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兰
-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2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及其临床意义的超声心动图评价被引量:2
- 1995年
- 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彩色血流显像技术对368名5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进行检测,查出患有主动脉瓣钙化(AVC)者92例(25.0%)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冠心病患者比无心血管病者好发AVC,高血压患者亦呈同样趋势。有22.8%的AVC引起主动脉瓣返流,但引起主动脉瓣狭窄者少见。
- 冼惠珍张桂兰
- 关键词:主动脉瓣钙化彩色血流显像超声心动图冠心病
- 高血压左室肥厚与细胞离子转运和环核苷酸的关系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血流动力学、细胞阳离子转运和环核苷酸在高血压左心室肥厚 (LVH)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30例正常人和 45例高血压非LVH病人双重同期对照 ,观察 45例高血压LVH病人的血压、外周阻力 ,淋巴细胞ATP酶活性、阳离子和环核苷酸变化。结果 高血压LVH和非LVH病人血压、外周阻力、细胞离子转运和环核苷酸均有异常 ;高血压LVH组收缩压、细胞Na+、Ca2 +、cAMP和cAMP/cGMP比值高于非LVH组 ,细胞Na+ K+ 三磷酸腺苷酶 (Na+ K+ ATPase)、Ca2 + ATPase活性和K+低于非LVH组。左室重量指数 (LVMI)与Ca2 + ATPase、Na+、cAMP和cAMP/cGMP比值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在 16个相关预选因子中 ,Na+、Ca2 + ATPase、Mg2 +、cAMP与LVMI之间有独立的相关关系。结论 血流动力学、细胞阳离子转运和环核苷酸变化参与高血压LVH的发病过程 ,其中Na+、Ca2 + ATPase、Mg2
- 商黔惠冼惠珍周小兰张桂兰秦瑶赵静
-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镁腺苷三磷酸酶核苷酸
- 甲型病毒性肝炎88例胆囊超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2003年
- 彭格红张桂兰
- 关键词:甲型病毒性肝炎胆囊壁增厚谷丙转氨酶
- B型超声诊断重复肾一例
- 1992年
- 患者女,32岁。因腰部反复胀痛十余年,近两个月来腰痛加剧入院。曾于1980年及1984年因腰痛服用中药并先后排出结石各一枚。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肾压轻度叩击痛。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正常。
- 冼惠珍张桂兰
- 关键词:超声诊断重复肾体格检查肾脏畸形
- 遵义、深圳观澜两地区胆石症B超检出率的比较和意义被引量:1
- 1996年
- 本文总结遵义医学院附一院和深圳市观澜医院1994年7~12月门诊B超检查胆系病人共2116例,结果胆石症检出率前者为28.0%,显著大于后者(10.4%)。分析表明,遵义地区胆石症发病率高的原因可能主要与胆道感染有关。防治胆道感染和寄生虫病对降低遵义地区胆石症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 韦德华冼惠珍张桂兰
- 关键词:胆结石发病率B型超声
- 三尖瓣松软瓣膜综合征的彩色多普勒表现
- 2000年
- 冼惠珍张桂兰
-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
- 彩色多普勒诊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及其术后残余分流
- 1998年
- 目的:为使彩色多普勒(CDFI)技术在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更趋完美,并为心脏外科手术医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5例经CDFI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VSD、ASD、PDA患者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VSD 23例,ASD和PDA各21例。CDFI对上述疾病的诊断与手术后诊断符合率100%,3例合并右下肺静脉异位引流者漏诊,5例出现术后残余分流。CDFI对各缺损或导管直径的测定值略小于手术测定值,但二者呈正相关。结论:CDFI对该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性高,对缺口的测定值虽略小于手术中测定,但二者呈明显正相关,为外科医师在制定手术方案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还分析了5例术后残余分流的可能原因。
- 冼惠珍张桂兰曹开恒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彩超
- 浅析二例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所见
- 2004年
- 冼惠珍张桂兰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术彩色多普勒超声
- 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及依那普利干预被引量:12
- 1997年
- 目的:探讨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在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LVH)发生和依那普利(enalapril)逆转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测定高血压病患者45例合并LVH、45例不合并LVH及30例正常人血流动力学和血浆5种血管活性物质,观察27例高血压病患者合并LVH依那普利治疗24周后各项参数变化。结果:合并LVH组收缩压、血浆内皮素、去甲肾上腺素、内源性洋地黄物质(EDLS)和心钠素高于不合并LVH组(P<0.05~0.01),血管紧张素Ⅱ高于正常人(P<0.01);对13个相关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和去甲肾上腺素对LVH作用显著(复相关系数0.769,P<0.001);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去甲肾上腺素、EDLS之间呈正相关(P<0.05~0.01);依那普利干预后,LVH消退,血压和血管活性物质同步下降(P<0.05~0.01)。结论:体循环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含量改变及其相互作用可能共同参与高血压病LVH的形成,依那普利消退LVH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这些物质有关。
- 商黔惠王丕荣李琮辉冼惠珍冼惠珍张桂兰马淑玉邱玉明
- 关键词:高血压左心室肥厚血管活性物质依那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