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鹤
- 作品数:26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民族素质与阳光教育被引量:1
- 2006年
- 民族素质是国家强盛的关键因素,而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则是关键的一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使教育正在偏离它的基本目的,阳光教育正在唤醒教育向根本目的复归。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已经使我们看到未来形态是民族素质的较量,不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就将失去强国的地位。
- 孙鹤
- 关键词:民族素质阳光教育
- 人情与公权私化关系的文化学探析被引量:2
- 2009年
- 人情是百姓间特定的文化纽带,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着百姓的文化需要,也以文化为载体形成了功利意识得以成长的土壤。在功利意识的作用下,人情往往由形而下的民间意识升级为形而上的权利意识,成为权物、权钱、权权、权色、名利置换等利益置换形式的外在表现形态,并逐步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公权遂进入人情视野,由形而上的国家意识降级为形而下的民间私有权利意识,并逐步被私化。人情对国家公共利益的蚕食在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渐渐形成中国当代文化体系上的硬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文化视角,对人情与公权私化之间的联系及公权私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渊源、文化本质、文化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找到解决公权私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即设立"权力边界"、实施阳光监督的治标方法和强化素质教育,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治本方法。
- 孙鹤
- 关键词:人情阳光监督权力边界社会核心价值观
- 人样文化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当世人反思当下那些为商品漆锈所"普染"的对象现实时,"人样"牵出了人在社会化之后一生的形象塑造过程,它的完善牵涉了太多的社会文化问题,它的拓广、深化和获得,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世人所关注。站在文化视野中,理性甄别人样,探求其完善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逐渐成为体恤文明本色还是炫彩功利土壕的严苛而敏锐的课题。本文立足文化世界空间建构,探究"人样"与表现这个"世界"的关系和其自身发展的文化问题。
- 孙鹤
- 关键词:文化公正
- 文化视角下的执政党建设
- 2006年
- 执政党之所以能够成为执政党,从理论上讲,是因为它能够创建一个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需要的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以和谐社会为呈现形式,以公正、和谐、发展为特征。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决定和谐社会必须处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需要为文化内核的变化之中。执政党要保持执政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 孙鹤
- 关键词:执政党和谐社会社会文化环境
- 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被引量:4
- 2005年
-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来研究教育公平的经济、政治、文化内涵,是能否站在“使人之为人”的高度认识教育发展、认识素质教育、认识教育者的关键,也是社会能否站在“使人成为当前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认识教育公平的关键。探讨教育公平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郑德平孙鹤
-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目的社会公平历史意义教育发展人之为人
- “人有人样”公正实义说略
- 自古及今,人类文化从未偏离两个问题,即需要和满足需要,"人样"早已成社会文明的象征,人有人样始终是社会为之奋斗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人类文明形态的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文化问题透视出人们基于"人样"愿望对公正实质的文...
- 孙鹤
- 关键词:公正文化社会主义
- 文献传递
- 遗憾学域社会文化体间互动思维问题研究
- 2017年
- 基于遗憾学对互动思维中两个关键对象"无奈"和"终极"的发现,在需要、满足需要、理想与现实距离域中研究其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体系中的问题内涵及关联,提出解决问题的视角和关注点。
- 孙鹤马心月
- 关键词:互动思维
- 论教与学的目的形态——新陈代谢
- 2006年
- 在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似乎凸显在认知方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的矛盾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教学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差距,即“可接受性”;教学要求与学生具体需要之间存在距离,即“接受性”。然而,人们似乎忽视了存在于“可接受性”与“接受性”之间的距离,它凸现出以情感交流为文化背景的教与学的目的形态——对知识或信息的“新陈代谢”,它在客观上将教与学的基本矛盾统一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上来,使人们容易抖落传统的理论尘埃,回到自己的时代和实践轨迹上来。对这种目的形态的研究将引导我们走出传统,创新出服务于现代教学的思维模式,具有时代价值。
- 孙鹤邱学东
- 关键词:教学新陈代谢思维模式
- 文化视域中高校“基础”课实践主体活化意义探究被引量:2
- 2011年
- 教学是一种文化过程,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通过文化主体间有规则地互动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意识修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素养、培养文化实践能力、激发文化创新力为目的,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教学实践效果的反思,逐渐映现出"基础"课教学实践主体活化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实践主体活化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对文化主体互动目的的认知,更关系到"基础"课教学实践主体活化原则、方法的确立。
- 孙鹤肖征
-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
- 文化视域中的城市精神问题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城市是人类人化自然和自身的产物,以文化为形式,表现人类的文明程度。城市的文化本质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表现为城市共同需要对象化过程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思维活跃状态。城市精神的活力以文化制度为载体,主要通过城市特色、社会氛围、城市境界呈现自己的存在。培育城市精神是城市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关键是实现文化制度建设与城市精神培育的有机统一。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新型城镇如雨后春笋迅速增长,城市社会问题不断滋生。如何在城市精神培育中运用城市精神解读国家意志、城市行政意志、市民意志、城市历史和境界,事关城市的科学发展,事关中国特色和谐文化的科学构建。本文就城市精神培育问题,以真善美为聚焦点,对城市与文化、文化制度与城市精神、城市精神中的重要文化制度区域进行了文化角度的探讨,分析了城市精神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精神科学培育的原则和研究视点。
- 孙鹤
-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文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