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多赛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香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融合术
  • 1篇腰椎
  • 1篇腰椎前路
  • 1篇植骨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突出症
  • 1篇前路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突出
  • 1篇椎间盘突出症
  • 1篇椎间隙
  • 1篇椎体
  • 1篇自体
  • 1篇自体骨
  • 1篇自体骨植骨
  • 1篇自体移植
  • 1篇髂骨
  • 1篇先天
  • 1篇先天性

机构

  • 3篇香港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3篇陆瓞骥
  • 3篇吕多赛
  • 2篇张文智
  • 2篇梁智仁
  • 1篇原林
  • 1篇王岩
  • 1篇仉建国
  • 1篇吕维佳
  • 1篇熊绍虎
  • 1篇余磊
  • 1篇邱贵兴
  • 1篇戴景兴
  • 1篇欧阳钧
  • 1篇张永刚

传媒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腰椎前路椎间自体骨植骨后椎间隙高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 回顾性研究腰椎前路椎间自体骨植骨后临床与放射学的长期结果 ,观察自体骨塌陷的发生率及程度 ,评价与神经根疼痛复发的关系。 方法 对 6 7例采用自体髂骨进行L4,5椎间融合的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4年 (2 5~ 32年 )。依据伸屈位X线片有无活动 ,X线断层片上植骨块与椎体是否存在透明线 ,以及有无骨性连接来判断椎间是否融合 ,同时测量椎间隙的高度 ;随访时根据患者的主述 ,检查患者有无下肢神经根刺激症状。 结果 在 6 7例随访患者中 ,6 4例获得了骨性融合 ,融合率为 96 % ,融合发生时间为 5~ 14个月 ,平均 9个月。在融合的 6 4例中 ,5 5例术后植骨块出现塌陷 ,发生率为 86 % ,9例没有出现塌陷 (14 % )。在出现植骨块塌陷的 5 5例中 ,术前椎间隙高度为 (12 1± 2 9)mm ,手术后增加到 (16 2± 1 9)mm ,至完全骨性融合时 ,椎间隙高度下降为 (12 9± 2 7)mm ,与最初的椎间隙高度没有显著差别。骨性融合后 ,椎间隙高度再无明显变化 ,最后随访时的高度为 (12 6± 2 3)mm。在整个随访过程中 ,95 %的患者 (5 2例 )没有复发神经根性疼痛。 结论 L4 5单节段椎间自体 3面皮质骨植骨后 ,容易出现植骨块塌陷 ,但是 ,椎间隙最终的高度很少低于术前最初的高度 ,且不会造成神经根?
张永刚张文智吕多赛陆瓞骥王岩梁智仁
关键词:髂骨自体移植
兔髓核内细胞的培养及生长曲线的测定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建立兔髓核内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方法取一月龄新西兰兔的髓核,胰酶和胶原酶消化,DMEM/F12培养基中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细胞OD值以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髓核内细胞多为多角形,另有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内含空泡。随传代培养的次数增加,细胞形态渐变为梭形,出现反分化的特性。生长曲线显示,髓核内细胞在19d时达到高峰。结论成功建立了兔髓核细胞体外培养体系,为组织工程化椎间盘的研究打下基础。在实际应用时,以采取次代细胞为佳,并应将其培养至第19天。
余磊熊绍虎戴景兴欧阳钧原林吕多赛陆瓞骥吕维佳
关键词:体外培养MTT法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凸侧融合凹侧撑开方法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被引量:15
2002年
目的评价应用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治疗下胸椎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6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为4个月~2.6岁,平均11个月;手术时年龄1.6~5.9岁,平均3.4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采用Cobb法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脊柱后凸角及侧凸角,了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6例患儿,经7.7~11.9年(平均10年10个月)随访,冠状面侧凸畸形由术前的49°改善至29°,改善率为41%;矢状面畸形改善程度不尽相同,3例后凸畸形有所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手术,是治疗T11或T12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仉建国张文智吕多赛陆瓞骥梁智仁邱贵兴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