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广 作品数:73 被引量:421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 探讨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胆囊癌患者(胆囊癌组)和60例胆囊炎患者(对照组)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比较胆囊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上述指标与胆囊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胆囊癌组患者APTT明显缩短[(29.0±4.2)s,t=-4.265,P=0.000],PT[(11.5±1.4)s]、TT[(15.3±3.5)s]延长(t=2.521、4.147,P<0.05)、Fib明显升高[(4.1 ±0.9)g/L,t=4.365,P=0.000].中、低分化腺癌患者Fib高于高分化腺癌患者(F=4.069,P=0.02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Fib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t=2.640,P=0.010),TNMⅡ~Ⅳ期患者Fib明显高于0~Ⅰ期患者(t=3.003,P<0.01).胆囊癌患者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比例(32/64)明显高于对照组(11/60,x2=13.709,P<0.01).且与胆囊癌Fib正常者相比,在肿瘤分化程度(x2=7.760)、浸润深度(x2=10.573)、淋巴结转移情况(x2=6.063)及病理分期(x2=5.8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癌伴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与胆囊癌Fib正常患者中位生存率分别为8.63个月和16.73个月,1、3年生存率分别为64.7%、14.9%和74.9%、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囊癌患者血清Fib水平在术前辅助评估疾病进展及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包润发 束翌俊 董平 顾钧 吴向嵩 李茂岚 翁昊 丁倩 吴文广 丁琦晨 沈柏用 刘颖斌关键词:胆囊肿瘤 血液凝固试验 纤维蛋白原 预后 基于胰腺全系膜切除理念的胰头癌整块切除原则 被引量:5 2015年 胰腺癌外科治疗现状胰腺癌是消化系统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5年生存率〈5%,中位生存时间〈6个月[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水平的提高.胰头癌手术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围手术期死亡率〈5%。胰头癌外科手术逐渐成为临床的常规手术, 刘颖斌 吴文广关键词:胰头癌 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在Billroth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ERCP的运用 背景:因解剖上的改变,ERCP操作在Billroth Ⅱ胃肠吻合术后是困难的,对含Braun 吻合的患者其成功率更低.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阐述球囊造影引导进镜法在Billroth Ⅱ合并Braun吻合术后的运用.方法:回... 吴文广 王雪峰 梅佳玮 张文杰 顾钧 赵铭宁 庄明 陶怡菁 刘颖斌 全志伟关键词:胃肠吻合术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1 2011年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resection of pancreatic head,DPPHR)保留了胃、十二指肠及胆道的连续性,手术安全性好,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切除范围,可作为胰头颈部良性和低度恶性肿块局限性切除的术式。文章对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解剖学基础、适应症、手术操作问题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进行阐述。 刘颖斌 吴文广 李茂岚关键词: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 术后 适应症 胆囊癌的靶向治疗 被引量:17 2010年 原发性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由于原发性胆囊癌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临床发现的胆囊癌多属中晚期,根治性切除率低,预后差。更好地了解胆囊癌变的分子基础,推出新的分子"靶点"化疗药物,可改善病人的预后,靶向治疗正逐渐发展成为治疗原发性胆囊癌的一种新方法,己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刘颖斌 吴文广 全志伟关键词:原发性胆囊癌 靶向治疗 胰体尾癌根治性切除的范围探讨 被引量:3 2011年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胰腺癌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机会。胰腺癌患者获得根治切除的可能性小于20%,其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手段的普及和手术技巧的提高,胰腺癌的手术切除率明显提高,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目前对于胰腺癌的认识更多地局限于胰头癌,胰体尾癌因早期发现困难,预后较胰头癌更差。关于胰体尾癌的手术方式选择、手术范围的确定也较胰头癌模糊。 刘颖斌 吴文广关键词:胰体尾癌 根治性手术 胰体尾切除术 胰腺系膜外科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研究 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胰腺系膜及其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方法于2016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研究。通过对5具尸体标本胰后间隙、重要血管、后腹膜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对血管、后腹膜等重要结构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胰后间隙是进行胰腺系膜切除的重要解剖层面。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可作为胰腺系膜切除重要的解剖标志。No.16淋巴结在外科解剖上是胰腺系膜外的结构。动脉的外膜与动脉鞘之间存在天然的外科解剖间隙,胰周动脉的动脉鞘上和鞘外有大量的神经、淋巴管分布。结论胰腺系膜切除具备相应的外科解剖学基础;动脉鞘内清扫的策略对于提高清扫效果有一定的解剖学基础。 吴文广 管雯斌 刘永琛 朱逸荻 梁海滨 吴向嵩 李茂岚 王许安 王立峰 刘颖斌关键词:血管鞘 外科解剖 胆囊癌淋巴转移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2年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胆囊癌手术预后的因素包括:侵袭深度,组织学分级,淋巴及周围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是胆囊癌常见的转移方式,其分子机制目前仍不甚清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能够促进淋巴管生成,在淋巴转移中起到重要作用;p16基因通过突变和甲基化,可能使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可能通过诱导VEGF-C/-D的表达而调节肿瘤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降解是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的必要条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家族中MMP-2与MMP-9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提供必要条件,可能与胆囊癌淋巴转移有关。 张林 李茂岚 李松岗 吴文广 刘颖斌关键词:胆囊癌 淋巴转移 分子机制 清扫No.14v淋巴结对进展期胃下部癌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中临床病理因素对No.14v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及No.14v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意义,指导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15例进展期胃下部癌行胃癌根治术(D2淋巴结清扫+No.14v淋巴结清扫)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对No.14v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并分析No.14v淋巴结对于病人生存期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No.14v淋巴结转移率(阳性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的总数)为18.41%(37/201),No.14v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病人数/病人总数)为20.87%(24/115)。No.14v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及有无No.6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病人的性别、年龄、Bormann分型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及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全组病例术后3年平均生存期为40个月。No.14v淋巴结阴性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73.67%,No.14v淋巴结阳性的病人3年存活率为37.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行No.14v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杨佳华 陈磊 董平 顾钧 李茂岚 吴文广 吴向嵩 张林 丁琦晨 翁昊 丁倩 穆嘉盛 刘颖斌关键词:进展期胃癌 淋巴结清扫 NO 单独肝尾状叶切除的界限与策略 被引量:3 2014年 肝尾状叶作为一个单独的肝段,具有独立的血管供应及胆汁引流系统。因其解剖位置深在,与周围重要血管关系密切,肝尾状叶被认为是肝脏外科“最后的领域”。至今,单独肝尾状叶切除仍是肝脏外科风险最大、最具挑战性的复杂手术。 吴文广 吴向嵩 李茂岚 刘颖斌关键词:血管供应 肝脏外科 引流系统 复杂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