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低千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 spiral)扫描冠状动脉CTA成像,原始数据采用迭代重建,评价该扫描模式获得具有诊断价值图像质量的冠状动脉CTA的可行性。方法50例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30kg/m^2,心率≤60次/min。冠状动脉CTA成像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Flash spiral模式采集。原始图像重建采用两种重建方式,分别为反投影滤过重建及迭代重建。图像质量评分采用4分法。结果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0.85±0.37) mSv。迭代重建的图像噪声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数值分别为(26.4±5.2)和(20.6±4.1)HU。迭代重建的图像质量评分(1.9±1.1)降低,与反投影滤过重建(2.2±1.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728段冠状动脉段,反投影滤过重建有61段,迭代重建有38段被评为4分(P=0.07)。BMI指数为24-30 kg/m^2的患者,迭代重建的可评价图像噪声低,血管段SNR和CNR均比FBP重建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选择性人群,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低千伏扫描模式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可以提供充足的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
目的采用双能量CT血管成像(dual energy CTA,DECTA)研究颈动脉斑块形态特征,并探讨除狭窄度之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方法对412例有脑缺血性症状的患者,使用双能量CTA进行扫描,运用CT重建技术进行重建,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颈动脉狭窄度,其中包括斑块密度,表面形态,钙化程度,并记录有无管腔内栓子形成。斑块表面形态分为平滑,不规则和溃疡三类。结果 412个患者217个有右侧半球症状,195有左侧半球症状。颈动脉梗阻(P=0.01,OR=6.72),重度狭窄(70%-99%)(P=0.05,OR=2.10),和溃疡斑块形成(P=0.04,OR=0.97)高度预示同侧脑缺血症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溃疡斑块(P=0.05,OR=0.92)与同侧脑缺血症状相关,平滑斑块(P=0.05,OR=0.65)及重度钙化斑块(P=0.04,OR=0.67)与同侧无症状具有相关性。结论DECTA成像可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态进行分类,斑块表面溃疡与脑缺血病变具有相关性,平滑斑块及重度钙化斑块也具有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