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NICU收治的疑似感染并同时行mNGS及传统病原学检测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mNGS在病原体检测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其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21例新生儿,男女性别比1.75∶1,足月儿64例,早产儿57例。mNGS阳性率为57.9%(70/121),明显高于传统检测方法(15.7%,19/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NGS诊断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49.0%,阳性预测值为25.4%,阴性预测值为98.0%。根据mNGS结果,调整了65例(53.7%)患儿的治疗决策。结论mNGS具有极高的敏感度,可提高NICU感染患儿的病原体诊断率,亦可用于除外感染,指导临床治疗。
目的不同路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3所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且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的306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穿刺路径的不同,将其分为上肢静脉组(n=236)、下肢静脉组(n=48)、头部静脉组(n=22),比较三组患儿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留置时间分别为(19.82土10.86)、(20.57士12.58)和(17.95±10.64)d,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71.6%、72.9%、72.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和头部静脉组患儿PICC置管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3.4%、16.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772,P<0.05)。在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断裂、导管置管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药物外渗、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三种置管路径各有优点,在为早产儿行PICC操作时,应常规使用经上肢静脉置管路径,在经上肢静脉、下肢静脉置管路径均受阻时,再考虑经头部静脉置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