暖的现象。以往关于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全天对等增温的基础上,缺乏对白天和夜间增温不对称性影响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表明,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近期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昼夜不对称变暖对植物物候、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群落以及植被生产力等方面的特异性影响及其机理机制,并引述了不对称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总结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关于不对称变暖的影响研究应重视一些生态学规律的普适性验证,例如夜间增温下“光合补偿作用”,关注高寒冻土区土壤的碳积累和释放过程,深入剖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间的关系等,提升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理解和认知。
朱军涛郑家禾
关键词:植物物候生物群落植被生产力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