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付
- 作品数:28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肠神经分布异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2
- 2003年
- 周学付
- 关键词:便秘
- 医学生实习阶段临床思维的建立被引量:11
- 2006年
- 疾病诊治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临床思维,诊治措施的采用是思维结果决定的。临床思维是应用医学知识、唯物辩证法原理等,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为目的,遵循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思维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作方法。临床思维方法的领会是医学生实习阶段必备的技能。
- 周学付
- 关键词:临床思维实习医生
- 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 该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发现类缘病自身的临床特点,分析临床治疗的效果,探讨其病理学特征和可能的发病机理,为临床提供有益的意见.临床部分:目的:分析近12年临床诊断为HD并接受治疗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临...
- 周学付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突触素组织蛋白酶D
- 文献传递
- 粪石性小肠梗阻临床与MSCT表现对诊断的价值
- 2015年
- 目的 分析粪石性小肠梗阻临床和多层螺旋CT(MSCT)影像的特征,探讨及时有效的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2013年手术证实粪石性小肠梗阻36例的临床和MSCT资料。结果 36例中男∶女=1∶2;农村∶城镇居民=4∶1;28例(78%)年龄〉60岁。发病时间为10月至次年3月。均无上消化道手术史。临床表现腹痛29例(81%);呕吐25例(69%);腹胀19例(53%);肛门停止排气12例(33%)。发病时间1~60天(平均17天),21例(58%)首诊为肠梗阻。发病至手术时间7~73天(平均22天),术中见腹水29例(81%),粪石位于回肠26例(72%),小肠中段6例(16%),空肠4例(12%)。术前腹部MSCT检查29例(42人次),15例(52%)提示肠梗阻病因(“粪石”7例,“肠套叠”4例,“肿瘤”3例,“肠扭转”1例)。回顾分析上腹检查6人次未见粪石;上、下腹检查29人次2次未见粪石;全腹(上下腹盆腔)检查7人次均见粪石。10例增强扫描肠壁均见强化,而肠腔内粪石及边缘无强化。结论 粪石性小肠梗阻病因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全腹MSCT检查并具备相应影像诊断经验,可及时准确诊断避免术前误诊误治。
- 周学付彭晓飞杨栋梁刘红艳
- 关键词:粪石小肠梗阻多层螺旋CT
- 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名称的商榷被引量:7
- 2003年
- 周学付李桂生
- 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儿童便秘
- 胃癌人群中家族性胃癌家族与非家族性胃癌癌家族的调查比较及家族性胃癌遗传易感性的探讨
- 研究背景: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疾病,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4位,致死率高居第2位。同其他肿瘤一样,胃癌人群中也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胃癌家族聚集倾向仅次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约10%的胃癌人群表现为家族聚集倾向;...
- 周学付
- 关键词:胃癌遗传易感性家族聚集
- 文献传递
- 血清TK1在胃癌、肺癌、结肠癌及健康人群中的表达差异及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研究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在胃癌、肺癌、结肠癌、健康人群中的变化情况,以判断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检测某院68例胃癌、162例肺癌、65例结肠癌、28例良性肿瘤、109例红斑狼疮、15癌前病变及600例健康人群的TK1水平,分别比较上述几组的水平差异,并观察临床分型、病理类型、转移等因素对其水平影响。结果:胃癌、肺癌、结肠癌患者TK1值分别为(3.53±1.31)pmol/L、(2.11±0.84)pmol/L、(2.49±1.23)pmol/L与健康人群(0.80±0.20)pmol/L比较显著较高(P<0.05);随分期增高TK1水平也呈递增趋势,且大细胞癌水平高于腺癌及鳞癌,发生转移的TK1水平较高,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K1在胃癌、肺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需引起临床重视。
- 刘昕冯正富赖志伟江艳琴徐淼玲周学付
- 关键词:胃癌肺癌结肠癌
- 手法摘除小儿直肠息肉26例临床观察
- 1999年
- 小儿直肠息肉是好发于2~6岁年龄段的良性疾病,因其有蒂距肛门近,给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本组病例采用手法摘除,方法简单,创伤小,费用省。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6岁,平均3.85岁,息肉直径0.8~1.2cm,平均直径约1cm,蒂长者1.5cm,短者0.5cm,距离肛门直径3~5cm,平均3.8cm,息肉生长在后壁14例,侧壁7例,前壁5例。 1.2
- 卞家兴周学付
- 关键词:直肠息肉儿童直肠肿瘤
- 反复上腹部饱胀 不适
- 2010年
- 1 第一次病历简介
周学付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人男,50岁。因“反复上腹部饱胀不适”于2009—03-13于外院行胃镜检查发现胃窦幽门管狭窄,未见黏膜面溃疡,按“胃炎”治疗后症状缓解。2个月后上腹CT检查显示胃窦幽门部肿块,胃窦周围见淋巴结肿大,考虑胃癌与淋巴瘤鉴别,为明确诊断于2009—05-13来我院就诊。
- 何裕隆周学付
- 关键词:上腹部饱胀淋巴结肿大胃镜检查症状缓解
- 我国家族性胃癌家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相关肿瘤的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我国南方家族性胃癌家系的发病特点和预后,及其家系中发生相关肿瘤的特点,探讨我国家族性胃癌的诊断和筛选方法。方法通过家系调查,收集8个符合国际遗传性胃癌协作组制定的遗传性胃癌(ICG—HGC)家系和4个可疑ICG—HGC家系,绘制其家系图谱,分析其发病的病理特点及预后,同时了解其家族成员发生相关肿瘤的特点。结果ICG—HGC家系和4个可疑ICG—HGC家系中共有肿瘤患者45例,发病年龄29~65岁,共有肿瘤病灶58个(包括1例多源癌),有胃癌病灶41个,其中胃病灶30个,以胃窦、体部为主,病理类型为中低分化腺癌;胃外肿瘤17个,其中结直肠肿瘤6个。11例先证者中根治术后4例生存时间大于3年,最长超过10年。结论中国南方家族性胃癌表现为发病年龄轻,病理分化差,进展期胃癌常发生在远端胃,常伴发肠道肿瘤。遴选ICG-HGC家系时应注意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区分。
- 宋武何裕隆张常华蔡世荣周学付彭建军詹文华
- 关键词:系谱家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