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冀东
- 作品数:52 被引量:174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无保护作用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研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前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共293例,根据术前服用他汀与否分为他汀治疗组和非他汀治疗组。于PCI术后20~24小时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水平,作为评估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指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均衡。他汀治疗组与非他汀治疗组患者PCI术后cTnI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22.0%(37/168)与15.2%(19/125),两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cTnI升高3倍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3.6%(6/168)与4.8%(6/12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MYO升高的发生率分别为0.6%(1/168)与2.4%(3/125),两组患者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例患者植入支架数是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紧急血运重建等事件发生。结论择期PCI前常规剂量他汀治疗并不足以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发生率。需要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研究、证实。
- 李汭傧崔炜刘凡谢瑞芹谷国强杨晓红鲁静朝郑红梅张冀东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
- 系统性红斑狼疮冠状动脉炎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 2008年
- 张冀东谢瑞芹刘凡崔炜杨秀春张红博
- 关键词:红斑狼疮动脉炎心肌梗死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 2004年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包括典型的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壁内血肿、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此三种疾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和分型,但其病理生理学基础、病程演变、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各异。注意区分这三种疾病,这对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快速确诊和适当处理是必要的。
- 张冀东崔炜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分离主动脉壁内血肿
-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单次、负荷量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研究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单次、负荷量氟伐他汀钠缓释片有无预防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jury,PMI)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择期PCI前将患者分为3组。①术前无应用他汀药物病史,术前不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对照组)27例;②术前有应用他汀药物病史,术前1天晚上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他汀1组)39例;③术前无应用他汀药物病史,术前1天晚上给予氟伐他汀钠缓释片80mg(他汀2组)30例。测定术前及术后16~24小时静脉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作为评估围手术期心肌损伤指标,并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基线资料基本均衡。对照组、他汀1组、他汀2组3组患者PCI术后cTnI升高1倍发生率分别为22.2%(6/27)、18.0%(7/39)、33.3%(10/30)(P〉0.05);3组患者PCI术后cTnI升高3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8.5%(5/27)、12.8%(5/39)、13.3%(4/30)(P〉0.05);cTnI升高5倍以上发生率分别为14.8%(4/27)、7.7%(3/39)、6.7%(2/30)(P〉0.05)。3组患者PCI术后CK—MB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1.1%(3/27)、20.5%(8/39)、20.0%(6/30)(P〉0.05);CK—MB升高3倍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1.0%(1/96),发生在他汀2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应用尼可地尔对PMI有保护作用,支架长度为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3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无MACE(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紧急血运重建,心源性死亡等)发生。结论无论有无他汀类药物应用史,择期PCI术前给予单次、80mg负荷量氟伐他汀钠缓释片不足以降低PMI的发生率。
- 高聪慧崔炜谢瑞芹谷国强杨晓红郑红梅张冀东张光明
-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氟伐他汀钠心肌损伤他汀药物
- 妊娠相关性血浆蛋白A——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标志物
- 2002年
- 张冀东
- 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血清标志物免疫组化法急性冠脉综合征
- 体表心电图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一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男性,53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2年余,加重3d”入院。。患者心悸、胸闷发作时多伴头晕、乏力及出汗,无黑噱、晕厥,症状持续1~2min,休息后可缓解。入院前因上述症状频繁发作,于当地医院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示:窦性心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王倩谢瑞芹郑红梅崔炜杨晓红张冀东张光明耿雪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体表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发作性心悸症状持续
- 基础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短期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评价基础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重组人B型利钠肽(rhBNP)短期临床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共46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入院后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rhBNP,分别计量静脉应用rhBNP前24 h、后第1、2和3个24 h液体出入量,计算每日净出量,分别将用药后每日净出量减去用药前净出量计为患者应用rhBNP后连续3个24 h的利尿效果,结合患者用药后整体临床状况改善程度评估rhBNP的短期临床疗效。基础血浆BNP值于应用rhBNP之前测定,依据其四分位数进行分组,比较血浆BNP不同水平组间rhBNP利尿效果及整体临床状况改善程度。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评价rhBNP利尿效果与基础血浆BNP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基础血浆BNP值380~5 000 pg/ml[1 225 pg/ml(1 689 pg/ml)]。依据基础血浆BNP水平四分位数进行分组,基础血浆BNP不同水平组间应用rhBNP后第1个24 h的利尿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2,P=0.035)。应用rhBNP泵点后第1个24 h利尿效果与基础血浆BNP值呈负相关(r=-0.412,P<0.01);第2个24 h利尿效果与基础血浆BNP值呈负相关趋势(r=-0.059,P=0.69);第3个24 h利尿效果与基础血浆BNP值呈负相关(r=-0.292,P=0.049)。基础血浆BNP不同水平组间患者整体临床情况改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15,P=0.03)。结论基础血浆BNP水平高的心力衰竭患者较BNP水平低的患者应用rhBNP的短期临床效果欠佳;心力衰竭患者应用rhBNP的短期利尿效果与基础血浆BNP水平呈负相关;基础血浆BNP水平对心力衰竭患者应用rhBNP的短期治疗效果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 刘秀叶崔炜谢瑞芹杨晓红谷国强郑红梅张冀东张光明王倩张亚楠杨靖
- 关键词:心力衰竭
- 多发性骨髓瘤致心肌淀粉样变1例
- 2012年
- 患者,男,64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3个月,加重伴不能平卧2周于2012年3月10日入院。既往胃炎病史半年。入院查体:体温37.0℃,脉搏6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皮肤、黏膜、淋巴结无异常。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呼吸音粗,
- 杨静张冀东杨晓红谷国强耿雪崔炜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心肌
- 醛固酮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醛固酮对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分离法获取新生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应用ELISA、Western-Blot、RT-PCR的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条件下心脏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TGF-β1水平和心脏成纤维细胞中的TGF-β1含量,以及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醛固酮(10-9、10-8和10-7mol/L)可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以及TGF-β1的合成和分泌,同时醛固酮(10-7mol/L)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TGF-β1mRNA的表达,在作用4h后表达开始增加,8h达高峰。提前给予螺内酯(10-6mol/L)能抑制醛固酮(10-7mol/L)的上述作用。结论醛固酮能促使心脏成纤维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以及TGF-β1的合成和分泌,且此作用可能是通过盐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
- 武宇洲崔炜李淑琴张雷鲁静朝张冀东都军
- 关键词:醛固酮螺内酯转化生长因子Β1心脏成纤维细胞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应用利伐沙班和氯吡格雷双联抗栓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接受新型口服抗凝剂(new oral anticoagulants,NOAC)利伐沙班+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利伐沙班。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9月接受PCI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非瓣膜病房颤患者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接受利伐沙班(15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的双联治疗至PCI术后12个月;华法林组接受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1次/d)+阿司匹林(100 mg,1次/d)的三联治疗,方案为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1.5~3 mg,根据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结果调整剂量,在2~4周达到目标范围(INR 2.0~3.0),此后按指南要求监测INR调整华法林剂量,服用6个月后停用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治疗,口服至术后12个月。患者随访12个月,主要疗效终点事件是12个月内出现的不良心脏和脑血管事件(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次要终点事件是安全终点,包括12个月出现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严重出血和轻微出血。结果随访12个月发现共8例(8.00%)发生MACCE事件,其中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分别是5例(9.80%)和3例(6.10%),2组发生MACEE事件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另外发现共9例(9.00%)发生出血事件,其中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分别是8例(15.69%)和1例(2.00%),华法林组的出血风险明显高于利伐沙班组(P=0.047)。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房颤的患者,在PCI术后接受新型口服抗凝剂利伐沙班+氯吡格雷双联治疗与传统的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药物相比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高。
- 白龙杨晓红崔晓冉符灵智张冀东
- 关键词:房颤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