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银华

作品数:53 被引量:246H指数:8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乳腺
  • 20篇病理
  • 18篇肿瘤
  • 16篇乳腺癌
  • 16篇腺癌
  • 16篇临床病理
  • 14篇细胞
  • 9篇乳腺肿
  • 9篇乳腺肿瘤
  • 9篇腺肿瘤
  • 9篇超声
  • 8篇淋巴
  • 7篇乳头
  • 7篇乳头状
  • 6篇恶性
  • 5篇蛋白
  • 5篇乳头状癌
  • 5篇免疫
  • 4篇原发性
  • 4篇淋巴瘤

机构

  • 50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51篇张银华
  • 18篇赵峰
  • 10篇房新志
  • 9篇杨丽丽
  • 7篇马晓梅
  • 7篇艾秀清
  • 7篇贾志莺
  • 7篇张焕
  • 6篇马富成
  • 6篇王维娜
  • 5篇陈定宝
  • 5篇陈海霞
  • 5篇梁莉萍
  • 4篇岳娜
  • 3篇武秀兰
  • 3篇许新才
  • 3篇郭莉
  • 3篇张国庆
  • 3篇柳莉莎
  • 2篇韩峰

传媒

  • 10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新疆医学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山东医药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肿瘤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4篇2018
  • 5篇2017
  • 9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8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彩超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彩超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60例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运用彩超观察其化疗前后的肿瘤原发灶和腋窝内异常淋巴结的大小,二维超声图的改变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的情况及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且将化疗后术前的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测量的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原发灶的各个径线及腋窝淋巴结的径线较化疗前明显缩小,最大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也较化疗前明显降低(P<0.01)。化疗后术前超声测量的残余癌的最大径和术后病理测量残余癌的最大径具有明显相关性(r=0.794,P<0.01)。超声评价乳腺癌病灶变化与病理评价的准确率为70%,敏感度为87.8%,特异度为48.1%。化疗后术前的超声评估,使5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较早的进行更换,及时中止了无效化疗。结论彩超为新辅助化疗提供了简便、准确的疗效观察手段,早期的超声检查有助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郭莉张银华武秀兰郝轶
关键词:彩超乳腺肿瘤新辅助化疗病理评价
宫颈癌患者局部组织中T细胞免疫与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局部组织中T细胞免疫与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Treg)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行子宫肌瘤全子宫切除术后的正常宫颈20例患者和2010年9月行体检的健康者2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3^+ 、CD4^+ 、CD8^+ 的T细胞亚群、以及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癌组织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CD3^+ TILs、CD4^+ TILs、CD8^+ TILs及Treg细胞的分布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Treg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不表达Treg细胞;宫颈癌组织中CD3^+ TILs、CD4^+ TILs、CD8^+ TILs数量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宫颈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3^+ 、CD4^+ 及CD8^+ T细胞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局部组织中主要的T淋巴细胞有所增加,局部组织中对恶性肿瘤存在免疫反应,但Treg细胞的升高表明其引发机体对肿瘤的免疫抑制或逃逸。
侯友翔董占飞张银华钟薇古丽娜.库尔班
关键词:子宫肿瘤TREG细胞
CD20^+T/NK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CD20^+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CD20^+T/NK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扁桃体肿物。镜下见扁桃体黏膜组织中有弥漫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体积大,异型明显,部分区域细胞呈窦隙状生长。免疫组化:CD2、CD3、CD5、CD30和CD20(+),而PAX-5、CD79a、ALK、CD15和CD10(-),Ki-67阳性指数7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例2鼻咽部肿物。病理诊断: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CD20^-。放、化疗后16个月出现胸壁皮肤肿物,活检见皮下纤维脂肪中有灶片状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大小,核形欠规则。免疫组化:CD2、CD3、CD43、CD56、CD20和Gram-B(+),而PAX-5、CD79a、TIA-1和穿孔素(-),Ki-67阳性指数9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ENK/TCL。结论 CD20+T细胞淋巴瘤少见,诊断困难,易误诊。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张焕陈海霞张银华王维娜房新志陈定宝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CD20
CD34和α-SMA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间质中的表达与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CD34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间质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行手术治疗并术后经病理科诊断为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50例)、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5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50例)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0例)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法检测乳腺间质细胞中CD34和α-SMA的表达。结果 CD34在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4%、78%、48%及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0,P=0.0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D34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上皮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导管原位癌。α-SMA在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原位癌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8%、46%、62%及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72,P=0.0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α-SMA阳性表达率高于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乳腺上皮非典型增生及乳腺导管原位癌。结论富含α-SMA阳性表达而缺少CD34阳性表达的乳腺间质细胞更加有利于肿瘤的发生。
李姝睿赵峰张银华
关键词:CD34Α-SMA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陈海霞王维娜姬文莉岳娜李文婷张银华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TWISTE-CADHERIN上皮间质转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囊内乳头状癌(ICPC)的概念于1983年由Carter等首先提出,被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癌( IPC )的亚型。 Hill 和Yeh研究显示,ICPC肿瘤周缘完全缺乏或仅见少量肌上皮细胞,不同于导管内乳头状癌,提出了包被性乳头状癌(EPC)的概念。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3]引用了EPC的定义,将其列为单独病种。我们回顾性分析32例E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
张银华赵峰王维娜杨丽丽马晓梅陈海霞梁莉萍陈定宝
关键词:囊内乳头状癌包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CPC肿瘤分类
BRCA1和BRCA2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BRCA1和BRCA2在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BLBC)中的表达和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PV-9000法),检测86例BLBC癌旁组织和BLBC中BRCA1和BRCA2的表达,分析BLBC中BRCA1、BRCA2与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及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1)BRCA1在BLBC癌旁组织和BLBC中的表达分别95.3%和51.2%;BRCA2在BLBC癌旁组织及BLBC中的表达分别为96.5%和38.4%,差异有显著性(P<0.05)。(2)BRCA1在不同的年龄、绝经与否、肿块大小及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BLBC患者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不同的BLBC患者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BRCA2在不同的年龄、肿块大小、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BLBC患者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绝经情况的BLBC患者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3)BLBC中BRCA1和BRCA2的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BRCA1的和BRCA2在BLBC的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并且BRCA1可作为判断BLBC预后的有效指标。
张银华赵峰杨丽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诊断为囊内乳头状癌或包被性/包裹性乳头状癌35例及48例对照组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 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61岁,肿块大小平均2.4 cm(范围0.6~4 cm)。35例EPC中,22例为单纯性EPC、7例伴导管原位癌、4例伴微小浸润癌、2例伴非特殊类型浸润癌。35例EPC与48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病变内部均未见肌上皮细胞,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结果显示,EPC病变周围肌上皮数量较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壁肌上皮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EPC中80%激素受体阳性,5.71%HER2表达阳性。8例(22.86%)EPC患者行肿块切除,27例(77.14%)患者行乳房切除术,3例(8.57%)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经随访2~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单纯性EPC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的浸润癌,生物学行为介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若单独发生或伴随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时,应参照原位癌治疗,EPC伴随浸润癌时,应参照浸润癌的治疗标准进行。
王维娜陈海霞张银华赵峰张焕陈定宝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乳头状癌
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和淋巴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7年8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生殖系统出现首发症状的淋巴造血组织增生性病变患者共33例。其中,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20例,包括髓细胞肉瘤和髓性白血病11例、原发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9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13例。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EB病毒原位杂交及临床相关检查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年龄: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6-77岁,平均年龄48.5岁,中位年龄56岁。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年龄范围为23-62岁,平均年龄45.9岁,中位年龄48岁。(2)临床表现:20例生殖系统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下腹痛、阴道流血,以及肿物等;13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接触性出血。(3)病史: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8例患者有急性髓性白血病病史,3例患者妊娠合并髓性白血病病史;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性淋巴瘤(CLL/SLL)患者有卵巢小细胞癌和高级别卵巢浆液性癌术后化疗病史,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有肾移植术后应用环孢素病史。(4)实验室检查:18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测结果的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9例(9/18)血清LDH水平升高。(5)肿瘤部位: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肿瘤位于外阴4例,阴道1例,子宫颈4例,子宫4例,卵巢8例,胎盘2例。(6)临床分期:9例原发性生殖系统NHL患者中,Ⅰ期4例,Ⅲb期1例,Ⅳ期4例。(7)病理类型:20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患者中,髓细胞肉瘤9例,髓性白血病侵犯胎盘2例,DLBCL 6例,CLL/SLL及黏膜相关淋巴组
陈定宝张焕张银华王颖宋秋静杨申淼崔恒赵昀房新志沈丹华
关键词:生殖器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90例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90例BP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并总结其中73例双侧浸润性乳腺癌(bilateral invasive breast cancer,BI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90例BPBC中73例为BIBC,4例为双侧乳腺原位癌,13例为单侧浸润性癌、单侧原位癌,11例患者死亡,均为BIBC组患者。双侧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倾向一致性。BIBC中第一原发癌的临床分期、肿瘤T分期及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高于第二原发癌(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双侧乳腺癌ER阳性是预后相关保护因素,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BPBC中BIBC数量最多,预后最差。双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激素受体表达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R一致阳性者预后最佳,ER一致阴性者及双侧乳腺癌高临床分期的患者预后最差。
王维娜陈海霞张银华王翠翠张焕蒲红伟
关键词:乳腺肿瘤双侧原发性乳腺癌预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