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清华 作品数:40 被引量:162 H指数:7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学 更多>>
血肿穿刺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IL-6、TNF-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血肿穿刺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手术组各30只,模型组和手术组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的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建模后6、12、24、48、72 h,手术组行血肿穿刺清除术(每次6只)。手术组在术后4 h、对照组和模型组在建模后6、12、24、48、72 h断头处死大鼠各6只,取尾状核平面切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脑出血灶周组织中的IL-6、TNF-α。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手术组脑出血后6 h,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TNF-α、IL-6阳性表达细胞数增加,分别于24、72 h达高峰(P均<0.05)。手术组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IL-6、TNF-α阳性表达细胞数少于同时点的模型组、多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均<0.05),且造模后6 h手术的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TNF-α、IL-6阳性表达细胞数均较其他时点手术的大鼠少(P均<0.05)。结论血肿穿刺清除术可减少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IL-6、TNF-α的表达,其中出血后6 h行血肿清除术的大鼠脑出血灶周组织中IL-6、TNF-α的表达最少。 刘振华 张清华 赵佳丽 王敏忠 杜怡峰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海风藤提取物对Aβ寡聚体诱导小胶质细胞释放IL-1β、TNF-α影响的研究 目的:确认Aβ1-42寡聚体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观察并探讨Aβ1-42寡聚体对IL-1β、TNF-α表达的影响下海风藤提取物的调节作用及意义。方法:对... 康文清 亓珅 韩晓娟 王璐 张清华 杜怡峰关键词:小胶质细胞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海风藤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3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类型,约占50%,年龄≥65岁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5.4%[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抗胆碱酯酶药物及针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iod protein,Aβ)的修饰疗法等仅可改善患者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程,而不能逆转疾病进程.但AD早期干预可使疾病进程推迟5年,使AD患者减少57%,因此,AD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是当前紧要任务.有研究发现,AD病理、生理过程的启动要比其临床症状的表现早10~25年[2].这为AD的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2009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提出的AD诊疗指南将AD分为3期:AD临床前期(即AD高危人群)、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和老年痴呆期.
作者单位:张清华(250021,济南,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 张清华 杜怡峰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障碍 磁共振成像 脑出血患者微创血肿清除术后血清IL-6及MMP-9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患者过程中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动态变化,并对微创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脑出血微创术患者及非手术患者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入院时及发病后2、7、14 d测定血清IL-6及MMP-9的含量,分析微创术对脑出血患者其二者表达水平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 h内血清MMP-9和IL-6水平增高,在2 d时血清MMP-9和IL-6水平均达到高峰,对照组升高幅度不明显(P<0.05),微创组在7、14 d血清MMP-9和IL-6下降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维持较高水平,微创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创术后血清IL-6和MMP-9含量显著降低,可作为评价脑出血微创术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 于兆昂 崔元孝 张清华 田敏 唐茜茜关键词:明胶酶B 微创清除术 巴曲抗栓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巴曲抗栓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补体末端复合物(TCC)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2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巴曲抗栓酶。在确诊当时及d 6、d 10各留取血液标本测定血清TCC水平,用药前及以后每次用药前检测FIB水平,分别于治疗前、d 7、d 14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初期血浆TCC、FIB含量2组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2组TCC含量d 6时均增高,d 10天仍高于治疗前水平。但是在治疗后d 10治疗组TCC浓度(478±s 47)ng·L^(-1)明显低于对照组(638±39)ng·L^(-1)(P<0.01);经治疗后治疗组FIB浓度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巴曲抗栓酶能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TCC、FIB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张清华 崔元孝 刘敬花 郑茂永 于兆昂 潘宁 冯建利关键词:巴曲酶 纤维蛋白原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海风藤提取物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表达IL-1β和TNF-α的影响 目的:研究制备寡聚体β淀粉样蛋白(Aβ) 1-42的方法;探讨在基因水平上不同聚集状态的Aβ1-42对小胶质细胞炎性反应的激活及其海风藤提取物对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表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亓珅 韩晓娟 王璐 张清华 杜怡峰关键词:海风藤提取物 小胶质细胞 Β淀粉样蛋白 白细胞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奥扎格蕾钠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变化及奥扎格蕾钠对其影响。方法:68例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蕾钠组36例和丹参治疗组32例,分别应用奥扎格蕾钠和复方丹参治疗14天,并设TI... 郝茂林 王晓红 张桂茹 张清华 潘宁 郑茂永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 血小板 活化功能 视网膜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进展 2022年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导致老年痴呆最常见的病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 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视网膜是AD脑内病变的窗口, 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光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OCTA)的研究显示痴呆期和临床前期AD患者视网膜结构和血管均发生显著改变, 与认知功能、脑组织结构改变等显著相关, 并可预测认知功能的下降, 提示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的改变可为AD早期诊断提供无创、廉价、实用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就AD基于OCT/OCTA视网膜结构及血管改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评述, 以期为AD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清华 张清华 杜怡峰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视网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补体水平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补体末端复合体(TCC)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9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来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例组患者均于出现症状24h内入组。在确诊当时及第1、2、3、4、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测定血清TCC水平。梗死体积为第7天CT经Simes Somatom所提供的软件测得。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标准为修正的Rankin等级评分。结果:(1)病例组卒中发作初期血浆TCC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48hTCC含量明显增加,到第6天达到最高,第10天仍高。(2)血清TCC含量与脑梗死体积及Rankin等级评分有相关性。结论:(1)急性脑梗死后补体激活参与了卒中后炎症反应。(2)TCC含量与梗死体积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能反映卒中时脑组织的损害程度,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简单易行、价廉有效的预测指标。 张清华 崔元孝 刘敬花 于兆昂 郑茂永 冯建利 王晓红 张桂茹关键词:脑梗塞 预后 脑梗死体积 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组织IL-6、IL-1β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组织IL-6、IL-1β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手术组各30只。模型组和手术组采用自体不凝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50μL。分别在建模后6、12、24、48、72 h断头取尾状核平面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IL-6、IL-1β。结果模型组6、12、24、48、72 h 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及手术组(P均<0.05);手术组各时点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少于模型组(P均<0.05);手术组各时点IL-6、IL-1β阳性表达细胞数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肿微创清除术可以减少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组织中IL-6、IL-1β的表达。 刘振华 仉烈炜 赵佳丽 张清华 王敏忠关键词:微创血肿清除术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