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出血热
  • 3篇流行性
  • 3篇流行性出血热
  • 2篇前列环素
  • 2篇流行病
  • 2篇内皮
  • 1篇胆道
  • 1篇胆道感染
  • 1篇胆汁
  • 1篇胆汁培养
  • 1篇新入院
  • 1篇新入院患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浆
  • 1篇血浆内皮
  • 1篇血浆内皮素
  • 1篇血清
  • 1篇血清特异性

机构

  • 8篇上海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天台县...

作者

  • 9篇孙涛
  • 4篇尹有宽
  • 4篇翁心华
  • 2篇杨佩珍
  • 2篇王嘉瑞
  • 2篇戴自英
  • 2篇张继明
  • 1篇乔健
  • 1篇吕传真
  • 1篇彭吉军
  • 1篇盛振华
  • 1篇潘孝彰
  • 1篇张继培

传媒

  • 5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实用儿科杂志
  • 1篇上海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1997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 2篇1988
  • 1篇1986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前列环素与血栓素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5
1989年
作者对不同病期的流行性出血热(EHF)75例进行了血浆前列环素(prostaglandin I_2,PGI_2)和血栓素A_2(thromboxane A_2,TXA_2)水平的动态观察,同时进行了某些凝血指标的监测,发现EHF各期中PGI_2和TXA_2值的波动有一定规律性。尤为突出的是,从发热期至低血压休克期PGI_2水平急骤下降,造成PGI_2/TXA_2比值严重倒置,在EHF的休克、出血和肾功能衰竭等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张继培王嘉瑞杨佩珍孙涛徐肇阴戴自英
关键词:前列环素血栓素出血热发病机理
变形杆菌胆道感染33例分析
1988年
变形杆菌可致胆道感染,国内尚少有关本菌胆道感染的详细报道。我院1980年1月~1986年12月共收治经胆汁培养证实的变形杆菌胆道感染33例,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分析一、年龄与性别:年龄25~84岁,平均49.8岁,>60岁者10例(30.3%)。男21例,女12例。
尹有宽许雪延孙涛潘孝彰
关键词:变形杆菌纯培养阳性胆道感染胆汁培养
用免疫酶斑技术早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被引量:3
1990年
结核性脑膜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能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直接与病人预后相关.本文介绍免疫酶斑技术(Immunospots assay),在单细胞水平上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抗卡介苗(简称 BOG)抗体分泌细胞和抗 BCG 抗体,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吕传真乔健孙涛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
阿米巴病研究近展被引量:1
1993年
一、流行病学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估计,全世界人口中至少有10%感染了阿米巴原虫。以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为高发区。在这些地区的寄生虫病中,本病造成的死亡仅次于疟疾、血吸虫病。在发达国家,由于频繁的国际交往、同性恋者及A_1DS患者日益增多,本病发病率在增多。同性恋者肛交、口交。
孙涛徐肇玥
关键词:阿米巴病流行病学病理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对离体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前列环素的影响
1997年
用两株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感染体外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观察EHFV对HUVEC形态学和分泌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结果发现:感染EHFV的HUVEC未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但PGI2的分泌显著增加。研究结果揭示:EHFV可直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PGI2,可能是引起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程初期血浆PGI2水平升高的重要原因。
张继明孙涛徐肇玥杨佩珍尹有宽王嘉瑞翁心华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EHFV脐带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测定和意义被引量:5
1997年
张继明孙涛徐肇杨佩珍尹有宽王嘉瑞翁心华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内皮素血浆
流行性出血热血清特异性IgM、IgG的动态观察
1988年
流行性出血热(EHF)血清特异性IgM的检测及其在病中、病后的变化已屡有报告.为了解其特异性IgM在病程中及恢复期的消长情况,我们用酶联法检测62例患者161份血清,并与IgG作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孙涛赵耀基杨佩珍盛振华王嘉瑞杨振寿许光瑞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血清特异性酶联法
医院内感染——临床流行病查调被引量:12
1986年
医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已成为当代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课题.美国估计每年四千万住院病例中约5~10%患者获得院内感染,每年用于治疗院内感染的费用高达5亿美元[1].虽近20年来,美国和西欧各国对院内感染进行大量调查研究,但其发病因素及相应防制措施仍未得到完善解决.我们于1985年8月1日~1985年11月30日对华山医院新入院患者进行了前瞻性随访调查.调查的目的为:(1)估计院内感染的发病率;(2)了解院内感染的类型及相应病原菌的分布,为进一步防制院内感染提供资料.
童华华盛振华孙涛翁心华徐肇玥戴自英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流行病NOSOCOMIAL随访调查新入院患者住院病例
粘质沙雷氏菌感染27例分析被引量:1
1992年
粘质沙雷氏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可引起各种类型的临床感染,甚至可造成院内感染流行,国内有关本菌感染的报告尚少。本文将我院自1983年9月~1991年2月间全身和局部的本菌感染27例作一分析和讨论。
尹有宽彭吉军陈福林孙涛翁心华
关键词:粘质沙雷氏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