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波
- 作品数:7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历史系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东南互保”再析
- 1990年
- 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带头与英国等列强搞起的“东南互保”,是不是“甘心”投靠帝国主义的一出分裂中国的丑剧?在史学界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本文,拟就张之洞与刘坤一乘机搞“东南互保”的出发点及其协同采取的有关对策和列强之间的动向等再加剖析,如有不当之处,请学界同志们指正。
- 安静波孙孝恩
-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两江总督湖广总督张之洞高潮期
- 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学术思想演进的宏观考察被引量:5
- 1998年
- 梁启超于1902年撰著的著名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具有以下三项学术特色和价值:一、破天荒第一次将西方进化论学说引入中国学术思想界,将数千年学术思想划分为胚胎时代、全盛时代、儒学统一时代……等七个时期,宏观地论述不同时期的内涵、特征和推演变化之因果关系。二、视野开阔,有全新的视角,如,着意探讨学术思想演进与政治条件、社会风尚的关系;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评析不同学派、不同文化系统的优劣利弊;注重地理条件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三、强调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性,预言20世纪将是中西“两文明结婚”之时代,提出大力吸收西方进步思想、创造更加灿烂的中华新文化的发展方向。《论大势》成为梁启超本人此后撰成一系列学术史专著的基础。
- 陈其泰安静波
- 关键词:文化融合
- 再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被引量:14
- 1997年
- 文章针对目前文学界流行的一种不正确观点,即认为辛亥革命时机不成熟,是过激主义,其结果是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由此断言革命不如改良,革命破坏性更大,论述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历史意义。作者从封建统治的没落性、改良力量的薄弱性、历史前进的特殊性,论述了辛亥革命社会历史的必然性;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群体结构的演变与思想舆论的准备、革命发展的规律,论证了辛亥革命自身进程的合理性;从政治体制的巨大更新、国民观念的深刻转换、对近代经济的有力推进,分析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
- 安静波
- 关键词:辛亥革命民族资产阶级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族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论梁启超前期史学的时代特色被引量:6
- 1999年
-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新史学的奠基人,其前期史学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第一,表现为强烈的经世性,与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交相辉映,是爱国的政治史学和改革的政治史学;第二,表现为它的创新性。梁启超是中国运用西方新学理创建中国近代史学理论体系的第一人。但梁氏史学理论的建构,是依据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加以融铸使之中国化,并在实践运用中加以创造性地阐释和发挥;第三,表现为它的开拓性。梁氏是中国近代广泛论述中西方历史的第一人,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诸多领域。
- 安静波
- 关键词:经世
- 漫谈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三种模式、三大里程碑
- 2004年
- 中国的现代化运动采用了三种现代化模式,构筑了三大里程碑。无论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立宪派、革命派,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基本上都是截取或搬用国外既有的现代化模式,唯有邓小平成功地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完成了由模仿到独创的历史性飞跃。
- 安静波
- 试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被引量:1
- 1994年
- 本文认为两次鸦片战争只唤醒了少数有识之士,而甲午惨败却震撼了整个民族,牵动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甲午战争加速了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分化,推动了清朝19世纪末的改革。尤其光绪帝受战败的刺激在政治上决策维新,经济上鼓励民间投资近代企业;甲午战争加速了封建士大夫和广大民众的觉醒,使一部分封建士大夫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一部分封建士大夫走上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道路;与此同时,孙中山创立了兴中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武装斗争迈出了民主革命的第一步。空前的国耻和深重的灾难促使中华民族实现了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的重大转折。
- 安静波
-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光绪帝洋务派封建士大夫
- 论梁启超的民族观被引量:25
- 1999年
- 梁启超是中国运用近代观念和方法系统研究民族关系历史的第一人。他率先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并在近代中国最早赋予“民族”一词以科学含义。梁氏关于中华民族自始即为多元结合的创见,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其动态的可变的民族观,使他摒弃了封建正统史观和大汉族主义偏见,将国内各民族置于平等地位。他极其重视民族化合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学术文化发展乃至整个文明发达进步的伟大作用,并将各民族融合史视为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中国史学上是第一回。
- 安静波
- 关键词:民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